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梅”开二度 传承蒲州梆子

2016-08-09 发表|来源:山西青年报|作者:杨希
配图

“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数百年前,那些身怀绝技的乱弹艺人,他们背着铺盖被卷,扛着戏箱行囊,走街串巷、上门入户,用脚走出了蒲州梆子的辉煌。

一出蒲剧,演绎了多少生离死别,讲述了多少奇闻趣事,传递了多少条处世哲学。如今,蒲州城残存的城墙,已难再现曾经的繁华,但似乎还在吟诵着蒲州梆子。

民间“乱弹”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乱弹”、“南路梆子”,是山西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我国山西、甘肃、青海、陕西、河南等地,与上党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并称为山西四大梆子,为四大梆子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剧种,晋剧、北路梆子等都是从蒲剧派生出来的。

蒲州梆子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也是晋剧、北路梆子等戏曲剧种的前身。它的起源说法不一,与秦腔是有着一定的渊源的。清乾隆以来,由于与陕西相邻,所以与陕西的同州梆子相互相通、并搭班演出。乾隆年间,蒲剧的戏班曾到北京进行演出活动,对梆子腔的流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蒲剧在山西境内流传到晋中、晋北,分别形成了山西中路梆子和山西北路梆子。在长期的发展中,晋南的蒲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南路一派,西路一派。南路的蒲剧比较文雅,而西路的则显火爆激越。

一个剧种得以流传,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而蒲剧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特技。那是一代代蒲剧艺人用无数的演出经验总结出来的精华,通过一组组设计巧妙的动作,辅以相应的道具,哪怕就是一块手帕、一顶帽子、一把胡子、一双袖子……也能展现人物角色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表花》中不停飞转的手帕、《跑城》中上下摇晃的帽翅、《火焰驹》中来回甩动的胡子、《青丝恨》中飘逸飞舞的双袖……演员们凭借着这些绝技,将人物内心的喜悦、焦急、怨恨等各种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令戏迷叹为观止。

名角辈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人,蒲剧也不例外。在蒲剧发展传承的过程中,除了成千上万戏迷的拥护,更重要的是名演名角的支撑,众多名留青史的蒲剧大师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乾隆年间有名旦薛四儿,被誉为“西旦中之秀颖者”。20世纪30年代,有三个旦角演员以表演令人叫绝,为王存才的“路数”、冯三狗的“乱弹”、孙广胜的“走”。其中,王存才在《挂画》中扮演的少女含嫣,唱做俱佳,技艺超群,有“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意即不当民国总统),“宁肯误了收秋打夏,不能误了存才挂画”之说。

从曾经的蒲剧泰斗郭宝臣、王存才等,到蒲剧名家阎逢春、王秀兰等,再到如今蒲剧擎旗人武俊英、王艺华、景雪变等,这些大师,为蒲剧奉献着一生的才华和心血。他们所表演的一出出经典剧目、所塑造的一个个经典角色,已经深深镌刻在观众的脑海里,超越时空,成为永恒的记忆。

很多的蒲剧艺人用岁月和生命一直在默默地坚守着,任跟心就是其中的一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奖”、“文华奖”、“白玉兰奖”等等,一个个荣誉的背后是她对艺术的坚定。“我就是累断了筋骨,折断了腰,也要坚持到底……为我们的蒲剧事业争光。”任跟心说。

  二度“梅花”

任跟心出生在山西临汾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兄妹九人中排行老八。1974年,11岁的任跟心在家人关切的目光中搭上了去县城的班车,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艺术的道路。

“我的个子小,长相一般,嗓音窄。”面对先天的不足,任跟心暗自下决心,白天练、晚上练、上课练、下课练、明着练、偷偷练。“在折子戏《挂画》中,仅仅几秒钟的椅子功,我就练了半年。”任跟心说,先用一块整砖立起来往上跳,再用一个二尺高的木杠立起来往上跳,然后再上椅子练“金鸡独立”等高难动作。别人都休息了,她还在练。

在艺校的第二年,任跟心的毯子功、把子功、身段功都已在同学中名列前茅了。1983年,年仅20岁的任跟心更是荣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代表作《挂画》《表花》《烤火》《打神告庙》轰动京华,被十几种戏曲移植。

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临汾蒲剧院曾经有过近10年的低落期。为了生计,也为了等待好的艺术环境,任跟心同当时剧团里的许多人一样,搞起了副业。

初涉商海,一帆风顺,任跟心迅速赚到了一两万块钱。可赚了钱的她却并不开心,她问自己:“我到底是干什么的?一边赚钱,一边还能静下心来搞戏剧吗?与其等待好环境,还不如自己去创造好的环境。”最终,她回到了剧院,根据作家贾平凹同名小说全新打造了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

2001年,任跟心主演的蒲剧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风靡全国,这一年她38岁,再度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我省第一个两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演员。

培育后辈

“艺术要靠人来传承,没有优秀的演员薪火相传,艺术就会渐渐消亡。蒲剧也是一样,有人才有戏,有戏才有人。”任跟心说。

“10年一个小轮回,20年一个大轮回”说的就是戏曲领域人才成长的周期性,一位名演员通常可以驰骋艺术舞台20年,而20年后就会逐渐被年轻一代所替代。

为了培养蒲剧人才梯队,2000年由任跟心和郭泽民牵头,剧院自筹资金与临汾艺校合作创办了蒲剧院定向班,相对团带班(由团内的某个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他们选择了整体培养的模式,并先后有14名定向班学员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评比中获得“小梅花”奖。

2005年,小梅花蒲剧团正式成立,他们以一边培养人才,一边继承传统艺术为理念,排演了几十出老戏、新戏,其舞台表现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这一传统艺术。“蒲剧的传承不能只是依葫芦画瓢,应该让观众观赏到有生命力的艺术,在继承的同时也要有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任跟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