国粹晋腔共交辉
2019-07-17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杨渊 郭志清国家京剧院和吕梁市晋剧院、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开展院团共建
7月4日、5日,在国家京剧院院长、党委书记宋晨和副院长林琳的带领下,国家京剧院一行30余人来到山西省吕梁市,和吕梁市晋剧院、吕梁市青年晋剧院(以下简称“晋剧两院”)开展院团共建活动。
今年是吕梁市晋剧院建院40周年,剧院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设施先进、行当齐全,阵容整齐、文武兼备,好戏连台、新人辈出的发展态势,先后复排了《杨门女将》《清风亭》《天门阵》《宝莲灯》等一大批经典剧目,并新创了《碛口轶事》《吕梁儿女》《廉吏于成龙》《刘胡兰》《辽国公主》等剧目。此外,剧院还培养出了梁桂星、白左琴、范冀萍、武绪文等一批艺术人才,其中,梁桂星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吕梁市晋剧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吕梁市晋剧院带着感情排戏、带着真情送戏、带着热情唱戏,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每年下乡演出400余场。
在此次共建交流活动中,晋剧两院中青年演员将传统晋剧中各流派的发展渊源、名家典故,结合上演的剧目、技艺展示等,介绍给远道而来的北京客人,《小宴》中的翎子功、《折桂斧》中的扁担功、《打神告庙》中的水袖功、《双下山》中的串珠功、《跑城》中的髯口功、《杀驿》中的帽翅功和梢子功等表演更是博得阵阵掌声。
国家一级演员、叶派小生郝仕鹏说:“我曾多次在剧场看过晋剧翎子功,但这是第一次在演员没有装扮的情况下近距离欣赏,让人惊艳。”他谈到,在《折桂斧》中,演员在大幅度动作过后能静下气来直接接口演唱,声腔和气息掌握得如此自如,而且“掉猫”特技是在肩负柴担的情况下完成的,其功底可见一斑。“一个基层院团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仍有这么一帮人在坚守着,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和对古老戏曲艺术的敬畏之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国家一级演员、程派名家李海燕表示。
作为此次共建交流的成果之一,林琳与吕梁市晋剧院、吕梁市青年晋剧院艺术总监梁桂星签署了结对帮扶协议书。双方约定,晋剧两院作为国家京剧院采风、集训、拓展、艺教的合作基地,利用自身资源条件优势,整合当地演出资源,策划不同主题的演出活动,为两地优秀青年戏曲演员提供展演舞台;国家京剧院的戏曲名家、主创将不定期赴吕梁,为当地演员讲课,助力地方青年戏曲演员的成长。此外,晋剧两院还将每年选派优秀青年演员到国家京剧院观摩、学习、交流、集训并参与演出,并将于今年下半年在国家京剧院的帮助下复排经典剧目《杜鹃山》。
7月5日晚,双方在吕梁影剧院举行了结对共建后的首次合作演出。演出在两家院团乐队共同合作的《晋风京韵》曲牌联奏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紧接着,晋剧两院的青年演员带来了精彩的戏曲大联唱,国家京剧院的演员则为观众送上了《空城计》《搜孤救孤》《小宴》《打龙袍》《铡美案》《锁麟囊》等京剧传统剧目片段的表演,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京剧艺术之美。
“不愧是国家级院团的演出,‘手、眼、身、法、步’样样精彩。”吕梁市晋剧院演员白左琴感叹。此次交流共建,不论台上台下,晋剧两院的演员抓紧一切机会学习,积极向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家请教。“国家京剧院演员精湛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今后我们要更好地利用共建平台,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梁桂星说。
吕梁市晋剧院、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总院长王承评介绍,京剧、晋剧互学互补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未断。马连良从晋剧中移植了《串龙珠》《春秋笔》,丁果仙向马先生学回《四进士》;叶盛章的《盗银壶》、李少春的《观阵》以及翁偶虹改写的《琥珀珠》《忠义侠》《云罗山》等,都与山西的梆子戏有着密切的关联;皮黄戏与梆子戏能够同台演出,进行所谓的“风搅雪”“两入锅”,在艺术的内在创作规律上是有着相通之处的。
“戏曲艺术的横向借鉴,对促进表演艺术的竞争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温故而知新、继往而开来,纵向继承、横向借鉴,这对繁荣民族戏曲事业、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都是不可少的。”王承评说。
在吕梁期间,国家京剧院一行还深入吕梁市汉画像石博物馆、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等地,深入了解吕梁人文历史、红色文化。宋晨表示,国家京剧院将采取和吕梁共建的模式,把吕梁作为采风创作基地,在文化发展、人才培养、对外宣传上与吕梁展开深度合作,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和发展,力争为群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剧目,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