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下的炒凉粉
2025-02-07 发表|来源:运城晚报|作者:黄立会运城有一种美食,闻着香香的,吃着糯糯的;听着是凉的,吃着是热的;老少皆可食,老人最相宜……而且这种美食大多只有在村里唱戏时到戏场后面的小摊上吃才更有味。这就是戏台下那香香糯糯的炒凉粉。
去年“九九”重阳节,村里属龙的村民捐款为村民们唱戏,我便和老伴从运城回村去看。一进戏场,一股浓浓的蒜香味扑鼻而来。循着这熟悉的味道,我径直朝戏场后面的凉粉摊奔去。老伴急得在后面连喊带叫:“戏马上就要开啦!喔炒凉粉可有啥吃头,回去了我给你炒一锅。”而她不知道的是,这看似平常的炒凉粉,却牵绊着我儿时难忘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在台下看戏,我最爱闻的就是戏场后面那蒜香浓浓的炒凉粉味。卖凉粉的蛮娃叔在火炉上架一个铁鏊,鏊上面铺着一层晶莹青白的凉粉块儿,手里拿着一把凉粉铲。有人来买炒凉粉时,他先往鏊底中间倒一点油,待油热冒烟了,把两边的凉粉块往中间扒拉几下,边扒拉边把大一点的凉粉块戳成小块,鏊上面便立马发出一阵“滋滋啦啦”的响声。待炒热了,加入蒜末,撒上调料,再上下翻搅几下,那清香四溢的蒜香味便飘散开来。然后拿一个小碟,往上面铲几铲子,一碟热腾腾、香喷喷的炒凉粉便送到了食客手中。
其实凉粉本身是一种淡菜,无色无形无味,凉热均可食之。现在生活好了,无论城市街头还是乡村集市,卖凉粉的摊点随处可见,掏五六块钱吃一盘炒凉粉,或者买一块凉粉拿回家炒了吃都不是难事。可就是奇怪得很,无论在哪里吃都不如在戏台下吃得有味。即使是在台下炒一份带回家吃,这凉粉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去年冬天有一次,我和老伴在夜市上闻着一家炒凉粉挺香的,便去买了一份带回家吃,谁知吃到嘴里不咸不淡的全然不是那么回事。我窃想,这其中的缘由大致有三。一是其他地方炒凉粉的手艺不如戏台下的。戏台下炒的凉粉,颜色黄亮,味道清香,看上去油汪汪热腾腾的,先从视角和味觉上就激起了人们的味蕾;而带回去的凉粉因为袋子不透热气凉粉成了一坨,所以吃到嘴里就黏糊糊的。即便是自己在家炒的凉粉,也不是黑啦就是糊啦,不是闻着不香就是外烫里凉,尤其是缺少戏台下炒凉粉的那种浓淡适宜的蒜香味。二是赶场看戏的人大都忙忙碌碌的,在家里不是没吃饭就是没吃饱,甚或有的就打算利用看戏的机会到台下吃一顿,所以饥肠辘辘的吃啥啥有味。三是戏台下那浓烈的乡情氛围十分让人陶醉。邀几位好友围坐一起,边吃边谝今年的收成和村里的新鲜事,末了每人再来一碗热辣辣的羊肉泡,真是十分惬意,不知不觉就沉醉到这浓浓的乡情中去,看戏倒成了次要的事。
看到台下看戏的老人,有的是自己到凉粉摊前买一盘凉粉炒馍吃,有的是子女为自家老人买一个饼子夹炒凉粉,我和老伴也凑上前去,一人要了一盘炒凉粉,就着热热的饼子在戏台下吃起来,让氤氲的炒凉粉味包裹着我们,感受着这浓郁的乡情乡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