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旧时光的皮影戏
2021-01-13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梁冬我的保险柜里,存放着两幅几十年前的皮影,是驴皮做的。每每打开连接的关节,一个着装古朴的武生就鲜活地展现在面前,便让我回想起旧时的皮影戏。
时光流逝。皮影戏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不是看到这具皮影,难以想象当年的皮影戏。生活、物质都十分贫乏的年代,皮影戏寄托着我的梦想,是我的文化生活中的最爱。在我的家乡每年春节前后总要演一场皮影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好事连连。
冬天,天黑得早,皮影戏演出前,孩子们就是主角,他们早早搬来凳子,占据有利地形。不过,借看戏一起玩耍才是他们的天性,皮影戏演得好坏,他们才不去理会。
皮影戏开场,一块白布是舞台,皮影就是演员,气灯把四周照得贼亮。演出时灯光透过皮影,白布上映出栩栩如生的各种皮影。皮影一会儿腾云驾雾,一会儿离去,这些是如何产生的?孩子们迷惑不解,就不由自主地跑到后台去看。只见一人捉线子、一人主唱,加上乐鼓手,不超过7人。
表演皮影的演员在白布的另一面。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与戏剧上的脸谱、服装的样式是相通的。皮影戏的装饰性尤其夸张。在布景方面,有着殿阁、楼台、庭院、山水、树石等;道具中,有桌、椅、车、剑、戟、刀枪等,造型颇为概括洗练。
皮影制作取料以驴、牛皮为主,由于驴、牛皮的韧性、透明性极强,着色颜料甚为讲究,极具艺术效果。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将紫铜细丝除去表面染物后浸入到酸性溶液中,一年后便可得绿色,而且时间愈久愈翠、透明度极好。黄色,是用栀子细研蒸取,色泽黄而且透明;红、紫、蓝,可用银米、大蓝、二蓝、墨蓝研细、澄清取得。
皮影戏也讲究“三尺舞台诉说千古事,人物对打统领百万兵”,不同的是皮影是“借灯显影”“以影显形”。捉线子的人操耍技巧和唱功,有的高手一人可同时操耍七八个皮影。皮影戏里车船马轿、妖魔鬼怪均能上场,飞檐走壁、排山倒海都能表现。这时我会踮起脚看戏台里的人如何操作,希望从中能学到一些东西。皮影戏多为男人,有时要伴女人唱,就拿捏着嗓音,免不了失音走板,引来观众一阵笑声。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这是皮影戏艺人的绝活。皮影戏最值得深究的还是捉线子。捉线子的人手上功夫了得,让人佩服。表演时十指都有用场,大拇指顶,食指弯直角,中指抬,无名指压。手指似波浪翻动,小竹棍像燕子般在云中翻飞,连吹胡子瞪眼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还有更绝的,只见捉线子的将小竹棍彼此交错相互制衡,然后按照次序手捉指缝夹,剩下的就将竹棍末端放在指甲盖上,五根手指哪个有空就用哪个指甲盖拨。总之,要将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给观众交待清楚。皮影被捉线子者赋予了生命,一会儿耀武扬威,一会儿含蓄内敛,在音乐与唱腔上,时而激昂,时而缠绵,时而悲喜交加,声情并茂,给人以难忘的享受和美感。
小时候,农村文化生活十分匮乏,但我们会从各方面增长知识,了解社会,晚上在星空下,听老人讲《三国演义》《西游记》,当然皮影戏也点燃了我的梦想。我最早知道杨家将的故事是看皮影戏《杨门女将》了解到的。父亲边看边给我讲,在父亲的启蒙下,我的脑海里有了杨宗保、穆桂英等古代英雄的概念。
皮影戏是我心中的乡愁。
每次回老家,都期望看到皮影戏。去年底,回到老家,正好碰上36岁的青年邀请了一台皮影戏演出,这是一个难得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这次看皮影戏也给我留下一份遗憾,演绎者年龄都偏大,后继乏人,不像过去表演手法轻巧娴熟,唱腔一般,有些失望。不过我还是用手机拍了几个片段,为这一渐行渐远、远离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