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支民间剧团的皮影传承梦,如何圆?
2019-10-16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付琼10月9日,在北京六环外的苏家坨镇凤凰岭,一场热闹的红毯秀鸣锣开场。短短几米的红毯,走秀人却异常兴奋、紧张。他们分别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的18个剧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民间皮影艺人。10月9日至11日,皮影艺人们汇聚一堂,参加由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主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承办的全国皮影艺术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民间皮影大汇演暨首届中国皮影文化发展论坛,切磋技艺,共话皮影艺术发展的未来。
现状堪忧
10月9日,各流派皮影露天展演在凤凰岭下举行,皮影艺术家们风尘仆仆,从乡野、田间地头走来,18个团18个台子,分散在每个角落。夜幕降临,戏台子灯光亮起,各流派皮影艺术争奇斗艳,惹得观众一片叫好,在一个半小时里演出了18台风格迥异、不同流派的皮影剧目,展示千年皮影的原生态魅力。
皮影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俗称“皮影灯”,是用驴皮或牛皮手工雕制的造型艺术,说、唱、音乐相结合,一盏明灯、两张方桌、几块木板就可以搭台表演,充满独特魅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然而,在现代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古老的皮影艺术日渐式微:尘封箱底的老皮影正加速腐烂,身怀绝技的皮影艺人亦逐渐老去,皮影表演后继乏人……
此次参加展演的陕西华县传统皮影剧团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魏金全说:“据我父亲回忆,华县皮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达到48个班社,而现存的只有两个,已经濒临失传。”他说,当年演出红火的时候,有个人跟剧团连订86场演出,而现在剧团接到的演出邀约比较少,大多是一些楼房推销、企业年会活动。81岁高龄的北京西派皮影老艺术家路联达见证并亲历了新中国皮影艺术70年的发展。据回忆,他从十几岁跟随“德顺班”师傅路景达学习皮影,随着老一代皮影艺人的老去,会唱北京西派皮影的目前不超过5个人。
据相关统计,1955年,全国皮影戏班社900多个、从艺人员5300多名。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演出市场不景气,许多中青年皮影戏艺人退出舞台,改作他行以谋生计,造成皮影艺人青黄不接甚至断代的现状。
人才培养待加强
在10月10日举行的全国民间皮影大汇演现场,陕西华县传统皮影剧团表演的碗碗腔《卖杂货》唱腔婉转、湖南湘潭的纸影戏《岳飞平金》古朴大气、河北成安西姚堡剧团的冀南皮影《假西天》造型粗犷、浙江海宁皮影剧团的海盐腔《水漫金山》历史悠久、河北昌黎向东皮影剧团的《火焰山》展现了经典的“老呔影”、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的京西皮影戏《白蛇传》京味十足……但是,记者发现,超过2/3的班社以中老年皮影艺人为主,年龄较大者七八十岁。
陕西华县传统皮影剧团“五人忙”(即一种固定的5人演出形式)中,“前声”吕崇德已70多岁,负责剧中各角色的唱腔、道白,司月琴,5人中最年轻的魏金全也已经54岁。他说,现在华县皮影艺人平均年龄近70岁,“很难保证华县皮影还能演几年”。
缺乏年轻人才、皮影艺术传承青黄不接是全国民间皮影班社的普遍现状,皮影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招学徒很难,而且现在有些年轻人学皮影静不下心来,才刚学一点手艺就想着出去赚钱,很难掌握艺术精髓。”对此,魏金全不无担心。
为培养青年皮影人才,从2017年起,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了皮影专业,并邀请皮影艺术家张向东授课,成为目前唯一开设皮影专业的高等艺术职业院校。学校自开设此专业以来,先后排演了《小羊过桥》《火焰山》《狼牙山五壮士》《鹤与龟》《愚公移山》等剧目。此次大汇演中,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皮影大专班的学生们带来了原创《狼牙山五壮士》片段,令人耳目一新。
共话守正创新
“皮影艺人大多来自乡镇,不少人对皮影艺术的发展前景很是苦恼。有艺人表示,他的家族就有皮影传统,扔了可惜,但又不知怎么传承。本次中国皮影文化发展论坛就是想让皮影艺术专家、学者和从业者一同纵论皮影文化、探索皮影产业,为中国皮影艺术发展献计献策。”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负责人王熙表示。
“皮影要发展也要创新,守着老东西唱的话没有观众。”中国民协皮影艺术委员会主任魏力群说,皮影从业者要报团取暖、守正创新,面向新时代,引领中国皮影艺术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