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以培养“梅花”为己任 ——蒲剧表演艺术家李爱玲印象

2023-03-24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赵文彬
李爱玲老师(右)在表演中。姚小勇摄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艺校高级讲师、蒲剧表演艺术家李爱玲,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戏迷中可谓家喻户晓,她从教40年来,《三娘教子》《十告状》《四进士》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教学剧目,被几代戏迷们争相传唱,历久不衰,老百姓说她是被讲台耽误了的“梅花”。

1971年,只有11岁却从小爱戏,一门心思想学唱戏的李爱玲鼓足勇气,跑到在村里演戏的剧团报名学唱戏,最终因父母不答应而宣告失败,到第二年,运城地区蒲剧团来村里演出,李爱玲又偷偷跑去报名,听了听嗓音,了解了李爱玲想唱戏的决心,时任运城地区蒲剧团团长的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老师,被小丫头的执着所感动,决定收下她,并把她送到艺校,从戏曲基本功开始练习,去接受正规训练。

父母亲看到蒲剧大家王秀兰老师都认为女儿能行,终于也放下了一颗心,答应了她的请求。

1978年,完成学业的李爱玲因为练功扎实、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正式成为一名戏曲教育工作者,这一干,就是40年。

在戏曲中,“唱”作为四功之首,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进入艺校的李爱玲就一直在探寻适合自己的唱腔,鉴于李爱玲高音较好,有老师建议她学习冯派唱腔。

冯派是蒲剧中最早形成的一个流派,创始人冯安荣,艺名安娃、筱艳秋。在演唱中,冯安娃放弃旧时蒲剧乱弹松散、吊板的弊端,把自己的演唱技巧归纳为“按、点、顿、拉、闪、放”,采用真假声相结合,起调高,音域宽广,给人以腔高板急,慷慨激越之感,形成演唱的一带新风。冯派第一代传人宋荣庭很好地继承了师傅的演唱风格,即便是以前那没有音响的年代,他的唱腔也是咬字真切,字字入耳,冯派第二代传人朱秀英老师在做好传承的同时,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冯派唱腔六字诀进行革新发挥,把男旦唱法转改为女旦唱法,在继承该唱法的基础上,唱出了自己的特色,而李爱玲作为第三代传人,根据自身嗓音条件,拓宽了高音区的用法,使冯派唱腔日趋完善。

当时的艺校,也有自己的演出团队,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留校第二年,学校就为李爱玲排导了《三娘教子》,没想到的是,李爱玲一炮走红,《三娘教子》演到哪里红到哪里,历时40年传唱至今,成为李爱玲的成名作、代表作,当然更是李爱玲老师任教生涯中的教学保留剧目。李爱玲在唱腔艺术上,把日常教学和演出相结合,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又把这些经验反哺到教学之中,从唱腔的共性和个性两方面,因材施教,为蒲剧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她本人也分别在1986年、1991年、2002年、2006年的全省教学剧目会演中,获排导奖、辅导奖,2006年和2009年,又获得了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排导奖。

40年来,李爱玲陆陆续续推出了《三击掌》《四进士》《十告状》等唱段,而每推出一个唱段都会火爆许久。在晋南,每到农忙时节,田间地头,寻常巷陌,都回荡着李爱玲大青衣“唱腔音准,字正腔圆,节奏稳,音域广,柔中见刚,刚中有柔,吐字清晰,声情并茂”的唱腔,每每问起为什么爱听李爱玲的唱腔时,说不出所以然的老百姓都会回上一句,说不出哪儿好,反正就是听着过瘾!诚然,李爱玲的唱腔宛如一股清流,虽不争而无人可夺其光华,虽平淡却更彰显传承的隽永。

当被问及李爱玲老师,有人说你的唱腔完全可以和许多梅花奖演员相媲美,你怎么看?早已是国家一级演员的李爱玲老师告诉笔者:戏曲的传承,既要有奋战在一线为老百姓服务的演员,同时,也要有在后方为蒲剧事业默默培养新人的专业老师,中国戏曲梅花奖是对奋战在演出一线的知名演员的一种肯定;而看着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完成学业,离开校园,进入各级院团工作,就是戏曲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欣慰,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也都是对老师最大的回报。

值得一提的是,李爱玲的爱人李凯老师,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蒲剧须生,李凯也是运城艺校的高级讲师,他先后培养出了7朵中国少儿戏曲梅花奖。

退休后,闲不下来的李爱玲、李凯一对贤伉俪,承蒙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原团长景雪变盛邀,在青年实验演出团继续为这些毕业于运城艺校的学生们讲戏、抠戏,带他们练功。让这些刚从艺校毕业没有几年的蒲剧新人们,业务突飞猛进,成为享誉蒲坛的生力军,当运城学院开设了蒲剧本科班后,李爱玲老师又受邀成为该班的授课老师。

在谈到传承冯派唱腔时,李爱玲告诉笔者:这些年来,通过精挑细选,已经有4名弟子正式拜师学习冯派艺术,她说,不能让冯派艺术在自己这一代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