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群”合力演经典 《玉蝉泪》倾倒众戏迷
2016-05-27 发表|来源:黄河晨报|作者:王思恭运城市蒲剧团因实力雄厚、精英荟萃被首都文艺界专家誉为“牡丹群”。5月20日晚,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武俊英、王艺华、贾菊兰,连同张巨四位国家一级演员联袂,张洁红、仇玺勤、郝俊义、裴洁、苏鹏、程小荣六位国家二级演员以及薛凤琴、杨朝奇等艺术骨干加盟的蒲剧传统故事剧《玉蝉泪》在盐湖会堂倾情上演。演出当晚,剧场爆满,过道挤满了“蹭戏”的观众,演出盛况空前,掌声、喝彩此起彼伏,令人感慨。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玉蝉泪》之所以保持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该剧特有的悲剧色彩震撼了观众、感染了观众、倾倒了观众、征服了观众。
《玉蝉泪》以女许婚报恩的包办婚姻,为主人翁曹芳儿埋下了人生悲剧的种子:古时,外出经商的曹观澜劫难之中被沈举人所救,将女儿曹芳儿许配给沈子梦霞,沈家遂以“双玉蝉”为聘。沈举人临终托孤,曹家方得知芳儿大梦霞16岁,意欲退亲,沈举人、曹家方两位族长坚决不许。芳儿历尽艰辛,将梦霞养大成人,高中得官,梦霞却与宦门小姐吕碧云结对成双。封建礼教的桎梏,巨大的精神打击,长期苦难的煎熬,使芳儿一病不起,交还玉蝉之后,黯然离世,留给世人的,是哀伤和深刻的反思。
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武俊英从第二场登场时,以炉火纯青、雍容大气、张弛自如、分寸适度的表演和吐字清晰、音色圆润、委婉流畅、感情真挚、声情并茂、跌宕有致、韵味浓郁、自成一格、雅俗共赏的“俊英腔”倾情演唱,倾倒戏迷。《惊蝉》中“女儿家心事你知晓”一段,她唱得节奏明快、音色俏丽,唱出了闺阁少女对幸福的向往;《悲蝉》中“我为你病困在房中”一段哀婉凄楚,动人心扉,唱出了对赴京赶考沈梦霞的百般思念;“菱花镜现出我的形和影”的核心唱段则以蒲剧成套板式情动于衷,步步推进,一气呵成,达到高潮。“你我仍是好姐弟,以往之事莫再提”的唱段字字血、声声泪,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将曹芳儿与弟弟、未来夫君的患难相扶,客居他乡的孤苦悲凉,对沈梦霞的牵肠挂肚,“对菱花”时惊叹自己红颜已逝的顾影自怜,面对梦霞高中却与吕碧云联姻朝廷御赐牌匾时如梦方醒、崩溃绝望的情感历程,揭示得不愠不火,恰到好处,成功地树起了悲情人物曹芳儿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王艺华扮演的沈梦霞在全剧中起到了提戏、添彩的重要作用。他从4场《赠蝉》接演,在效果音乐和大雪纷飞的场景营造的特定氛围中,“遭战乱姐弟们离家出外”一句介板叫板,全场观众为之一震:王艺华出来了!剧场里掌声雷动。他扮相英俊潇洒,唱腔字清情准、抒情婉转、优美动听、沁人肺腑,表演凝练,身段优美,台步矫健,儒雅大方,动静皆宜。沈梦霞赴京赶考前与吕碧云暗生情愫,同时对恩姐的终身大事由衷关心。曹芳儿则以隐晦的语言、含蓄的方式作答:“玉蝉成对即为亲。”这一场,王艺华将沈梦霞对吕碧云和曹芳儿迥然不同的内在情感进行了准确、贴切、细致入微的揭示,显示了刻画人物的深厚功力。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武俊英得意门生贾菊兰扮演的宦门小姐吕碧云娴雅端庄,美丽善良,唱腔委婉,表演逼真,塑造了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
扮演三婶的张洁红和扮演三叔的郝俊义唱做俱佳,准确揭示了畸形婚姻造成的人生悲剧;扮演曹、沈两位族长的仇玺勤、程小荣,扮演沈梦霞的裴洁,扮演吕翰林夫妇的张巨、薛凤琴和扮演曹观澜的杨朝奇等剧组演员,在剧中皆有上佳表现。中国戏剧红梅金奖得主、武俊英弟子苏鹏虽然只演了《惊蝉》一场,但她以对角色的准确把握,以动听的唱念和细腻的表演,将曹芳儿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表达得真切、自然,颇受好评。
移植剧目《玉蝉泪》原名《双玉蝉》,是武俊英48年艺术生涯之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由于环境和人员变动,该剧六度排演,历时三十六载。1980年新绛县蒲剧团排出该剧,在垣曲县篦子沟成功首演,当即引起轰动。武俊英调运城市(地区)蒲剧团后于1989年国庆节前重排上演,1994年再次排演。2008年武俊英调任运城市文联副主席,先后应邀赴新绛县蒲剧团和三门峡市蒲剧团,分别担任名誉团长、艺术指导,示范演出的主要剧目均是《玉蝉泪》,此次复排系六度排演。
武俊英在新绛县蒲剧团两度排演《玉蝉泪》,搭档分别是女小生杨建群和王艺华弟子李俊强以及贺三翻。在三门峡市蒲剧团演出的搭档是关艺斌,在运城市蒲剧团演出搭档是王艺华及其弟子李晓芳。
观看《玉蝉泪》一剧,让我发现了几位艺术家年轻时的“软肋”,正式演出场合,最怕在前排观众席上发现熟人。1994年4月,《玉蝉泪》再度复排在闻喜县大礼堂首演,笔者和农行罗义华副行长等戏迷应闻喜业界之邀前往观看,因剧场满座,特意为我们在一排之前加了比座位还高的凳子。幕启,武俊英扮演的曹芳儿正在绣制嫁衣,无意中抬眼一望,看到了笔者,还认出了其他熟人,一不留神,台词忘光!正在暗中着急,乐队起了板,尾句一落,台词在脑际归位,顺利开唱,事后说起,成为趣谈;同年在盐化六场演出《风流才子》时,王艺华一上场就看见笔者坐在前排,虽然走神,但未影响演出。戏后对笔者声明:“以后你不敢坐在前排,一见熟人就跑戏!”随着年龄增长,这一“软肋”早已不复存在。
《玉蝉泪》多次复排,久演不衰,该剧反封建的艺术价值、巨大的艺术魅力和古为今用的现实教育意义由此可见一斑。“《玉蝉泪》我百看不厌,都能背下来。现在再看,就是享受过程。”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