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在内蒙,承载几代人的乡愁
2016-07-18 发表|来源:内蒙古日报|作者:张磊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近期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和地方戏保护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大力扶持和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研究、保护、传承和发展。
内蒙古戏曲剧种有蒙古剧、漫瀚剧、二人台、晋剧(中路梆子)、京剧、评剧等,其中既有我区地方特色的戏曲,也有从外省流传至我区且有广泛影响的戏曲。呼和浩特市晋剧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已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晋剧新流派,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 ——编者
“上世纪80年代,我区各个盟市都有行当与配置齐全的国有地方戏曲院团,而如今,晋剧专业行当配置较全的院团仅剩我们一家。”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晋剧院(以下简称晋剧院)院长张福俊对记者说。目前,晋剧在内蒙古遭遇发展瓶颈,如何让晋剧艺术传承与发展,成为晋剧从业人员所面临的又一问题。
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
在晋剧院排练厅内,演员们正排练着反腐题材晋剧《巡城记》,指挥排练的是一位操着一口地道山西话的七旬老者。在指挥暂停时,他会把手轻松地插在裤兜里。“李静波老师是我们院的一个宝,国家一级作曲,获得荣誉无数。”晋剧院副院长刘慧龙介绍道。
此时,伴奏乐和锣鼓声响起,所有人顷刻回到清乾隆四年初秋。高亢激越的晋剧唱腔在绥远城东郊通往京城的驿道上、绵亘的大青山和绥远新城回响。
“哦,绥远城,绥远新城啊!”短暂道白之后,内阁大学士,钦差大臣刘统勋扮演者周胜利唱道:“乾隆帝甫登基决策首宗,绥塞上化漠远修建新城,城起日竟暴出惊天大案,钦定犯刚伏法又传冤情。”唱罢转身,周胜利从台上的大镜子里看到了自己,他抖了抖精神,又转向乐队。
青年晋剧演员宿润根在舞台上扮演着坏人,伙同上司贪污建城白银200万两,每日山珍海味,满汉全席,还克扣工人工钱,逼百姓吃草根树叶。一下舞台,他便露出纯朴善良的笑容。
“关夫人到!”伴着一阵急促的鼓板声,原按察使兼绥远建城副总管关麟孀妻扮演者何小菊唱道:“祭亡灵回家转怅望斜阳,是非淆家国恨痛断肝肠,我丈夫绥远建城副总管,他本是贪官舞弊的拦路桩……”
伴奏跟着指挥的手突然安静了下来,排练暂停,李静波核对了一下方木桌上的戏谱,“再来一遍!”
音乐再次响起,又是一阵急促的鼓板声,在李老师的指挥下,所有人又回到清乾隆四年。
承载几代人的乡愁
晋剧院副院长刘慧龙祖籍山西,他说,“晋剧在内蒙古拥有庞大的观众。走西口的历史众所周知,晋剧承载了几代人的乡愁。从近几年的惠民演出可见一斑,基层群众对晋剧的喜爱程度不减当年。”
晋剧院党支部书记、国家一级演员周胜利说:“2000年我们在呼和浩特郊区演出晋剧《卖妙郎》。三个小时的戏,下了两个小时的雨,观众们披着雨衣、举着伞看到最后。有的观众还来后台看望演员,合影留念……”那次,视晋剧如生命的周胜利被观众的热情深深打动。
“2007年,晋剧院到武川县上秃亥乡进行惠民演出,当地老乡非常激动,说那里17年都没唱过大戏(晋剧)了!”张福俊回忆道。
呼和浩特市南郊小黑河村的村民非常喜欢看晋剧。提及晋剧,60多岁的李玉林对记者说:“年轻时候经常看大戏,近几年都不知道去哪里看了。村里如果有晋剧演出,我们一定会去看。”
“2014年10月文艺座谈会之后,‘百姓看戏,政府买单’成为新常态,剧团演出产生的各项费用均由政府补贴,演员们的生活有了保障,群众也能看到专业的晋剧。”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晋剧院艺术总监何小菊说。近年来,晋剧院的惠民演出丰富了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十个全覆盖’工程在基层新建了很多专业的剧场,这为剧团下乡演出提供了便利条件。”周胜利说。
据了解,近3年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共进行了1200余场惠民演出,涉及100个社区、300个乡镇农村。张福俊说:“即使这样,仍有很多地方看不上戏,基层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旺盛,剧团的数量在目前来说还是太少。”
为了让老百姓走进剧场观看演出,享受政府采购公共演出服务的成果。近日,2016年“亮丽内蒙古——购买公益演出”活动在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民族剧场举行。采购项目面向社会和转企院团、民营艺术院团等,购买公益性演出。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全区有31个单位参与竞标,其中12个单位在招投标中胜出。项目采购剧(节)目32项。呼和浩特晋剧院排演的大型历史晋剧《麒麟剑》成为此次中标剧目。取材真实历史事件、具有现实意义的《麒麟剑》将在全区各旗县区进行惠民演出。
晋剧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我们不能让晋剧的观众定格在45岁以上。”刘慧龙说。新排的儿童晋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已在呼和浩特市海拉尔路小学演出,受到小学生们的喜爱。演出间隙,晋剧演员还与小学生进行了现场互动、晋剧知识问答等,场面非常热闹。
晋剧院对晋剧的演唱方式作了创新,把蒙古族长调及戏曲、民歌、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结合起来。何小菊表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根本就是创新,而文化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服务大众。准确把握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在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中实现文化创新。
周胜利坦言,晋剧艺术创新首先要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老戏就是创新的源泉。
2006年5月,晋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我国戏曲艺术,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随后,全国各地陆续推出符合地方实际的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
张福俊分析道,在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下,晋剧艺术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农村人口数量在逐渐减少。晋剧艺术不仅要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还要与时俱进,吸引城市观众。
张福俊说,各地中小学校应强化戏曲内容的教学,营造出保护与振兴戏曲的良好氛围。当今对晋剧的继承很不够,晋剧可以创新,但不能让花里胡哨的噱头淹没了晋剧的精髓和本质。在重视晋剧的理论研究和剧本创作的前提下,晋剧院要积极挖掘、征集民间戏曲资料,鼓励传承人开门收徒,中青年演员拜师学艺。
在提高晋剧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方面,张福俊说,要加强晋剧与旅游业的结合,提升戏剧人文景点档次,达到旅游推广戏剧,戏剧繁荣旅游的局面。此外,还要加强晋剧与其他产业的合作,比如跟动漫、文创等产业结合,增添文化产品中的晋剧元素,推进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
剧场是晋剧生存发展的根基,张福俊建议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开展“一团一场”建设。地方通过修缮、改建、调整等方式,让每一个晋剧院团都拥有自己的剧场。加大对晋剧的宣传力度,培养出一批观众,让人们了解晋剧的文化价值,这样晋剧艺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