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戏曲电影《山村母亲》在人民大会堂首映

2015-11-15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陈丽萍
 

11月11日,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优秀剧目数字电影工程、戏曲电影《山村母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映并面向全国院线发行。

这是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高度关注的一项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剧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戏电影,山西省2014年度唯一一部国家电影项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会长章柏青、中国著名导演翟俊杰等出席首映礼。

中共山西运城市委常委、副市长常建忠到场祝贺并致辞。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优秀剧目数字电影工程,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是一项以数字电影的形式记录、宣传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获得者及其优秀代表剧目,弘扬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全新艺术工程,自2010年年底全面启动以来,全国已拍摄了十多部优秀经典剧目。

2004年,山西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集中全团力量开始编创蒲剧现代戏《山村母亲》。主演景雪变和主创人员一起深入平陆山区,体验群众生活,感受基层冷暖。投入演出后, 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他们又对该戏进行了精心打磨,剧本先后四易其稿,组织专家论证不下40次,最后形成现在的版本。

蒲剧《山村母亲》讲述的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初期,一位山村母亲为了让儿子走出大山开创新生活而不惜负重的一段艰难岁月。山村母亲早年守寡,为了将儿子全宝抚养成人,她砍荆棘编箩筐,供儿子到山外求学。全宝大学毕业后,一时找不下工作,因家寒找对象更难。美丽善良的城市姑娘玉莲相中了全宝,可是玉莲妈却提出“上门做婿必须是无爹无妈单身一条”的苛刻条件。为了儿子的幸福,山村母亲坚持让儿子向玉莲谎称“母亲已不在人世”……后来,山村母亲又以保姆身份进城照看小孙子。历尽曲折和风波,农村和城市两个家庭最终达到和谐。剧中剧烈的矛盾冲突,将社会转型期的城乡人际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对冲破城乡社会二元结构樊篱这一时代课题进行了探索。

2007年10月,蒲剧《山村母亲》在全国100多个申报剧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第十届中国戏剧节参展剧目之列,并最终斩获“三项大奖”。2009年该剧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2011年被中国现代戏研究会授予“现代戏突出贡献奖”。2012年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并于 2013年在全国巡回演出。2014年,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将《山村母亲》列为数字戏曲电影工程项目。同年,《山村母亲》作为国家大剧院“2014夏季演出季”组成部分,于4月30日、5月1日在国家大剧院连演2场,成为山西戏剧首次进入国家大剧院的剧目。2014年12月,该剧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从2009年到2014年,《山村母亲》先后五次应邀进京,在长安大剧院、北大百年纪念讲堂、梅兰芳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总政将星闪烁大舞台演出。然而,无论是在高雅的国家大剧院,还是在简陋的山庄窝铺,《山村母亲》走到哪里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无论是在城市的各个戏剧角落,还是在农村的红白喜事现场,到处都传唱着《山村母亲》的动人旋律。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季国平曾经指出,“二度梅”获得者景雪变是当代蒲剧的代表人物之一,蒲剧《山村母亲》是中国戏曲现代戏的优秀剧目之一。由景雪变领衔主演的蒲剧《山村母亲》,不论是在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上,还是在全国巡演中、在成都参加“二度梅”角逐大赛中、在全国优秀保留剧目评选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著名戏剧评论家郭汉城看完该戏后,评价说:“《山村母亲》是一部不但艺术性很好,而且思想境界很高的戏,有很强的时代精神;不但反映当前现实生活,而且与时代发展有很自然的联系。它不只是讲述一个母亲和儿子的亲情故事,而且阐释了城乡一体化、城乡和谐的时代要求。”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文学研究室主任何玉人说:“这个戏最大的特点是感人,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感,它写普通人,演给普通人。它关注中国当下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它提出了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发展方向问题,令人思考。它的意义已经超过了戏剧本身。”

北大师生看完戏后热情评价说,“蒲剧《山村母亲》的演出,是北大具有标志性的一夜。”

作为运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靓丽名片和响亮品牌,该剧迄今已经在全国各地演出1500余场。

此次改编的同名电影,是蒲剧史上第一部现代戏电影,也山西省2014年度唯一一部国家电影项目。影片由山西电影制片厂、中国戏剧家协会、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北京国粹映画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华表奖与金鸡奖得主朱赵伟担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景雪变和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优秀青年演员担纲主演。

从今年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的20多天里,摄制组根据剧情需要先后辗转运城、万荣、河津、北京等多个地方,选取了包括山西古老盐池在内的诸多元素作为电影的外景和内景。为了早日让影片与观众见面,剧组人员加班加点,赶时赶场,每天工作都在16个小时以上。

特别是领衔主演景雪变,每天早上6点化妆,一直到午夜零点甚至次日凌晨一两点才收工。高强度的反复走戏和多角度拍摄让景雪变眼睛布满血丝,两腿红肿难以打弯。在北京影棚内拍摄豆花婶背着满筐荆条蹒跚下山的戏份时,考虑到山路狭窄陡峭还有雪,景雪变极度疲惫腿还有伤,导演建议前边走戏时由团里的学生演员代替,正式拍摄时再让景亲自出场,但景雪变坚决不答应。她说:“这么危险,还是我来,不敢让孩子有啥闪失。”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因起源于山西南部的蒲州而得名,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于晋、陕、豫、甘、青、宁等广大区域。蒲剧音乐和表演艺术具有深厚传统,以腔高板急、高亢激越、朴实奔放为特点,善于表演慷慨悲壮的历史剧,也适宜演出细腻缠绵的抒情剧。在表演程式和技巧上,素以翅子、翎子、鞭子、胡子“四大功”为人称道。同时,还有扇子、帕子、梢子、跷子、担子、水袖等特技见长,被誉为梆子戏根祖。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