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金窝银窝不如咱的“老鹳窝”——蒲剧现代戏《老鹳窝》观后

2017-09-17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笑林
(山西戏剧网特约摄影师 安志义/图)

昨天晚上看了由临汾蒲剧院小梅花剧团演出的大型蒲剧现代戏《老鹳窝》感觉非常高兴和激动,这出戏的确改好了,比今年6月份在洪洞县观看的时候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剧本主要表现了海峡两岸的普通百姓,由于历史的原因,“近在咫尺,却远隔天涯”不能相见的痛苦的故事。一个原山西籍的国民党老兵陆槐根如何思念家乡、思念自己的母亲和亲人,从他当年如何被国民党抓兵开始,一直到他来到台湾,为了逃跑而被阻拦在海边被抓,遇到同样是山西洪洞籍的团长的掩护逃过一劫,后来还成为团长的女婿。而在大陆家乡的妻子杨腊月却始终守在陆家,把槐根的儿子养大,还给槐根的老母亲养老送终。看了这出戏,与其说他们最后的团聚是喜剧,还不如说这是一场人为的悲剧。全剧的中心线索比较集中,基本围绕着陆槐根想要回到大陆展开。而且用很形象的老鹳窝做为中心道具和剧情线条,把海峡两岸普通百姓的思念之情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艺术效果来看表现的是非常到位的。国共两党的争斗固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来衡量,但是对百姓来说,守家过日子是第一要紧的。爱不爱国的具体表现也只能是在对家乡、对家人和亲人的思念上,什么金窝银窝,都比不上自己家乡的“老鹳窝”,这恐怕是处在底层老百姓最直接的想法。全剧很巧妙的回避了政治观念的正面出现,但是又处处能让观众感觉到两岸人民迫切统一、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这是编导对全剧创作的独到之处,也是剧目的成功之处。

前年(2015年)10月杨团长和建武兄拿着文字剧本《槐根》让我看的时候,说实话我是没有信心的,觉得这个题材、这样的剧本能不能在今天的舞台上和观众见面,实在是个问题。剧本从情节发展来看,虽说比较顺畅,但是也显得很平淡,没有震撼的起伏跌宕,悬念感也不强。无论是槐根和腊梅的关系还是同阿莲就是后来改为叫林楠的关系,基本上一看就知道后面情节如何发展,这样的剧本对观众的吸引力是不强的。单独看人物个性还可以,但从整本戏看,人物个性都一般化,没有突出的地方。首先是要明确反映的主题立意如何同当代社会贴近的问题不明显。海峡两岸互相交往的难题早已经解决,人员来往也没有任何困难了,演出这样的剧本有什么时代意义?其次,如果要回过头来再次反映这样的主题和题材,必须有新的思想和新的艺术构思。比如,对海峡两岸造成的人为分裂是什么社会的原因,在今天有什么值得反思的地方,面临台湾出现的“台独”势力、国民党在台湾失去的民心等等,如果在这些方面有突破,这个故事就能成为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剧本。

六月份在洪洞看戏的时候,剧本就在这些方面做了比较大的修改。首先回避了正面反映海峡两岸到底如何实现统一的政治上的大问题,大量删减了国民党那边如何欺压老兵、阻挡老兵回乡探亲的情节。因为这些问题早已经不是问题了,如果再在戏里面仍旧纠缠这些旧账,就同时代脱节了。况且戏剧是艺术品,不是宣传品,那些政治上的问题不是我们舞台剧所要解决的矛盾。其次用了大量的篇幅在“情”字上做文章。我们知道,文艺作品在构思的时候,可以用情节故事作为戏剧悬念推动剧情发展,也可以用鲜明的人物个性和命运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动力或者线条,但是更可以用人物“情感”作为戏剧情境的条件和动力,而且用感情色彩在以演唱为主要手段的艺术作品中会发挥更大的艺术效果和对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吸引力。《老鹳窝》基本上就是这样一部戏曲舞台上的作品。

当然,昨天的演出比我在六月份看到的有些地方已经做了改动,比如原先让槐根在结尾时得了晚期癌症,而在前面又没有什么铺垫,现在删掉这个情节非常好,根本没有必要让这样的事情放在人物身上来煽情,因为两岸特殊的人为原因使槐根和腊月破镜不能重圆就是最大的情感展现,而身体上的疾病是谁也不能避免的,不是人为的,其震撼力就弱多了。我们从腊月的身上能够看到更多的不幸的根源,从而引起我们的反思。我觉得最后槐根和腊月拿出他们当年的嫁衣,两人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拽着嫁衣的情景,使观众从中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本来这件嫁衣是一个完整的家庭的象征,而现在一家人要撕扯它、怀念它,使这件本来象征团圆、美满的嫁衣成为相互分离和怀念的见证物品,真是令人心酸。

那几个老兵的安排也不错,我们到过台湾,在台东花莲一带就有专门收养台湾大陆老兵的荣军院,许多老兵每天都要坐着轮椅到公路边等着看大陆旅游车经过,看到大陆来的人都要招招手,虽说看不到自己的亲人,能看到亲人所在的家乡的客人也成了他们的一种享受。剧中的这个情节是非常有典型性的。

两位主要演员的表演非常好,唱腔的音色、韵味也都很有艺术魅力,当然也和音乐唱腔设计到位有很大关系。

有些不成熟的看法和编导探讨。因为全剧把“情”做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所以故事性就受到了些局限,戏剧悬念也不太强了,随之而来的是人物个性的一般化。幸亏演员的表演不错,大段的唱腔吸引观众,使观众对戏剧悬念要求也不强烈了。但是要做为一部舞台艺术精品,如果在这些地方能够注意的话,效果会更好。腊月同满仓的关系,前面铺垫的是两人将要成为夫妻了,但是腊月犹豫了,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嫁衣,她还是希望有一天槐根回来能够破镜重圆,所以婉拒了满仓对自己的爱恋。等到槐根回来,才知道丈夫已经娶妻生女,另有家庭。虽说如此安排增加了戏剧的悲剧色彩,但是也让观众心理上不太舒服,毕竟腊月等了槐根四十年,满仓也帮助了腊月四十年。人心都是肉长的,就是一块石头捂了几十年也应该捂热了。

另外,开头槐根在金门准备乘船逃跑,是被抓回来的,向团长报告的也是抓回一个逃兵,而团长问他逃往大陆有谁知道,槐根说就他自己知道,没有告诉任何人,那么抓他回来的国民党兵不知道吗?如果改为是他擅自出海朝大陆方向开船被抓回,是否更合理些?槐根在这里冒死下海回大陆,到后来就没有一点行动了,直到成为团长的女婿,也有点人为因素。最好能找到更好的理由使槐根和林团长的女儿成亲,否则对槐根的人品会产生怀疑。他后来没有再产生回大陆的行动,是因为调防到了台湾,再也没有金门岛的机会了,这些在台词和唱词里都可以表现,可以弥补这些观众的疑问。

老母亲形象的出现我在前一次观看时就提出疑问,不是不能出现,是如何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把老太太象征为祖国大陆,是生育养育中华儿女的共同的母亲,但是她的出现没有和整个戏剧风格糅合到一块,没有成为舞台艺术的统一体,而是有贴上去的感觉。因为她的出现毕竟是抽象的观念体现,而全剧又是写实的,要想一个两者融洽的切合点才合适。

尽管这出戏还有这样那样的不满足,但是从昨天晚上的演出效果看,观众还是很喜欢的,把一个很正面的两岸关系的政治主题用如此艺术的手段搬到戏曲舞台,成绩是主要的,应该祝贺小梅花蒲剧团的演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