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蒲剧正“繁花” 未来更可期

2024-10-09 发表|来源:运城晚报|作者:景斌

名家倾心传艺 青年演员接力 戏迷热情参与

戏迷登台献唱
青年观众渐多
景雪变向运城学院学子介绍蒲剧幕后

大约始于明末清初的“乱弹”,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她慢慢有了新的名字——蒲剧。

作为河东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瑰丽一朵,进入新时代的蒲剧坚持守正创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这一生机与活力,从国庆前夕蒲景苑百姓剧场连续上演的3场演出,可见一斑。

(一)

“关老爷怎么和貂蝉还有这么一段呢?”

“之前也听说过这出戏,但很少有机会看完。暂且不论故事情节,青年演员的台上功夫还是很了得的。”

“演员确实不一般,把关公与貂蝉演活了,就连那个白脸曹操都形象立体。”

……

9月26日晚,中心城区蒲景苑百姓剧场,传统剧目《关公与貂蝉》正在上演。台下有观众小声地议论着。

这场演出是盐湖区安邑街道新城社区为迎接重阳佳节,给辖区65岁以上老人专门安排的,演出单位是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二团。

据了解,这部剧的主要参演者,均是青年演员。饰演关公的赵振、饰演貂蝉的任玲、饰演刘备的南征、饰演曹操的刘泉佚、饰演张飞的刘岩等,要么是全国小梅花奖获得者,要么是山西省杏花奖获得者,都在各自的行当里小有名气。

看到他们台上生龙活虎的表演,观众们很是欣慰,“蒲剧能这么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离不开演员的新老交替,尤其是年轻演员的坚守,他们是蒲剧的希望,是蒲剧的未来”。

这些年,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十分重视戏曲人才的挖掘、培养,在传帮带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才有了蒲剧生生不息的局面。

(二)

再次回到蒲景苑百姓剧场,时间是9月27日、28日。

这两晚的演出不同于往常任何时候,因为台上的主角成了戏迷。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今年4月中旬以来,山西省宣传文化名家景雪变工作室、山西雪变蒲剧艺术研究院联合发起并组织举办了为期5个月的戏迷培训班,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千余名戏迷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上,运城、临汾两地戏曲界的杨翠花、景雪变、王艺华、苏鹏、潘国梁、赵梅、闫慧芳、任跟心、李小芳、仇希勤、郭泽民、张巨、杨燕、李爱玲等名家,先后围绕“戏曲唱腔与表演”等这一主题,现场示范、交流互动、答疑解惑,让广大戏迷获益良多。

5个多月的培训有什么效果呢?这两晚的“名家与戏迷心连心戏曲晚会”就是“试金石”。

舞台上,戏迷化身演员,他们饱含深情、充满自信,全身心投入角色的演绎之中。

《三击掌》《三对面》《杨门女将》及《山村母亲》等蒲剧经典选段,经过他们的“唱念做打”,亦博得满堂喝彩。

“戏迷们都很珍惜这次培训和演出的机会。培训期间,认真记、用心学;演出之前,则精心准备、反复排练,就是想把蒲剧、眉户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运城市戏迷协会会长李建春说。

这两晚的演出中,我市戏曲名家王艺华、景雪变、贾菊兰、吉有芳、闫慧芳、李爱玲、张巨、杨燕等,还“穿针引线”,登台献唱。

名家、戏迷、观众,互动频频、交流多多,共同奏响了蒲剧传唱的“交响乐”。

在景雪变看来,蒲剧流传了数百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其中还包括一群忠实的戏迷。他们的存在,让演员刷到了更多的价值感,也倒逼演员不断探索、成长、精进。

(三)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戏曲,就是各种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

在河东,说到戏曲,不外乎蒲剧、眉户。尤其是蒲剧,承载着河东人共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记忆,是数百万河东人难以割舍的乡音与乡情。传至今日,蒲剧也走进了“象牙塔”,开辟出了传承新赛道。

9月28日晚的演出开始之前,运城学院音乐系的50多名学子也来到了现场。

化妆、勒头、穿戏服……走进幕后,演员们有序忙碌的身影深深吸引了他们。在这里,景雪变给他们介绍了一些戏曲知识,包括蒲剧唱腔的特点,生角、旦角的区分等。

这些学子为何到来?

2017年,运城学院成立了戏曲表演专业。这一创举,为蒲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加强了戏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演员、戏迷,他们是真的爱蒲剧,有了这份爱,蒲剧未来更可期。”参观了台前幕后的运城学院音乐系学生白玉琳说。

名家传帮有为、青年演员接力、戏迷热情似火……再加上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这样的蒲剧怎能不“繁花似锦”。

若是把时空拉长了去看,蒲剧的好戏,还在后头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