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评剧 >

两代人的《花为媒》情怀

2020-04-21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桑农
戏曲电影《花为媒》剧照

我生长在桑干河畔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我们那里每周要在村子的广场上放一部电影,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评剧戏曲电影《花为媒》 ,影片中的人物和唱腔简直太吸引人了。

那时候,我正在上小学,放影后的第二天,学校课间休息期间,男同学模仿影片中李月娥父亲的台词:“我的树根儿不动,你的树梢白摇……”女同学们跟着逗趣模仿李月娥母亲的台词: “我这把斧子专砍你的树根儿……”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和同学们学唱李月娥父亲的唱段:“早就应该走,还得等半天……”回家后,姐姐一边帮母亲干家务,一边模仿李月娥唱段“李月娥遮衫袖用目打量……”哥哥在边上用竹笛吹间奏;晚饭后,父亲用二胡伴奏,姐姐学唱《报花名》 ,“春季里风吹万物生” 。一天,哥哥告诉我: “今晚咱们邻村儿要放映评剧戏曲电影《花为媒》 ,我带你去看。 ”哥哥消息灵通,几乎每场都不错过,他带着我把这部电影重复看了六次,因此电影里的每个人物和唱段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长大后,我当兵考上解放军艺术学院,后来从部队转业到北京朝阳文联工作。小时候酷爱戏曲电影《花为媒》的我,没想到长大后遇到了张五可扮演者新凤霞的女儿吴霜老师,她是当代著名歌唱家和作家;她不仅歌剧唱得好,从小受妈妈的影响,还喜欢唱评剧。

记得一天下午,我正要下班时,忽然接到山东画报出版社王女士打来电话,她说要找吴霜老师商量出书事宜,于是我推迟下班,赶紧帮助她联系吴老师。一年后《美在天真:新凤霞自述》一书出版问世。在上下班的地铁和公交车上,我手捧好书认真阅读,感慨万千,书中详细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艺人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中国戏曲艺术的执着追求……

一次,我和吴霜老师一起去台湾参加文化交流演出,那天她说要为台湾观众演唱《花为媒》中的唱段《报花名》 。当时我负责放音响,演出前她又担心地说:“如果我在台上叫板后音乐起得不合适可就尴尬了……”我说:“吴老师放心,我对《报花名》唱段很熟,您在台上一叫板,我立刻放伴奏音乐。 ”那天吴老师在台上向观众简单介绍剧情后,手举话筒“阮妈,听……”我手指“啪”一声按下播放键,音乐恰到好处,吴老师精彩的演唱赢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她下台后高兴地夸我:“你真棒,伴奏音乐丝毫不差! ”

吴老师有一次到北京郊区演出,我开车去接。正好主办演出活动的单位让我家孩子出个少儿吹奏葫芦丝的节目,所以孩子跟着一起坐车前往。我在前面开车,吴老师和孩子坐在后面,一路上吴老师给孩子讲《花为媒》的故事,并且教孩子学唱其中唱段,还教孩子英语和意大利音乐术语,开始孩子的舌头不会打“嘟” ,在吴老师耐心逗趣引导下,孩子很快学会了。吴老师不仅是著名艺术家,更是疼爱孩子的好妈妈,她很爱和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孩子潜移默化地学到了许多知识。平时在家里,我一提到吴老师,孩子就插话:“花为媒……”然后小嘴儿一噘“嘟……”给我和妻子来一串儿意大利音乐术语,把我和妻子逗得直乐。

今年孩子上六年级,疫情期间,学校不能复课,孩子居家学习期间,安排文化生活非常重要。一天孩子问我:“爸爸,你陪我看一场网络电影怎么样? ”我说:“好的孩子,爸爸陪你一起看我国著名评剧戏曲电影《花为媒》 ,影片中的主角张五可是吴霜老师妈妈扮演的……”孩子一听吴霜老师妈妈扮演主角,一下子来了兴趣。那天,我们一家三口坐在电脑屏幕前观看了此部影片。第二天孩子妈妈边做饭边哼唱:“阮妈妈呀……”孩子在厨房外边玩边学唱:“他怎么还不来呀……”

一部戏曲电影体现了两代人的爱戏情怀,我相信, 《花为媒》巧妙的剧情设计、流畅的民族民间戏曲音乐和动听的唱段,定会影响一代代热爱戏曲的后人去打造精湛的中华戏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