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开一代演唱新风 书一抹成就辉煌——武俊英唱腔艺术研讨会发言摘要

2016-10-17 发表|来源:黄河晨报|作者:景斌
武俊英唱腔文化艺术研讨会现场 樊清浩 摄

“俊英腔”的出现,是蒲剧表演艺术家武俊英对传统蒲剧长期积累与探索的结果,是对传统蒲剧魅力高度自信的成果展示。她紧扣时代审美,为蒲剧旦角声腔艺术在新时期的发展叩开了一扇大门。

前不久,由三晋文化研究会、山西社科院蒲剧研究中心、山西玉泉书画院联合组织召开的武俊英唱腔文化艺术研讨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会上,来自国家、省、市级文艺界的专家学者围绕武俊英唱腔艺术的源流、形态及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并就如何发扬和传承武派艺术,进而推动蒲剧艺术的创新发展等课题进行了讨论。

国家粮食局原局长高铁生:武俊英的艺术成就与其精神境界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其成长道路不仅展示出艺术精进的风采,也映射出思想道德的光辉。她对艺术执着、对恩师尊敬、对团队感念、对弟子用心,这种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同样值得继承和传扬。艺术要发展,就必须面向市场,蒲剧也不例外,需要培养更多的年轻受众,增强互动,不断满足“二元结构”需求。同时,运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蒲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借助武俊英等蒲剧名家的品牌效应,为蒲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省司法厅原厅长王水成:蒲剧是运城的名片,武俊英又是蒲剧的名片。武俊英在戏苑辛勤耕耘近50年,一路奋进、一路拼搏、一路攀登,精心扮妆、细心演唱、用心做戏,成绩斐然、成效明显、硕果累累。武俊英对蒲剧情有独钟,积极探索创新,创造性地完成了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和艺术定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俊英腔”,为蒲剧走出山西、走向全国作出了特殊贡献。如今,她所特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培养蒲剧新人方面有着更大的作为。

省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王大高:时代造就了武俊英,武俊英也影响了时代。除了“俊英腔”的贡献,她在表演方面也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她更注重用情去演绎戏中人物,与戏中人物融为一体,带着真情实意,感染了台上台下,引起人们共鸣。随着时代的发展,“俊英腔”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巩固原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攀登新的高峰。

省文联原常务副主席赵望进:赋诗一首——“蒲州梆子史流长,剧写人生调奋昂;艺苑追宗源舜地,术科比翼并秦腔;俊才追古识前路,英女开新展婉簧;传美播真多善举,承先启后铸华章。”

省文联原副主席王西兰:一位优秀艺术家的艺术影响,在于他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在于他开拓性、创造性的艺术贡献。武俊英就是一位有着开拓性、创造性的艺术家。她的艺术实践,对蒲剧有着两大突出贡献。一是她的唱腔,二是她的表演。武俊英的唱腔,婉转悠扬、圆润平舒,凄切迷离、娓娓动人,仿佛花间莺语,仿佛杜鹃啼血。她的表演,完全没有了花哨和过火,而是委婉明丽、端庄妩媚,缠绵悱恻、柔情脉脉。一种全新的蒲剧旦角唱腔,一种全新的蒲剧旦角表演,在上世纪80年代的蒲剧舞台上别开生面。是武俊英开创了新局面,是武俊英开拓出蒲剧艺术的新境界。

市文化局局长黄勋会:在近代蒲剧旦角唱腔史上,大致有三次大的变革。早期的蒲剧舞台是男演员一统天下,由于史料的缺乏,蒲剧从明代形成至民国初,数百年间,旦角唱腔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已无从考证。直到1926年,蒲剧名旦周桂元将其小姨子冯银娥、贾天仙带入戏班学习,蒲剧才有了女旦登场,这是目前所知的蒲剧旦角唱腔的第一次大变革。蒲剧早期女旦的唱腔均从男旦学来,故男旦唱法的痕迹很重。新中国成立后,音乐设计在各剧团逐渐普及,女旦声腔也由昔日师徒之间的口传身授变为音乐设计师的统一设计,使旦角唱腔开了新局面,这是蒲剧旦角唱腔的第二次大变革。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蒲剧唱腔也迎来了第三次大的变革,“俊英腔”就是这次大变革的杰出代表。武俊英的唱腔,包括吐字、行腔、情感等各种演唱技巧,既不失蒲剧传统,又具有现代气息,独具特色,独树一帜。受“俊英腔”启发,市文化局将组织一批专家学者,从研究“俊英腔”开始,继而研究蒲剧系列代表性的唱腔,比如阎逢春的唱腔、蒲剧的生旦净丑等声腔艺术的发展与流变等,为蒲剧艺术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市文联党组书记李清水:举办这样的研讨会是文艺界的一件盛事,希望能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俊英腔”,推动蒲剧艺术再创辉煌。

