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老家的戏台

2017-05-11 发表|来源:发展导报|作者:车俊峰
配图

微信是个好东西,微信群更是个好东西。正如台湾某知名人士称,中国大陆的农村,直接越过了安装固定电话、购买BP机、大哥大的时代,直接进入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数日前,我被小时候的伙伴拉进了村里的微信群,里面大都是我熟悉的人,虽然我平时不多发言,但每天进里面看看,村里东家长、西家短的大情小事便尽收眼底。

几天前,村支书突然在群里发言:村里的戏台盖好了,将于近日唱戏,欢迎大家回村看戏。

提起村里的戏台,我的思绪立即回到了上世纪 80年代。那时的村里是有戏台的,位于学校北边的操场后面,古朴凝重而大气,有雕梁,也有画柱,它在见证了村里几百岁月更替后,已然像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

戏台的斜对面长着一棵参天的古槐树,没有人能说清楚它长了多少年了,它和村里的戏台谁大谁小,也没人能说得清,但它看多了戏台里文就武成金榜题名的空富贵,更看惯了方寸间男婚女嫁洞房花烛的假风流。但老戏台也看多了古槐树枯木逢春一年又一年岁岁如此,更看惯了它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年年不变。戏台和古槐,就这样你看着我,我望着你,时间久了,便成了村里的标志和灵魂。

突然有一天,因连绵的秋雨,老戏台终于不堪雨水的重负,发出了“嘎吱嘎吱”喘息声,校长将所有学生集合起来开会,让大家要远离戏台,以免发生意外。

意外没有发生,但老戏台终于走到了终点。那天上午,下课铃刚响,我们还没走出教室,突然听见戏台方向传来了“轰隆隆”的坍塌声,我们冲出教室,只见烟尘弥漫,老戏台变成了一片废墟。

自此,运城市盐湖区王范乡姚张村便没有了戏台,只有那棵古槐还坚守在那里,它的眼里缺了一样东西,村里的父老乡亲们便再也没有在属于自己的戏台上看过一场戏。

戏台没塌之前,记得村里基本上年年要唱戏。我们这些小孩子家家的,看不懂,也听不懂,最吸引我们的当属戏台后面那些卖火烧馍的(饼子)、卖炒凉粉的、卖糖葫芦的等等。那时,这些吃的都不贵,一个火烧馍5分钱,一碗炒凉粉一毛钱,一毛钱能买三四串糖葫芦。我们多么多么地希望,父母能发上几毛钱,慰劳一下咕咕乱叫的肚子,但,一般都很难如愿。只觉得,闻着味儿也是一种享受。

但也就是在这种环境和氛围的潜移默化下,蒲剧的旋律早已一遍又一遍灌进了我的大脑。

多年以后,我到了四川。一个周末的下午,正和朋友们在外面打羽毛球,宿舍电视里突然传出了蒲剧的调子,我扔下球拍就跑进了宿舍,央视戏剧频道正在播放蒲剧的段子,那一刻,泪水立即在眼里打转转。突然地,我就想家了,村里曾经的戏台和古槐树立即出现在脑海里,那时我才知道,蒲剧的曲调就是自己的乡音和乡韵。

以前戏台在的时候,只要唱戏,村里就比过年还热闹,家家都要通知外村逢年过节才走动的亲戚来村里看戏。亲戚们来了,看看戏,拉拉家常,一场戏,让亲戚之间的感情再次升温。

自从戏台塌了以后,村里人经常会接到外村亲戚看戏的通知,邀请亲戚到我们村看戏则成了一种渴望和奢求,重新建一个戏台也成了村民的盼望和梦想。

小时候记得,有一次剧团来村里了,村里人就在棉花柴垛上搭几块门板,作为临时舞台,让演员在上面唱戏,这件事,在别的村已经成为了一个笑谈。

近几年,政府有了送戏下乡惠民活动,村里也只能租赁流动舞台,或是临时搭建戏台。随着富民政策不断地向农村倾斜,终于等来了好消息,盐湖区水利局和移民办将帮村里盖戏台。2016年秋季,戏台开始动工,村里每一个人的心里都美滋滋的。

这一天,终于来了,在村南的广场上,一座崭新的戏台终于建成。日前,戏台落成剪彩及戏剧惠民演出在姚张村隆重举行。面对戏台,有人称它:地方不大,可家可国可天下;人物寻常,能文能武能神仙。

我在这里大喊:外村的亲戚们,都来我村看戏来!

一阵风刮过,老槐树发出了况才况才况况才、才况才况才才况的声音……

哦,那是蒲剧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