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西厢文化 德才誉满华夏——雷建德的43年担当
2017-05-14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张辉 周梅一个60岁男人,43年来,远赴57个国家考察,编写10多部著作,潜心研究、创作、弘扬传统经典《西厢记》,并将其诠释为以“责任+”为核心的爱情文化,国内外40多家媒体、190多家网站争相报道,蜚声四起,名震五洲!他就是《西厢记》文化研究者雷建德。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有担当的男人。
结缘西厢记
1957年,雷建德出生于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作为医生的父亲,闲来无事总喜欢哼唱两段蒲剧或眉户。四岁的雷建德,懵懵懂懂地听到父亲总是反复唱着几段相同的戏文,虽然听不懂,但乡音难却,伴随着父亲有节奏的韵律,雷建德一天天长大。后来,他终于明白,父亲唱的是《西厢记》。
《西厢记》又名“北西厢”,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编写的杂剧。该剧主要讲述书生张生在普救寺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最终冲破封建礼教而结合的故事。
在父亲的熏陶下,雷建德喜欢上了《西厢记》。“文革”期间,《西厢记》被当作“封资修”的垃圾列为禁书,而雷建德利用时任永济市文化馆长的姑父的便利,悄悄“借阅”了《西厢记》原著。书一到手,雷建德如获至宝,白天劳作,晚上誊抄,短短4个晚上,5万多字,他硬是手抄完成!
1974年,高中毕业的雷建德到永济市蒲州堡则村插队做知青,因父母系傅作义部下,导致政审不合格,他想当兵和上大学的梦想落空。然而阴差阳错,雷建德插队的地方离《西厢记》故事发源地——普救寺不远,于是,他便隔三差五去寺里转悠,认真寻访,寻找灵感。
插队结束后,雷建德被分配到离普救寺不远的一个偏远变电站做了一名电气运行工。工作之余,雷建德对《西厢记》的研究渐渐地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花钱买上烟、茶和糖,走村串巷,与老人们喝茶聊天,聆听他们讲述关于《西厢记》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收集了许多与《西厢记》有关的扑克牌、参观券、鼻烟壶、扇面、泥塑、集邮、浮雕、糖人、宣传画、珐琅瓷盘等,就自己对《西厢记》的所见所闻所思整理成册,反复品味,再次创作,他下定决心研究、创作、弘扬这一古典文化。此后,他的工作地从永济到运城,再到太原,作为一名优秀的电力工作者,八小时工作之外,他一直干着西厢文化的发展和推动工作,而这一干就是43年!
1988年7月,雷建德的首部著作《西厢轶事》一书正式出版,并以汉、英、日三种语言同时出版发行,标志着他以西厢文化研究、创作、传播者三位一体的身份登上艺术舞台。
1989年9月,雷建德编著出版《西厢记电视文学剧本》,被业界称为“突破了原著的局限,纠正了前人的误解”。
1990年11月,由雷建德担任编剧的《普救寺与西厢记》电视风光专题片,相继在中央电视台和山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
1991年11月,雷建德著作《白话西厢记》出版,让杂剧《西厢记》以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1993年5月,雷建德作词,由《初遇》《听琴》《幽会》《离别》四个乐章组成的民族交响叙事曲《西厢记》问世,多维度展现了西厢文化。
2008年10月,旅游电视文学《白话西厢记(后传)》出版,西厢文化更进一步。
2012年12月,雷建德《西厢记研究成果集锦》画册面世,收录了其研究《西厢记》的主要著述成果,以图片形式分类展示西厢文化。
2013年9月,雷建德创建的“西厢记网络展览馆”成功注册,填补了国内外西厢记主题文化网络展示的空白。
2017年1月27日,雷建德西厢记网络展览馆珍品邮票呈现法国巴黎,西厢艺术品荣登国外殿堂。
一部部著作倾注了多少心血!一项项成果融入了多少智慧!为此,雷建德走了多少路?拜访过多少人?翻过多少书……
问道国内外
中国的古典传统文化经典荟萃,为何雷建德只对《西厢记》情有独钟?雷建德笑道:“主要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唯爱是基础;社会由多种单元构成,而家是最基本元素。正是由爱组成的家庭,促进了人类繁衍和历史发展。《西厢记》正是弘扬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主题,因此十分值得研究和推崇。”
雷建德认为,西厢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文化,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责任和担当,唯有责任,爱情才能永恒,人类才能繁衍,社会才能和谐。西厢文化首推“责任+”意识,因为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责任。
