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三门峡市蒲剧团:梨园吐新蕊 甘棠延大爱

2017-07-15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刘晨宁
不畏炎热,精心排练

“棠梨花开年复年,睹物思人忆前贤,甘棠遗爱三千载,召公精神永流传……”7月10日,骄阳似火,蝉鸣阵阵,陕州区西张村镇的宝鼎文化庄园里却传出悠长婉转的唱腔,三门峡市蒲剧团正在此加紧排演以召公为原型创作的大型廉政蒲剧《甘棠遗爱》。一句句优美动人的唱词,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景,徐徐勾画出召公正直无私、勤政爱民的形象……

召公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代初期,武王去世后,其子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武王的两个弟弟周公、召公便辅政治国。周召二公以陕原(今三门峡市陕州区)为界,分陕而治,陕以东由周公治理,陕以西由召公治理。据史料记载,召公为人十分勤勉,喜欢深入田间地头体察民情,四处奔波处理事务,经常在甘棠树下办公。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我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存有专门颂扬召公的著名诗篇《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成语“甘棠遗爱”由此而来,表达了人们对清廉贤德官员的深切怀念与敬仰。

据了解,大型廉政蒲剧《甘棠遗爱》由三门峡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策划,市蒲剧团创作排演,著名编剧张新秋先生执笔,国家一级导演李云执导。该剧以三门峡历史文化名人召公为原型,讲述召公勤于政事、舍子取义、爱国爱民的故事。全剧共分“甘棠树下”“犯颜护棠”“积弊生变”等6场戏,参与演员40多名,主要角色8个,剧中冲突高潮迭起,观之令人感动不已。7月4日,全体演职人员进行了首次联排,预计7月中旬可正式与观众见面。

“这部戏从构思到成型,整整花了我4年时间。”张新秋先生现年84岁,代表作《粉黛冤家》《风流才子》等在梨园舞台常演不衰。张新秋表示,当初接到创作要求后,他立即查资料、做笔记,几乎翻遍了所有与召公相关的史籍,对历史上的召公进行全方位了解。在排演现场,他不顾天气炎热、年事已高,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和演员对词说戏、磨合调整。“召公是廉吏之祖,但他又不是一般的清官,他是大圣贤,《甘棠遗爱》首次将召公形象搬上戏曲舞台,就是要召公‘复活’,让观众从戏剧冲突和演员的表演中感受其人格魅力,所以,找准观众的感动点,演好、演活当时的历史,这才是最重要的。”张新秋说。

记者在排练现场了解到,召公的扮演者雷俊生系国家一级演员,为了演好这部戏,在集中排练开始前,他和几位主演专门去甘棠苑景区参观,学习召公生平事迹。“多排练一次,就对召公的理解加深几分,这个人物很有特殊性,初看时感觉类似以往古装戏的忠臣良相,但召公的品格和精神又远远高于这些人,他的献身精神令人十分感动,该剧推上舞台后肯定会对社会影响不小。”雷俊生说,“除了排练,私底下我也常常揣摩角色,争取把召公内心的真实感情表达出来,为该剧增光添彩。”市蒲剧团正旦演员陆赞丽在剧中扮演善良淳朴的平民荷花女一角,她说:“剧中召公虽是朝中重臣,却爱民如子,荷花女作为一介平民也得到了召公救助,所以,后来她和丈夫不顾性命安危,极力保护召公之子,这是当时社会一个普通平民最朴素的报恩思想,却也恰好印证了老百姓对召公的真心爱戴。”

市蒲剧团负责人岳波表示,《甘棠遗爱》从6月中旬起正式排练,虽然天气炎热,困难重重,但所有演职人员尽职尽责,仔细推敲唱词唱腔,反复琢磨台步走位,从没有人喊苦怕累。“有一场追打的武戏比较重要,为了动作衔接流畅漂亮,演员们不断比画改进动作,几遍下来,汗水早都湿透衣服了”。因为时间紧迫,场次繁多,为了练熟、练好,演职人员每天上午、下午及晚上各排练一次,强度非常大。“召公是令所有三门峡人为之骄傲的廉政始祖,我们写召公、演召公,首先当然要以召公为榜样,不辞辛苦,勤恳排练,力争以最高的水平演好该剧,让更多后人领略召公的伟大精神,感悟源远流长的廉政文化”。

虽然该剧目前尚未上演,但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许多领导、名人纷纷挥毫题词预祝演出成功:中共河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增茂为该剧题词“中华民族廉政始祖,宁劳一身不劳百姓”;中央统战部原办公厅主任张志功为该剧题词“召公遗爱 秉承万代”……

“于今树已空,时复吹清风。”召公因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成为后世为政者的楷模,而作为“甘棠遗爱”的发生地,已经故去三千载的召公似乎从未远离,三门峡至今还保存有分陕石柱、古甘棠碑、召公遗爱碑等与召公有关的文物。坐落在陕州公园召公祠遗址上的甘棠苑景区,栽种甘棠树,塑有召公像,并刻画了召公的廉洁故事和相关史实,如今,甘棠苑已成为省、市两级廉政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大批党员干部前去学习。此外,三门峡市区有甘棠路,陕州区有甘棠公园,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有召公岛,豫西人民以命名的形式铭记感怀召公的清廉与德政。今年,大型廉政蒲剧《甘棠遗爱》又将重新诠释召公的故事,“甘棠遗爱”的佳话将源远流长,并泽被后世,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