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
2023-08-17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武姝君一烛,一影,一曲婉转,方寸之间,百味人生。
数百年前的繁华,光影交织的夜晚,梦幻美好的童年,收纳于一箱,贮藏于一馆。
推开沉重的门,拂去岁月的尘,望着精巧的影,即便身处纷繁炫目的触屏时代,也不禁屏气凝神,惊叹连连: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影人,如何点亮寂寞的夜,又怎样充盈贫瘠的梦?
走进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走近一个个戏台,走近一张张皮影,探寻光与影的故事,探寻孝义人的文化基因。
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9月1日,始建于1987年,1995年10月正式开放,是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皮影木偶艺术的专题博物馆。馆址方位坐西向东,三层院,净深125米,宽70米,采用中轴线与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馆内共收藏皮影木偶及相关各类文物4249件,有大小建筑物30余座,中轴线上,由东向西排列着山门、大殿、过厅、乐楼,两侧廊房围立,形成三院相连、层层深入的一组仿古建筑群。
山门三栏,采用拱形宫门样式,面阔26米,无殿顶、绿琉璃。中门檐下横悬黑底金字牌匾,书“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
直趋后院,明代乐楼居中而立。走近看,台前檐柱挂一幅木刻楹联,上书:登大舞台今古一番过渡镜,奏太平乐乾坤再造自由钟。此联原系三多村寂照寺乐楼原物,一九八七年收藏入馆。
舞台那道隔屏正中绘一幅福禄寿三星,蝙蝠环绕,两边配一副篆刻楹联:三星高照人杰地灵,五福临门国泰民安;天花板绘水浒一百零八将。山墙,左画关公正义千秋图,右绘钟馗扶正驱邪图。
乐楼两边,对称排列着四座皮影、木偶小戏台。五座古代实体建筑环立后院,形成孝义乡村皮影木偶艺术繁盛时的立体缩影。后院南北两侧,建有碑廊一十八间,廊下竖立着从境内收集的古碑四十余通。
后院与中院之间的过厅,卷棚悬山顶,黄色琉璃瓦,檐下有各种浮雕。檐柱上挂木刻瓦对一副,阴刻篆书出自今人手笔,联云:真口假口口代口开口合口话古今,是人非人人舞人好人歹人有评论。二十八字道出皮影、木偶戏之艺术特点及其社会价值。
中院甬道两侧,耸立八角五层楼阁式绿色琉璃塔一对,通高六米一三,据塔上落款为明万历岁次葵丑年建造,原立于三多村寂照寺殿前平台,因寺院荒芜,1987年迁建于博物馆内。
该塔莲座、檐柱、斗拱、瓦头俱呈橘红之色,与其绿色基调渲染出塔之灵气与尊贵。二层以上,每层八面有八个佛龛,龛中佛像大半被毁,双塔顶部、莲花宝座基本完好。双塔一层俱刻铭文,背后一面都有竖式正书“万历岁次癸丑年孟夏望日造”字样,距今四百余年了。
山西是中国皮影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早期皮影又以孝义皮腔纸窗影戏为代表,清中期受陕西东路皮影的影响,又形成了以孝义、曲沃为中心的碗碗腔纱窗影戏。
皮影戏,是我国绘画、雕镟、文学、音乐、表演、光学等巧妙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它也是“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二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孝义皮影戏历史悠久,绵延有序。金人墓中,以影人形象作壁画,可见当时孝义影戏之流行;大量明清影戏文物的发现,再现了明清时期孝义境内影戏班社结聚,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民国时期,孝义各界集资善款,重修“城隍庙乐楼”,延续了孝义影戏的风采;新中国成立以来,孝义影人们组建剧团,编排新剧,出现了大量讴歌时代,弘扬时代精神的精品剧目,为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孝义皮影戏在国内外屡获嘉奖,影响甚巨。
孝义皮腔纸窗影戏亦称“孝义皮腔纸影戏”,是流传在孝义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皮腔”因其为“皮腔专用腔调”而得名,“纸窗”因孝义皮影戏亮窗为白麻纸而得名,因此全称为“孝义皮腔纸窗影戏”。皮腔纸窗影人造型高大粗犷,唱腔以皮腔为调,风格独特,为孝义所独有。
孝义皮腔纸窗影戏在孝义土生土长,从腔调、雕刻、演出剧目、影人造型等方面风格独特,至今在全国尚未发现雷同之皮影戏,为我国目前最古老的皮影戏。
碗碗腔纱窗影戏也是流行在孝义境内的一种皮影戏,因为在演唱过程中有一个形似小碗碗的铜铃(民间习称“盅盅”)参与了整个文武场的伴奏,并由它来掌握整个音乐节奏而得名。碗碗腔在晋中有“月调”“影调”“纱影调”等叫法。因其以纱为窗借光亮影,故称之为纱影戏,全称为“碗碗腔纱窗影戏”。碗碗腔纱窗影戏在保留了陕西地区原有的特征之外,也吸收孝义当地的风俗文化,形成现有的艺术风格。据老艺人们口口相传,“碗碗腔”大约在清嘉庆、道光年间,随同陕西的皮影戏艺人传入山西,又分别在曲沃、孝义安家落户。传说当时陕西大旱,人们东渡黄河逃生来到山西,也就将碗碗腔纱窗影戏带入了山西。
皮影既是演出的道具,又是精美的艺术品。历代民间艺人,汲取古代壁画、剪纸、戏曲服饰、民俗绘画、吉祥图案等艺术之精髓,运用阴阳雕刻、工笔重彩等特有的表现形式,制作出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展示了特有的艺术魅力。
场景饰品依据不同剧情需要设计,色彩绚丽,轮廓清晰,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比如皇帝金殿的龙桌、龙椅,大帅的帅帐、虎桌、虎椅,小姐的绣楼、绣桌、绣墩、花园景,观音菩萨的紫竹林、莲花台、玲珑塔、双斗旗杆,体现出摆场与剧情故事、人物特点的密切关系,使之成为影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皮影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根植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每逢年节、庙会、迎神赛社,都有皮影戏助兴,以表达人们欢乐喜悦的心情。在广播影视繁荣发展的今天,皮影戏这一表演形式虽然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我们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远厚重、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