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传承蒲剧艺术 探索发展新路——武俊英创新蒲剧流派之启示

2018-06-09 发表|来源:黄河晨报|作者:王思恭

武俊英从艺五十年来,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创立了与慷慨激昂“豪放派”交相辉映的蒲剧“婉约派”,和抒情委婉、字清情准、刚柔相济、优美动听的俊英腔,为开创蒲剧动听历史、完善蒲剧声腔艺术作了历史性贡献。

5月30日~31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运城市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山西省戏研所、三晋文化研究会等11个单位联合举办的“蒲剧新流派俊英腔暨武俊英艺术生涯五十年研讨活动”,将俊英腔理论研究推到最高规格。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式授予俊英腔证书,则完成了武俊英艺术流派的最终理论定位。

5月30日晚的庆祝演唱会上,武俊英及其八位弟子演唱的代表性剧目经典选段,展示了武派艺术鲜明的特色。北路梆子名家成凤英、中路梆子名家武凌云、上党梆子名家张爱珍、秦腔名家李东桥、京剧名家张艳玲、豫剧名家李树建的精彩演绎,让运城观众有幸一睹六大剧种艺术家的风采。当晚剧场爆满,盐湖会堂外大屏幕前围满席地观看的观众,都彰显了俊英腔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武俊英特意来到场外向观众鞠躬致谢,令人们感慨又感动。

5月31日上午,来自北京、南京、西安、太原等地以及蒲剧界一百多位专家参加研讨会,高度评价了武俊英流派艺术,并对戏曲流派的创新发展建言献策,各抒己见。曲终人散,认真思考,从武俊英创新蒲剧流派的艺术历程中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面对困难,坚定信心、锲而不舍,方能柳暗花明

武俊英艺术之路并不平坦。她12岁从艺,勤奋敬业、刻苦踏实,很快崭露头角,但也暴露出方言土语严重、“中东”“江阳”不分、“音裹字,声吃词”等不足和障碍。但她明白“将相本无种,有志事竟成”的道理,以坚强的毅力攻坚克难,在艺训班既做带功老师,又当进修学员。著名男旦宋荣庭老师对她的行腔运气、吐字发声以及方言土语的纠正强化训练,让她的声腔艺术得到脱胎换骨的进步,主演了《太岳民兵》《磐石湾》《杜鹃山》《洪湖赤卫队》等唱做重头戏。

传统戏恢复后,武俊英生理反应强烈,一包头就恶心呕吐,无法继续演出。在恩师筱兰香百般鼓励和帮助下,她挺了过来,主演了《山神庙》《逼上梁山》《打金枝》《窦娥冤》《藏舟》等传统戏,得到了早期的艺术积累。

继承借鉴,兼收并蓄,融入自己创造,是开宗立派的前提

武俊英创新流派的成功,得益于蒲剧两大流派的传承。她的恩师筱兰香艺术精湛、善于创新,对蒲剧旦角身段、台步、服装、头饰进行了许多革新,并首创了折子戏《表花》。该剧经王秀兰传唱,得到全国各大剧种的纷纷移植。武俊英不但继承了筱兰香精湛的表演艺术,而且继承了恩师勇于创新的胆识和勇气。

通过宋荣庭老师传艺,又深得冯安荣流派“按点顿拉闪放”六字诀的艺术要领,加上自己的感悟,结合自身条件,武俊英从1982年排演赴省会演剧目《送女》时就积极参与创腔,在没有音乐设计的情况下细细揣摩,反复吟唱出清雅脱俗的《送女》唱腔,使之成为一鸣惊人的成名之作,她也凭此荣获山西省最佳青年演员奖。该剧的问世,是“俊英腔”的雏形初显。

坚持蒲剧姓“蒲”,大胆开拓创新,是俊英腔艺术生命力的根本

《苏三起解》是武俊英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她纵向继承、横向借鉴,吸收各剧种艺术营养,不断探索提升,演唱风格进一步明晰。加上跌宕起伏的剧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唱腔,剧组演员唱做俱佳的表演,该剧深得专家和戏迷的好评,创造了一个半月三赴省、一年半三进京、摘杏夺梅的剧坛奇迹。《苏三起解》的问世,标志着“俊英腔”成型、成熟,具备了清新别致、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出现三县八乡看苏三、纷纷传唱俊英腔的感人情景。

该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集中了韩树荆、高中秋、郭炳森等蒲剧精英,而配器则由本土音乐家李井岗担纲,虽然改革幅度较大,但因为板式不变、基调不变,保持了剧种特色,所以老少咸宜,百看不厌。关于蒲剧音乐改革,墨遗萍老先生“只要不离十八亩,声腔器乐两风流”的见解,在该剧中得到集中验证。

1990年山西振兴蒲剧,《西厢记》惊艳亮相,“俊英腔”达到巅峰,得益于蒲坛高手的合力打造。实践证明,一出戏的唱腔之外,请不懂蒲剧的外来音乐家配器,创作与蒲剧毫不相干的主题音乐、效果音乐和伴奏音乐的路子实不可取。

演人物、重内在、不媚俗、不追求廉价剧场效果,是创新流派艺术的行业规范

武俊英继承了业师筱兰香细腻含蓄、张弛有度的表演风格,对王秀兰老师“宁演九十九,不演一百一”的格言有着很深的体会,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理念和艺术风格。无论哪个剧目、何种角色、任何场合,她从来不脱离剧情和人物演过头戏。她的代表作演出几十年,从来不偷懒、不走样、不减色,堪为表率。

高远的艺术眼光,博大的艺术胸怀,是创新戏曲流派的关键

武俊英兼具北梆南戏艺术优势蒲剧新流派的形成,得益于博采众长。而她收徒授艺也从不抱门户之见,总是鼓励弟子们虚心学习各家长处,结合自身条件,走出自己的路子。贾菊兰学习书画,她给购买笔墨。她还带着苏鹏拜师秦腔韩俊丽学习喷火绝活。李红莉能唱四个剧种的戏,张萍不但唱有特色,而且弹琴、鼓板样样来得……弟子们多才多艺,进步明显,与武俊英的艺术理念和胸怀密切相关。

传承蒲剧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需要认真落实的具体任务

工作岗位变动十年来,武俊英不忘初心,细化目标,多措并举,通过剧目传承、机构传承、基地传承、弟子传承、辅导戏迷等方式,对蒲剧进行了有效传承,取得明显成效,为培养一代新人、弘扬蒲剧艺术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武俊英流派艺术理论研究高度重视:2009年,山西职业戏剧学院教师吕红磊将他与笔者合写的《俊英腔与蒲剧音乐改革》作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使武俊英声腔艺术理论研究首次进入大学校园;2016年9月,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山西省社科院蒲剧研究中心举办了“武俊英唱腔艺术研讨会”;2017年4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武俊英、王爱爱、宋转转、张爱珍4位山西戏曲名家分别举办“新流派创造经验研讨会”并安排她们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学员授课;2018年4月,应南京东南大学艺术研究院之邀,武俊英与昆剧名家孔爱萍为该院硕士研究生学员举办“昆剧蒲剧对谈”,并举办蒲剧讲座,对武俊英声腔艺术进行理论研讨。借鉴武俊英梨园追梦创新流派艺术的启示和经验,对我们进一步继承、创新、发展蒲剧事业必将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