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谣里讲孝义——蒲剧《枣儿谣》观后感
2015-03-27 发表|来源:山西新闻网运城频道|作者:姚中吉3月25日晚,笔者和运城市区的戏迷们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终于等来了运城市蒲剧团新排的大型蒲剧清代戏《枣儿谣》在河东剧院正式演出,春日的雨水尽管淅淅沥沥,也难阻对戏剧的爱好。更有一种想法想看看好友高吉林同志编剧的这一大作演出效果如何?先前他编写的几个本子我基本上都看过,虽是走马观花,但都是成功的,剧情各有千秋,作品风格各有千秋,每一部都倾注了作者的心血。老高同志对戏剧创作挚爱、执着的精神我是十分佩服,十分的敬佩。我俩结识是从他编写的《甶家湾》开始,虽不能用“一炮打响”夸张,但“国策杯”调演中观众掌声雷动是真实的。从那以后,他一直在黙黙无闻的担承起“戏剧编剧人才缺乏”这一时期的重任,创作出《村魂》、《斩公槐》、《局长还债》、《枣儿谣》,前天又见到他一册已成型的、反映夏朝一段历史的古装戏《瑶台残月》,剧本被业内专家看好准备交由剧团排练。过去在计生部门工作,退休后“半路出家”能创作那么多的能搬上舞台成戏的好作品,真是创作“怪才”,可谓“丰收作家!”所以这场戏我是必须得看!
序场随一场令人纠心的故事和大幕一同拉开,一张简陋的床铺,躺着一位病央的农妇,两个年幼的孩子加上农妇将一襁褓婴儿的托付,而后留下嘱托便含恨离去。此时哭声惊天动地,嘶肝裂肺,观众不由自主地珠泪盈眶,剧情首先给人一个高湖,把观众引入一场悲壮的故事中,而后一场场的交代了主人公吴伯宗步行3万里、途经17省、历经18年,最终寻找到被人贩子拐卖的两个兄弟。一曲最符合戏剧程式化、最善于表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故事由此开始演绎。
“红枣枣,甜枣枣,甜甜的枣儿哄宝宝,宝宝吃了甜枣枣,香香甜甜睡觉觉”贯穿于全剧始中,歌谣虽是哄孩儿,但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儿女满堂、天乐之乐,人生图的就是个平安团圆,然而横祸偏偏降临到吴家这个残缺的家庭。本来已品尝到人生“三不幸”之一、少年丧父母巨痛的吴宗伯又遭遇两个弟弟被人饭子拐骗,“屋漏偏遇连阴雨,”这犹如青天霹雳,母亲临终嘱托立马化为泡影。此时他又受人挑拨离间添怨恨,将贤惠善良妻子误解。而后休妻、出走、寻弟,使剧情高潮迭起、曲折丛生。一个出走寻弟、一个欲跳河自尽,观众被剧情感染真的达到了迫不急待“且听下回分解,”一场一场细看究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剧情随艺术家精湛的表演,锁住了观众的心,把人引入佳境、引人入胜。
担当领街主演的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王艺华把主人公吴伯宗这一忠、孝、义的时代典型刻画的唯妙唯俏,唱念做打展示出浑厚的功底,达到了炉火纯青,这出戏以唱腔多为主,编剧吉林同志分明为王艺华量身定做。高昂浑厚、字正腔园的几段唱腔,唱出了失弟心切,唱出了焦急无奈,唱出了艰难困苦,唱出了人间真情,唱出了忠孝之义。王艺华,带着感情演戏,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体现了其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百姓的责任感。
观众被剧情感染了,因此一阵阵掌声雷动,一次次珠泪潸然,台下一位位观众抑制不住露出了哽咽声。寻弟中饥腹难耐,讨饭时被狗咬惊吓、路遇坏人被劫又打的晕死过去、被人称作“疯子”遭受侮辱,更有受棍打、风雪中饥寒交迫面临死亡之门的绝望,几位观众说:“王艺华把戏唱咂啦,跌打的真真厉害,戏看着真真过瘾!”
