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印象———观蒲剧《赵氏孤儿》有感
2017-04-11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郝鑫谈及戏曲,最初我并没有什么好印象,只记得我的姥姥喜欢晋剧,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姥姥时常会让我给他找一些名家唱段,但那咿咿呀呀听不懂的唱腔和夸张的妆容让我实在喜欢不起来,故而在姥姥看戏的时候我都会紧锁房门,看我喜欢的电视剧。
第一次完整的看一出戏是在初中的一个暑假,那天家人都不在,我闲极无聊,打开电视,立刻就被一个电视节目吸引了,他的剧情引人入胜,唱腔婉转动听,台词风趣幽默,讲的是一个公主招驸马的故事,后来,经过多方查找,才知道它是一部由歌剧改编的三集戏曲电视剧,《中国公主杜兰朵》。
我第一次深切的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所在,并深深的为之吸引,我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因此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我坚定的报考了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专业。在大学里,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戏曲的知识,也越发的感受到戏曲的魅力所在。在学校我还观看了戏曲《廉吏于成龙》和《对花枪》,《于成龙》感动的我热泪盈眶,《对花枪》的故事情节大快人心。但疑惑也随之而来,这么具有艺术表现力的艺术为何在当代如此式微?观众的年龄段也偏向老年,有一种后继无人之感。
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一疑惑才渐渐被解开,那咿咿呀呀的唱腔方言特色过于浓重,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听不懂,而且节奏过于缓慢,与现在的快餐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观众大多数为无所事事的老年人,只有他们,才能真正静下心,欣赏完整的一出戏曲。这一现状让我有了一种莫名的责任感,我想要将戏曲艺术弘扬出去, 让更多的年轻人也来欣赏戏曲,我知道这一想法任重道远,但我觉得,戏曲这一艺术能够传承几千年,必定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只要有人愿意去了解,他就必定不会断绝。
2017年4月1日,听说临汾影剧院有蒲剧《赵氏孤儿》的演出,我特意去看了。戏晚上7点40开场,我与几个同学买票提前两个小时进入了后台,到的时候演员们正在化妆,这时我才知道戏曲演员的妆容原来都是自己一笔一笔细细勾描的,没有什么化妆师的存在,不大的化妆间有三十余个演员在化妆,显得有些拥挤,但演员们显然早已习惯了条件的简陋,每人手持一面镜子,专心致志的给自己上妆,包头,换衣服,在化妆间有一个小孩吸引了我的注意,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我才了解到,那个小孩,是演员刘飞飞的孩子,刘飞飞与妻子同为蒲剧团的演员,孩子平日由奶奶带着,月余前就到了临汾,却直到今天,才与父母见上面。这让我不禁感叹到演员的辛苦与不易,也让我更加感动。
戏曲开场前五分钟,我们回到了观众席,与我想象中的门可罗雀大相径庭,1000余个座位满满当当,虽然观众的年龄还是普遍偏大,但也不乏有年轻人。戏曲开场,我看得如痴如醉,婉转动听的唱腔,通俗易懂的唱词,跌宕起伏的剧情,精致华美的舞台布置都让我深深沉浸其中。我的情绪跟随剧情的起伏而变动,孤儿被成功救出让我松了一口气,韩将军,卜凤,惊哥和公孙杵臼之死让我潸然泪下,屠岸贾之死大快人心,这一切,还要归功于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尤其是演员刘飞飞的演出功力,不愧为台柱子。
戏曲散场,掌声经久不息,我有幸观看到这样一场精彩的演出,深感荣幸。今后,我也会更多的观看戏曲表演,更加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戏曲,将戏曲艺术弘扬出去。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学生郝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