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甘棠遗爱山河故人

2017-09-08 发表|来源:三门峡日报|作者:柴锦玉

锣鼓就要响起,舞台侧幕,候场的演员妆扮齐整、矜持无语——迈步亮相,就是三千年前的人物。幽蓝黯淡的灯光下,一张张浓墨重彩的面孔,摇曳着古意盎然的皮相,混杂着T恤牛仔的工作人员,置身其中,陡然穿越时空的冲撞。

原创历史剧《甘棠遗爱》,演绎的正是舞台之下这片土地之上的曾经往昔。剧中人物屡屡提及“重修甘棠苑”,而现实里新修的甘棠苑就在舞台千米附近。这是一部地方戏曲——蒲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之一,流行于山西南部和河南古陕州、陕西部分地区,以晋西南方言接近陕州话为代表的剧种。对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方言乡音就是母语。用陕州话讲一个三千年前发生在陕州的先贤故事,用母语乡音重温我们共同拥有的过往,对生活在“分陕而治”故土的人而言,比起充斥种种流行元素的“超级制作”,这部慷慨激越、朴实奔放的剧作,来得更为拙朴通透,更多意味深长。

甘棠遗爱,这一片葱茏的甘棠在历史的回望里常绿。“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诗经》里收录了《召南·甘棠》一篇,甘棠遗爱也因此而来,代有相传,未有湮灭。千百年来,人们可能用不同的方言来吟诵,可它最初被发掘的“惊艳”,难道不因诞生地陕州土地上陕州乡音传诵的琅琅清音而起吗?

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甘棠遗爱,借着当下的时空祭奠过去,人物的喜怒哀乐、土地的沧海桑田,构建着阔大的现实投射和历史关照。“半城烟树半城田”,召公眼中是否也同你我所见?剧中“鸿雁传书”,是否也像现在天鹅翩翩翔碧空?穿越千年“勤政爱民”依然是家国期愿?

舞台上粉墨登场,锣鼓锵锵。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凝心观看倾听,一切都被蒲剧特有的语言捕捉、表达、诉说。“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只有熟悉的母语乡音,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而作为舞台上的艺术呈现,蒲剧已被当代人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回家的钥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山河故人,隔着山河,隔着时光,一草一木皆含情脉脉,带动共鸣的涟漪。开放的时代,我们说普通话,讲世界流行语,甚至用智慧的数据语言,更加怠慢着“土掉渣”的母语乡音。有的话语越讲越少,不知乡愁是否越来越多,与故乡故人越来越远。

四年磨一剧,《甘棠遗爱》的编导如此表初衷:谨遵戏曲古风遗制,守节戏曲诗化原则,以情悟道,将有声皆歌、无动不舞的写意性精神进行到底。演出结束演员谢幕,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但仅仅鼓掌是不够的。

致敬,向每一个诚恳认真的创作者,为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用亲近的母语乡音,唱一出三千年前的故土故事。蔽芾甘棠,蔽芾甘棠,带着土地深处血脉交融的温暖和滋养,我们回望或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