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蒲剧巨擘墨遗萍

2014-11-08 发表|来源:山西晚报|作者:胡增春
 

    

说蒲剧的历史,有一个人,你即使刻意绕也绕不过去,这个人就是墨遗萍。别的人有成就,可以称为大师,而墨遗萍对蒲剧的影响,非“巨擘(音bo)”两字难以形容。巨擘的本意就是大拇指,他就是那个扳着指头数人时,第一个要数到的。

墨遗萍,运城河津市人,生卒年为1909至1982年,享世73年。延安时期的老革命,1931年第一次入党,一身傲骨。

墨遗萍对蒲剧的贡献,在于他第一个写出了蒲剧的历史,更厉害的是,他对蒲剧历史的梳理和记述,至今无人能超越,别人再说什么,出不了他的圈子,甚至只是对他研究成果的山寨罢了。而他对蒲剧的影响,是让蒲剧改变了历史轨迹。

墨遗萍的生生死死

生在前,死在后。对墨老,却应该先说死,要不似乎难以表达他人生的起伏程度。他1982年去世的时候,是在陕西西安,这个山西人给陕西的人出了一道难题:论职务,他不过是个陕西省戏剧研究院的顾问,而且1979年才到西安工作;论资历,这位老先生却是老延安,毛主席没到延安时,他已经到了,和陕西的诸多人,比如新中国最著名的法官马锡五、陕西省委书记马文瑞,都是关系亲密的老战友。“文革”之后,从山西转到陕西工作,本来就是老战友马文瑞想让他过得如意些,专门叫过去的。

最后,是马文瑞的夫人主动提出,由她自己来做治丧委员会主任,解决了难题。

当了几十年高级干部,一辈子却没个正经官做的墨遗萍,到最后的这一刻,真正享受了一次党和国家高干的待遇。

墨遗萍本名李毓泉,书香门第,少年在家乡读高小。河津籍早期中共党员、烈士邓国栋与墨遗萍是同学,他在太原读书并参加革命,定期将革命刊物《向导》邮寄给墨遗萍,墨遗萍因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与运城地下党联系,开始了革命生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墨遗萍鼓动民众推翻国民党河津县党部,成立“抗日救国会”,并办起“露天学校”,积极向民众宣传抗日。是年冬,墨遗萍第一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起,墨遗萍成为国民党政府通缉的要犯,逃亡期间为党工作。

1934年,墨遗萍回家奔父丧,刚踏进家门,村子被包围。他跳崖脱身,幸免一死,一路逃到陕北。1935年在延安甘泉一带,墨遗萍按照地下党的分派,打入国民党部队策划兵变,因受到怀疑而离开党组织,成为外围工作人员。当年10月,长征红军到达吴起镇,墨遗萍作了省委的文书,随后第二次入党。

抗战期间在延安创作蒲剧

墨遗萍在延安时,他主编的《函友》周刊报,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和表扬。也曾经和艾思奇等组建文学组织及剧团。

1942年整风时,墨遗萍再次被怀疑,离职受审,听候甄别。此时,他开始了蒲剧创作。他参加业余剧团,既当演员,又任编导,那时正是抗战最艰难的阶段,墨遗萍创作并参加演出的蒲剧《河神娶妻》《正气图》《洪承畴丑史》等剧目,让蒲剧在陕北一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墨遗萍的作品极为鼓舞人心。

1944年,得到平反的墨遗萍正式到延安南区合作社蒲剧团任教师与编导。从此,他的工作重点便倾斜到党的文艺工作上,从事戏剧行业,之后他就再没有和文艺脱离开。

蒲剧的历史因他而改变

现在的晋剧,就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的中路梆子,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为何中路梆子“独占”晋剧名声?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件事,实际上和墨遗萍的名士个性直接相关。

新中国成立当年的12月,已经在太原工作的墨遗萍担任了山西省剧协副主席,且创办了山西省蒲剧学社,任社长。次年任山西省文教厅创作组组长,兼省文艺丛书社主任,同时筹办省蒲剧学社直属剧团,实为省蒲剧实验剧团,即后来的省大众蒲剧团。

组成蒲剧团的人,是墨遗萍从西安“要”回太原的,王秀兰、筱月来、张庆奎等抗战期间在西安演出而名声响亮的角儿,都陆续到了省城的蒲剧团。“墨遗萍让山西向陕西要人,山西的领导就要。当然,是墨遗萍提议的事情,陕西再舍不得,也得给。”蒲剧历史专家、国家一级编剧杨焕育说。

成立晋剧的事,也提上日程,北路梆子、中路梆子的名角、剧团也都汇聚到了省城,上党梆子的人也准备北上太原。“川剧,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的名称,实际就是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这五种原本的声腔组成。所以,贴海报时,都是这样——《川剧·高腔》《川剧·昆曲

……原本晋剧也是这么设计的,《晋剧·蒲州梆子》《晋剧·上党梆子》……只是,墨遗萍先生把蒲剧的人带走了,没弄成。”杨焕育说。

为何墨遗萍要把自己从西安要来的人带走?第一,确实是艺术观点不同;第二,墨遗萍有能力带走人。

墨遗萍写了剧本,省主要领导提出意见,墨遗萍直接没理人家。“逆龙鳞”次数多了,人家没把墨遗萍怎么着,墨遗萍自己觉得不痛快,把蒲剧团人马直接弄到了晋南行署所在地临汾。随后,他自任晋南蒲剧院副院长。