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贾菊兰,她在剧中应该算是二号人物吧?其架子戏的功底在戏剧界力挫群雄,唱念做打绝活不少,是深受戏迷们喜欢的一位蒲剧表演艺术家,在这出戏里我最叹服的是她在儿子问他身世时她的一段念白了,念中高低有致,声情并茂,表述的动人心弦,把自已遭受丈夫误解、含辛茹苦十六年和盼夫心切,又期盼失弟回归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听念中,我便联想起京剧革命现代戏《红灯记》中“痛说革命家史”一段念白了,贾菊兰演绎的达到了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真是十分感人,十分完美了。还有其它演员真心真情的投入千秋各异,均表现出了过硬的艺术功底。
戏剧,剧本乃一剧之本。《枣儿谣》剧本结构较好,剧情跌岩起伏、曲折变化设置,有理有节、合乎情理,矛盾的发生和冲突以及最终解决、结局有尽在入情入理之中,让人看中既有戏剧演绎的艺术味道,又不失情理及事物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才让观众在赞叹中信服,在欣赏中随演员一样融入戏中,仿佛进入那种让人伤情、让人感动、让人悲愤,让人极乐,又让人赞叹之中。
我经常有这种体会,自己坐在剧院在听戏、看戏、赏戏、品戏中,有时候当某一场戏剧情达到高潮时,自己便随戏抑制不住流泪时,或随演出啼笑开怀时,此时便忘记了自己是一位坐在舞台下面的观众,而成了演绎这场故事的主人翁的见证人,有时便产生了对弱者的同情怜悯,对恶者的疾恶如仇。联想起解放初期电影《白毛女》放映中,一位战士对着银幕上黄世仁开枪,其实他早已忘记了自己是观众了。所以艺术的感染力就在这里,当一件艺术品能让赏者全身心融入其中,这便是这一艺术的魅力所在,便是成功所在。
舞美设计也是独具匠心,众人举灯寻人、意境中多个吴伯宗的锯舞和到后场众兵丁抓捕寻人,灯的装饰,锯的配值,人的舞动,整体舞美动作设计的具有十分壮美的观赏性,渲染输助了整体剧中的唱念,起到了画龙点睛,锦上添花让人喜欢“看”的作用。音乐设计在这出戏里真是“蒲剧家伙太家伙,”这正是笔者的喜欢,蒲剧“家伙”最符合、最擅长表现慷慨激昂、粗犷豪放、悲壮激烈,原汁原味于黄土高原,处处体现着阳刚之气和震撼铿锵,这是南方戏没法比拟的,蒲剧音乐的风味正适合《枣儿谣》剧情。音乐设计者没有迎合某些所谓的对蒲剧音乐的“改革”,非要的生拉硬套,牵情附会让蒲剧音乐南戏化、歌剧化的不伦不类,他让观众听起来就是蒲剧,发祥地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蒲州!难怪能出现台上唱、台下啍,观众乐出在其中,品出蒲味,剧院里形成了一种纯天然、纯生态、纯和谐自然的亙动的效果。我说:戏剧艺术如果都能达到这种境界,岂能没有魅力,怎能没有市场?还有置景、灯光、换灯前景、画外音,用电影化的科技化处理整体是协调一致,美仑美奂,为整个剧情起到了十分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吴伯宗历经千辛万苦的磨难,终于园梦于三弟养父家庭,三颗木枣枣饱含亲情大爱的碰撞,又一曲“红枣枣,甜枣枣,”歌谣从犹柔细腻到阳刚乱弹的吼叫,这是爱的力量,这是血脉的连接,这是人世间忠、孝、义的呼唤,导演在创作上将歌谣、唱腔、舞美巧妙的柔合,渲染了悲壮豪迈的气纷,将观众带入了一场对整个故事的回忆,让人浮想联翩。后序,悲欢交加,悲中有喜,喜中有悲,伯宗离去,大清御匾《兄弟孔怀》落下,全剧以悲剧结束。一出真实的万里寻亲故事,在艺术家们的心勤耕耘下成为一件激励人心,鼓舞上进的艺术精品。吴伯宗这位有着忠、孝、义的楷模,像一笔珍贵的民族德孝文化遗产却永留下,激励着我们一代代人传承着伟大民族的德孝美得。
当然剧中也并不是没有缺陷,如演出中出现的口误或是忘词,还有乐队两次“卡壳,”这都不会影响这件艺术品的美好。我相信,随着演员的熟练和编、导、演们的改进,今后会更加完美的。
总之,这是一部弘扬德孝文化,传承孝道的好戏。十八年寻弟感天动地泣鬼神,悲壮的悲欢离合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因此剧场座无虚席。剧情处处体现孝、义二字,对现实的道德教育无疑是一个活生生的好教才,王艺华,贾菊兰两朵梅花在春天的百花丛中,再一次绽放的姹紫嫣红,耀眼夺目,他们把《枣儿谣》表演的完美无缺,令人信服。 整个剧情节奏紧扣主题,高潮不断,始终扣人心弦,真不愧是运城市蒲剧团一部力作。这部戏又是一部与观众接拍,与时代接轨,弘扬德、孝、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好作品。
喜见蒲苑两朵梅,枣儿谣里讲孝义。十八年寻亲遵母训,三万里跋涉身残躯,艰难困苦受辱屈,感人故事沁人心。《枣儿谣》若经过再创作、再打磨,一定会成为继《山村母亲》后运城又一个能唱的响、拿的出,走出河东大地的一件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