雷建德觉得,《西厢记》价值可从思想和艺术两个角度分析。从思想层面讲,它打破了数千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专制,倡导一见钟情、自由恋爱和爱情专一。“如今,有些父母在子女结婚时特别看重对方的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条件,而不顾及恋人之间的感受,这无异于封建专制!”雷建德严肃地说,“张生和崔莺莺打破了封建礼教,志趣相投,两情相悦,最终成为幸福伴侣。因此,爱人之间,除了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相同外,责任意识很重要!这值得后人警醒和借鉴!”从艺术层面讲,《西厢记》文笔细腻、辞藻华丽、情节跌宕、人物传神,堪称绝世经典,有“西厢记天下夺魁”、“花间美人”的雅称。因其艺术造诣被选为四大古典戏剧名著之冠,被编排为京剧、沪剧、越剧、豫剧、晋剧、秦腔等多个剧种,广为流传,经久不衰。领袖毛泽东、哲人鲁迅、军阀袁世凯、作家丁玲等人对《西厢记》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其行文语言、人物刻画、典故运用等写作手法受到了古今中外文坛巨匠的青睐,对后世以爱情为题材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如《牡丹亭》《红楼梦》等作品均从中得到了启示。“《西厢记》甚至影响了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雷建德很兴奋,“《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西方爱情文化的代表,比中国的《西厢记》晚了4个世纪,但其在写作手法和引经据典等艺术创作方面却与《西厢记》如出一辙,可见,莎翁读过《西厢记》并受到了一定影响。”
1989年10月,雷建德发表专业论文《<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纵横向比较》。
“英国人说‘可以不要英伦三岛,但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必须要’,”雷建德感叹道,“为何在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此深入人心,而对《西厢记》却知之甚少?对此,每个国人都应反思!”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雷建德深知,《西厢记》这一流传700多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具有独特的人文情怀和艺术魅力,因此必须走向世界。1997年,雷建德只身前往法国,探寻考察国外大百科全书对《西厢记》的评价。截至2013年,他先后到法、德、荷、比、日、美、俄、新等57个国家,通过与当地文化部门对接,去图书馆查阅《西厢记》相关资料,并用相机将其翻拍后加以保存;考察西洋贡品机械人玩偶表演整部《西厢记》;与相关专业人士交流,使西厢文化得以大弘扬、大引进、大融合。
打造新文化
面对《西厢记》这一历史名著,雷建德坚持“不唯书、不唯古”的求真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大胆对原著挑错。他认为,原著唱词中的“枫叶”,应为“柿叶”。因为不管依据历史,还是实地考察,蒲州当地没有枫树,只有漫山遍野的柿树。经他纠正的原著中类似此类的“误解”,达十几处之多。
“老雷身上有一股劲,正是这股劲吸引了我,”妻子严雪窕笑道,“他刻苦、执著、上进!而且人缘特好!因此,大家都愿意帮他。”四十年来,从事音乐、美学教育的妻子,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雷建德的工作,两口子用实践演绎着现代版的《西厢记》。
正能量充满感召力,2013年秋天,“八零后”徐杨夫妇被雷建德的精神所感染,一起加入西厢文化团队,采用“互联网+”的方式,与雷建德工作室共同创建了“西厢记网络展览馆”,通过系列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及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卡通动漫、VR等,多角度呈现《西厢记》相关珍品,推动古典名著《西厢记》文化的数字化进程,进而促进《西厢记》优秀资源共享。“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共十个展厅,其中有馆藏珍品厅、民间艺术厅、书画展示厅、戏剧影视厅、图书阅览厅、普救寺景观厅、言论交流厅、大师纪念厅等,收藏了泥塑、剪纸、火花、鼻烟壶、糖人、银首饰、宣传书画等9000多件西厢文化展品,同时,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发展了西厢文化的衍生品,如情侣表、婚戒、婚纱、摄影、旅游、床上用品等70多个品类,在弘扬西厢文化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43年间,雷建德在发展西厢文化方面,成果丰硕,德才兼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央视、央广、光明日报、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卫视等四十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作为西厢文化的研究者、创作者和传播者,雷建德也成为西厢文化的受益者——凭借西厢文化的发展成果,他成为全国电力行业首位英语和计算机等级免试的专业人才。
2017年2月25日,《西厢记》故事发源地——普救寺,聘请雷建德为“西学文化顾问”、授予“功勋旅游员工”称号。2017年4月,雷建德被永济市评为“新乡贤十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