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克勤:戏剧小舞台,人生大智慧。评价一个艺术家,主要依据三个核心要素,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较量的是修养。武俊英的创新、立意、付出、艰辛,使得她在蒲剧之路上得到突破、得到认可。蒲剧的传统特点是腔高板急,而她在传统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大胆创新,唱出了委婉动听,深受老百姓欢迎。蒲剧源于群众、源于民间,最终还要走进大众,这就需要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开展戏曲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蒲剧、了解传统文学和经典文化。

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所长李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蒲剧除了慷慨激昂,还需要委婉动听,武俊英做到了,她把蒲剧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创新唱腔方面,她兼收并蓄,不仅把蒲剧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还从兄弟剧种、民间艺术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武俊英之所以能够青出于蓝,除了自己的努力,还要感谢高科技手段,借助网络、电视等媒体,蒲剧在更广的范围内迅速传播。她能取得如此成就,与其艺术悟性也有关,她塑造的每个角色,都是从剧情出发、从时代出发,演什么像什么。她待人以诚,不忘对后学晚辈培养、提携,使自己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太原市晋剧团著名导演马肇录:张弛有序,扬抑有道。蒲剧是一种充满激情的剧种,要在继承老一辈艺术家传统唱腔的前提下去创新,武俊英就是这样。她用气息控制声腔,微处理,巧借力,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改革不能离谱,不能丢了蒲剧的“根”,而蒲剧的“根”就是传统。

中国晋剧艺术网站站长王嘉:蒲剧艺术是中华民族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汉文化、尤其是晋南文化的艺术凝聚,无不体现着晋南的风土人情、人文精神。“俊英腔”的创造,是武俊英对传统蒲剧艺术的高度自信与不断积累而成的,她继承了筱兰香细腻洒脱、刚柔并济的表演艺术,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为“俊英腔”的艺术成熟与成功提供了扎实的保障。创新源于传统的发展,武俊英扎根传统蒲剧的沃土,在共性中体现个性,在个性中凝聚共性,面向时代,向前发展,引领着蒲剧的新步伐。

运城市剧协原主席任国成:应从整个蒲剧声腔艺术的角度来研究“俊英腔”,以推进蒲剧声腔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俊英腔”使旦角声腔唱出了新面目,受到全社会,包括本地、外地、老年、青年等所有观众的喜爱。而小生、须生、花脸等其他行当的声腔,能不能借鉴“俊英腔”的发声方法,按照各行当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摸索出不同行当的不同的科学发声方法,使其声腔更受现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欢迎。

市剧协顾问王思恭:这次研讨会既是对武俊英艺术成果的评价和肯定,也是对蒲剧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武俊英是一位作出了历史性、超越性贡献的代表性艺术家,在蒲剧发展史上占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她的“俊英腔”,自成一派,收获了“蒲剧动听由俊英始”的美誉。她领衔主演的蒲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提升了蒲剧在全国的影响力。从艺48年来,她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了艺术人生的别样辉煌,并且为了心中的至爱,仍然在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国家一级编剧杨焕育:“曾经苦寒傲冰霜,博采群蕊酿奇香;杏花开后梅花绽,独占蒲苑第一腔。”武俊英的唱腔优美、委婉动听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轻而易举获得的,而是经过刻苦努力、不断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她的唱腔不仅融会贯通了蒲剧优秀旦角的唱腔优点,还广泛吸收了秦腔、眉户、黄梅戏等发音运腔特点,使得自己的唱腔更加完美。可以说,“俊英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蒲剧不断探索的新成果,是蒲剧旦角唱腔上的一个里程碑。

运城书协原主席王陆:“韵正腔润前无古贤,遐迩驰名后未来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武俊英出名之后,“俊英腔”就流行开来。从城市到乡村,从专业到戏迷,学“俊英腔”成风。但这个“学”不能照搬,不能简单地模仿,而是借鉴“俊英腔”的科学发声方法,根据自己的条件,唱出自个儿的味道,创造自己的流派。

运城市蒲剧团导演韩树荆:武俊英的唱腔可以概括为清、情、美。清,指的是她吐字清晰,清秀委婉;情,指的是她讲究旋律,注重抒情、柔情、深情;美,指的是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随着时间的推移,要不断完善流派的内涵,更加注重流派的传承,繁荣蒲剧事业,推动蒲剧发展。

晋南干板腔代表性人物杨玉林:听了武俊英唱一段,好多病人都出了院;脑血栓不栓了,冠心病也不冠了;为看武俊英唱《起解》,宁可耽误谈恋爱;为看武俊英唱《起解》,门市部关了货不卖;武俊英是咱山西一棵灵芝草,是咱运城的珍珠和玛瑙,是群众中的一个宝。

好人唱好戏,越唱越好。诚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玉明所说,“俊英腔”使传统蒲剧唱腔进入了一个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崭新世界,开一代蒲剧演唱新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承“俊英腔”的同时也要改革创新,以适应观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