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将配角演到极致 ——记老一代蒲剧艺术家秦翠兰
2018-07-21 发表|来源:黄河晨报|作者:姚俊虎在群星荟萃的河东戏剧舞台上,有一位大家十分熟悉的人物,她就是人称多面手,集小旦、青衣、彩旦、老旦于一身的老一代蒲剧表演艺术家秦翠兰老师。
自幼艺术天赋异禀
秦翠兰,1939年3月生于临汾曲沃县一个普通农家,小名丑子。受父辈影响,她从小就迷恋上了戏剧,加之精干利落、能歌善舞,八九岁时就参加了村里的业余剧团,十二岁便成了人见人爱的小演员。
1952年春天,原运城镇蒲剧团到曲沃演出,一位叫王立功的老师听说小翠兰富有表演天赋,便极力向团领导推荐。当众面试时,秦翠兰以清脆悦耳的唱腔和舒展大方的表演赢得了一片喝彩。1953年,秦翠兰在原运城专区蒲剧团开始了与阎逢春老师的合作。1956年该团合并到原晋南蒲剧院,1970年她又被分到运城地区蒲剧团,1983年被派往原运城地区戏剧艺术学校任教。
秦翠兰的履历看起来似乎较为平常,但她的戏剧天赋和艺术才能却很耀眼:她是目前蒲剧界健在的唯一与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杨虎山、筱月来“五大名演员”配过戏的旦角演员,也是广大观众公认的老行家、多面手。
与“五大名演员”合作
1956年,十七岁的秦翠兰参加了晋南专区青年演员会演,在《赠剑》一剧中饰演江花佑,与裴青莲等合作并荣获演员一等奖。1958年秦翠兰与阎逢春合作,在《出棠邑》中饰伍夫人,《周仁献嫂》中分饰胡秀英和李兰英。“革命现代戏”走上舞台后,阎逢春在《小二黑结婚》中饰演二诸葛,秦翠兰饰三仙姑。由于彼此间戏路熟悉,她表演起来自然得心应手,阎逢春曾高兴地说:“秦翠兰不仅是苍翠的绿叶,更是一朵鲜艳的红花!”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戏曲舞台开始从“名角儿”变为“导演制”,无论剧组人员怎样呕心沥血,戏曲的光环仍在“名角儿”身上萦绕。因为演员的名气大、水平高,看戏的人就多,票房收入自然也高。这个“名人效应”只有从鲜花丛中走过来的人才能体会到。秦翠兰认为,与名角儿配戏,是机会,也是挑战,一要谦虚,二要认真,只要努力做到了,再大的压力也会变成动力,也能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
以革命现代戏《红灯记》为例,阎逢春在剧中饰鸠山,秦翠兰饰演李奶奶,这正反两方面人物的相互碰撞,使秦翠兰对阎逢春表演艺术有了新的认识:“阎先生一开始对演现代戏态度是积极的,但对饰演反面人物却有些顾虑。不过,他并没有因为思想不通就敷衍了事、胡乱应付,而是结合剧情发展,潜心研究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艺术手段,把敌人的阴险狡猾和残忍毒辣充分表现出来,衬托起正面人物的英雄形象。”正是看到这些,秦翠兰才对真正的艺术进一步加深了认识。我们平日所说的“逢场作戏”,是比喻随便应付、并不认真的意思,在舞台表演方面却是艺术家之大忌。一个演员,决不能把自身的喜怒哀乐带到舞台表演中去,因为戏剧表演尺度只有一个,就是剧情设计和艺术需要。
秦翠兰与王秀兰合作,饰演《杀狗》中的婆婆、《西厢记》中的老夫人、《烤火》中的丫鬟秋香;与张庆奎合作,在《红灯记》中饰李奶奶;与杨虎山合作,在《杜鹃山》中饰杜妈妈;与筱月来合作,在《小别母》中饰石母等。这些被认为是秦翠兰艺术生涯最为辉煌的时期,每忆及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她总是充满了对老一辈艺术家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演戏不论角色大小
“文革”让秦翠兰经历了一场艰苦磨炼,失去了起码的人身自由,还被强加上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但秦翠兰从不抱怨,也不悲观,平安渡过了艰难岁月。
秦翠兰为人诚笃、心直口快、团结同志、尊重领导,每遇到排新戏、定角色时,她总是以大局为重,从不敷衍推诿,一些别人不喜欢演的角色往往成了她的“专利”。有人觉得这样下去对她不公平,秦翠兰却一笑了之。她认为剧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部位、零件都要齐全,如果你挑我捡,就会争风吃醋,没了章法。她觉得演员演戏就是干工作,不论什么角色,只要上了台,就要把它演到最好。
秦翠兰满怀深情地告诉笔者:“能文能武是英雄,能高能低算聪明。比如阎逢春老师饰演过贼鸠山,王秀兰老师饰演过丫鬟和日本兵。他们不论扮成什么角色,总是兢兢业业,努力达到最佳效果,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学习老一代艺术家的优秀品质,就应该从细微处学起。”
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与艺术生涯中,诚实敦厚的秦翠兰处处以礼让当先、以宽大为怀。她的刻苦努力与对戏剧先天的“悟性”,造就了她艺术之路的发展与升华。已故蒲剧艺术家张保先生曾说过:“秦翠兰扮什么像什么,演什么成什么,不论名角新秀、老师学生,都愿意与她合作,一出戏如果缺了她,就好像炒菜少放了调料一样,总感觉到不够味。”
细致刻画演活丑旦
说起秦翠兰的绝活,不得不提她在《拾玉镯》中饰演的刘媒婆。这个角色属丑旦行当,平日里大多没有人愿意演。接到这个任务时,有人劝她找个理由推掉算了。但秦翠兰却认为丑旦也是个重要行当,可以从中学到新的知识,她不但愉快地接受了任务,还向王秀兰老师请教如何演好这个角色。王秀兰从表演尺度、动作要领和人物之间的配合,亲自给她做了示范,让秦翠兰受益匪浅。
也有人觉得刘媒婆属于“中间人物、配角演员”,只要演出“风流味”就行了。秦翠兰坚持人有其本质的一面,但人性本身存在于各种人物之中。就是“中间人物”也不例外,如果让“风流味”贯穿表演全过程,很难衬托出孙玉姣和傅鹏的纯真爱情。她在演出中注重刻画人物的善良、风趣和成人之美,明知这一对青年男女相互倾心,却佯装糊涂,还抛砖引玉,从中撮合。她那潇洒的动作、伶俐的口齿,加上一根与之配合的长杆烟袋,把一个脚大、眼快、嘴巧、心好的农家“红娘”活灵活现地搬上了舞台,使观众真正喜欢上了这个人物。王秀兰老师欣喜地说:“秦翠兰硬把刘媒婆演神了,也把《拾玉镯》这出戏演活了。”
秦翠兰在舞台上是好演员,在教学中是好老师,在生活中也是贤妻良母。她的老伴姚火彦为著名蒲剧鼓师车林娃嫡传弟子,多年来给了她不尽的理解和支持。退休后,秦翠兰仍然关心着戏校的教学工作,在从艺50周年之际,运城市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联合会授予她“河东名人”荣誉称号。
如今,年近八旬的秦翠兰老师仍然精神矍铄,宝刀不老。衷心祝愿这位蒲坛名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蒲剧艺术繁荣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