北路梆子的人本来也是故土难离,一看蒲州梆子的人走了,他们也走了。上党梆子的人还没来呢,听说这事也不来了。最后只剩下中路梆子的人了,于是,中路梆子就直接升格成晋剧了。

蒲剧的历史就此改变。当然晋剧的历史也因此改变了。“蒲剧原本在西安打下了天下,人一走,阵地丢了。人再撤回晋南,这下把太原的阵地也丢了。蒲剧的天下越来越小了。”蒲剧的影响力一直在收缩,墨遗萍当年的做法受到了质疑。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戏路即商路。蒲剧是跟着做生意的人走动打下的天下。山西的商人不行了,戏也就走不出门了。和墨遗萍有多大的关系!”

总之,这是一件争论的事情,同时也把墨遗萍的个性表露无遗。

 “倔脾气”

墨遗萍对蒲剧是出自内心的痴爱,这也是他容不得别人指责的原因。

墨遗萍一生创作了近百部蒲剧剧本,而其对蒲剧史的贡献,更是居功至伟。他还主持了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蒲剧史迹田野调查。

 “墨遗萍关心故乡河津的戏剧遗产,一开始就给考察提出了详细意见,列举出16方面的内容,有剧本、剧目、剧人、剧班、剧楼、剧对(对联)、剧颂(赞词)、剧物(道具)、剧碑、剧闻、剧俗、剧出(本事)、剧作(当地创作)、剧癖(喜好成癖)、剧提(舞台提笔)、剧流(外来剧种),嘱咐给各位的工作态度是:犟、牵、粘、勤、细。给河津县的普查,制定了一个精当的大范围框架。这是一个专家的战略构想,后来的事实证明,大范围的普查,基本上就在墨遗萍拟定的构想之中展开。”作家毕星星记述。

墨遗萍的倔脾气让蒲剧尤其是河津蒲剧的史料收集扎实到了无法比拟的地步。其成果直到翔实细致程度,让后来的人赞叹为“不可能再有的乡野调查,不能再有的鲜活”。“文革”之后,墨遗萍撰写《蒲剧史魂》,这部蒲剧史研究史是奠基之作也是权威之作,8万字,全部用文言文写成。墨遗萍坚持反对对蒲剧改革,尤其不接受现代音乐形式进入。在著作中,他一直坚持文艺要满足大众的欣赏口味,跟着大众的兴趣走,却坚持用文言文写蒲剧史,用意也在执意复兴传统。

他就是一个倔脾气。

“硬骨头”

关于墨遗萍的威武不屈,宁折不弯,“文革”中的表现尤其耀眼。

有两个人写了两个故事——

毕星星老师写:“文革”开始,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墨遗萍自知被划在“反动艺术权威”一列,在劫难逃。挨过几回批判以后,老头子愤愤不平,找来白纸浓墨,就着大门写了五个大字——墨遗萍之墓——自上到下糊住了大门。我已经打算死在这里,你们还能怎样?谁敢动这个倔汉子,谁先胆怯。”

山西晚报的创始人之一、第一任总编辑姚剑和墨老有过多次交往,他记述道:

1972年冬天的一个下雪天,大约是县文化馆的王学文先生通知我,到县中学去听一个讲座。我那时在纺织厂当工人,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学爱好者。通知说,不许告诉其他人,不许带笔和纸。我满怀狐疑赶到县中学的一间教室,所有的窗户都已经被报纸糊得严严实实。人到齐以后,门便被人从外边给锁上了。主持人是郑怀礼,一个视蒲剧如生命的14级老干部。“今天请墨遗萍同志讲一讲关于戏曲的一些问题,只能带耳朵,不许记笔记。”

一个清瘦的老人蹒跚地走上讲台,缓慢地掏出一摞烟盒纸。他的讲义就写在烟盒的背面……讲着讲着,墨先生话锋一转,拿样板戏说事。“什么三突出?老戏就是三突出。皇上未出台,太监宫女先出来热闹一阵,皇上这才出来亮相。让李玉和唱一大段,就是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徐策跑城,边唱边舞,比杨子荣演得精彩多了。所以,从结构上说,三突出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是老套子。”说实话,墨先生的话颠覆了当时的神圣。在那个年代,神圣的样板戏的三突出是金科玉律,没有人敢越雷池一步。难怪要锁门、不让记笔记。墨遗萍何许人?如此大胆。

后来我曾经几次去拜访墨先生,先生的思索就写在烟盒背后。先生说,万一有事,这些东西好销毁。先生还说,八亿人,八部戏,千古奇闻。我对“文革”的反思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我与墨先生的相识对我后半生的思想影响极大,我学会了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现实。用墨先生的话来说,是用过程的眼光看待现实。“嗣同祭刀,太后弃骨,项城画饼,季新刺王,浊世扬清,青史鞭浊。”这是墨遗萍在烟盒的背面给姚剑写的几句话,谭嗣同变法被斩,西太后死后被孙殿英掘墓扬尸,袁世凯皇帝梦一枕黄粱,曾经的革命英雄汪精卫沦为汉奸。“我明白先生的心意。眼前的一切都会过去,历史会记住这一切。”姚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