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雪变:只要剧种能发展,吃多少苦都愿意
2017-08-10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立元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拿出自己的工资给老乡打了口井;一位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费尽心思培养新人,带领蒲剧这个地方剧种在全国甚至国际上打响了名气。
7月28日,山西省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联合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将一场特殊的演出送到了山西一个名叫北窑庄村的村口,记者也借机采访了以蒲剧《山村母亲》感动全国的“蒲剧皇后”景雪变。
自掏腰包为村民打井
北窑庄村位于运城市垣曲县古城镇、小浪底水库北岸,是个典型的移民村。村里一共有170户人家、520人。17年前,移民到新村后,村民的住房条件及村容村貌都得到极大改善。但多年来,全村的用水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两年前,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团长景雪变带领学校的扶贫工作队来到北窑庄村,她挨家挨户走访,看到每户人家院子里的水桶、水缸里都蓄满了水,才知道村里用水困难,十几天才能有水车来送一次水。
为了扶贫,工作队想了很多办法,村民们反映“水比天大”,最急迫的还是解决用水问题。没钱打井,申请帮扶资金走程序又解不了燃眉之急。看到这种情况,景雪变拿出工资卡,自掏15万元决心帮村里打口井。
由于特殊的地质,北窑庄村几经凿井而不成。此次经过两个月的攻坚克难,今年7月21日,一眼双泉喷涌的满口大井呈现在村民眼前。一想到今后都不用再担心用水问题,大伙儿比过年还高兴。有了水后,田里的庄稼长得也比过去壮实了。“村民们终于喝上盼望已久的水,每天干完活儿也要去井边转转、看看,脱贫的信心也足了。”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驻村第一书记李金峰介绍,“学校陆续开设了培训班,组织村民学习技术,鼓励他们种植经济林,我们也有信心今年就让村里脱贫。”
吃水不忘挖井人,自此,北窑庄村的老百姓便记住了景雪变,纷纷说:“景老师不仅戏唱得好,人品也是一流的。”对此,景雪变回答:“有了井水,村里变干净了,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好多了,这钱花得值!”
满台绽放“小梅花”
7月28日北窑庄村的这场演出,别看演员的年龄小,可个个都荣誉加身。刚刚在第21届中国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中夺得“小梅花”金奖的艺校学生赵奇、吴致明为大家带来了蒲剧《杀庙》《夜奔》选段,曾经获得过“小梅花”的青年团优秀演员南征、赵振、任玲、任帅等带来了戏曲唱段,中国戏剧“二度梅”获得者景雪变的演唱更是引来戏迷排队合影留念,让人看到,蒲剧在地方依然拥有良好的观众基础。
“自从2000年搬到这里后就没在家门口看过戏了,今天这场脱贫攻坚慰问演出让大家过足了瘾。”北窑庄村71岁的戏迷车小邦说。如此良好的观众基础同蒲剧近些年不断出人、出戏的态势分不开,这也是景雪变多年来一直在做的大事。
2002年,景雪变接下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的重任,那时学校已经没有了戏曲班。景雪变清楚,蒲剧要振兴,关键靠人才。从那年起,景雪变创办了“小梅花班”,解决蒲剧演员青黄不接的问题。2004年,学校一下子招收了90名新学员,这让景雪变兴奋不已。她把学生当做自家孩子,车上、饭桌上……都成了给孩子们传艺的课堂,孩子们则亲切地称她“校长妈妈”。10多年来,景雪变的“小梅花班”培养出41朵“小梅花”,能独立演出20多出折子戏和多部全本戏,蒲剧新生代力量正在崛起。
“不能让我的孩子不如别人”
为了让学生有实践基地,2002年,景雪变成立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那时,传统戏曲演出市场不景气,地方戏蒲剧处境更艰难,实验团连戏服和道具都置办不起。景雪变带着孩子们在城乡接合部租了一个农家小院做团址,拿小院、田间地头当练功场、排练场,几个月的时间复排了30多个折子戏、9个全本戏。
为了赢得观众和市场,景雪变提出“四个一样”:领导、群众观看一个样,城市、农村演出一个样,钱多钱少阵容一个样,观众多少质量一个样。在临汾山区演出时,剧团一连几天吃的夹生馒头,吃到嘴里黏糊糊、咽不下,就用汤硬往下冲。还有一次从临汾乡宁转往运城万荣演出途中遇到大雪封山,剧团被困山上10多个小时,赶到演出地已是凌晨3点,大家顾不得休息,抢时装台,保证了按时演出。几年奋斗,实验团终于走出困境,有了自己的院址、剧场,还给团员们建起了宿舍。
长期的艺术实践让景雪变明白,剧目建设是振兴剧种的重中之重。现代戏《山村母亲》的成功,让蒲剧重新被全国观众所认识。这些年,景雪变一直在搜集好剧本。小学员每次排新戏,她都想办法给他们购置新服装。“团里再困难也不能让我的孩子演出时穿戴不如别人。”景雪变说。
在文艺繁荣发展的今天,文艺工作者需要多一些像景雪变一样的人,既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也有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的优秀作品。希望她精心培养的“小梅花”们长大之后也拥有这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