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兰传经授道 芦芯茹继承经典
2017-09-19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思恭为了传承蒲剧经典,86岁高龄的著名蒲剧大师王秀兰应邀为河东蒲剧团旦角新秀芦芯茹传授了她的代表作《窦娥冤》。王秀兰老师教得一丝不苟,芦芯茹学得刻苦认真,终于“磨”出了这出重量级的传统大戏。这一对年龄相差57岁的一老一少钟情蒲剧事业、传承经典剧目的执着追求,被业内外传为佳话。
早在今年5月,芦芯茹在团长景俊峰陪同下探望王秀兰老师,希望学习、继承《窦娥冤》,王秀兰老师欣然应允。芦芯茹提出正式“拜师”,王秀兰老师笑道:“收徒就要负责。我年龄大了,拜师就免了,但我会尽心教你的。”
在戏曲界享有崇高声望、现已年高体弱的一代大师王秀兰,大概不会想到自己到了这个年龄,会对一个民营剧团新秀学艺如此上心。芦芯茹更不会想到,敬仰已久的蒲剧大师会亲自向自己传授技艺。正是这些想不到,成就了一段梨园传奇。
大戏剧家关汉卿惊世之作《窦娥冤》,通过窦娥悲惨身世和蒙受的血海奇冤,深刻揭示了元代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表达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强烈愿望,是各大剧种久演不衰的传世力作。王秀兰等五大名演员主演的蒲剧艺术片《窦娥冤》问世后好评如潮,至今仍是中国戏曲学院上座谈率最高的教学资料片之一。
7月底,经过精心准备的传经授艺,在王秀兰老师家中进行。王秀兰先对《窦娥冤》的时代背景和剧情进行了讲解,使芦芯茹明白了窦娥虽是悲剧人物,却是古代德孝的典型:婆母染病,她熬汤煎药,精心侍奉;为让婆母免受酷刑,她违心招认张驴儿之父是她药杀;赴刑场途中,她跪求刽子手:“走前街我诚恐婆母看见,吓坏了年迈人落下不贤!”要求改走后街;“父女梦会”时,她请求父亲恩养孤苦无依的婆母……
“一个孝字贯穿始终,没有‘德孝’二字,窦娥这个人物就不能成立,也感染不了观众。赴刑场路上和三桩誓愿是全剧的魂,是窦娥负屈蒙冤、走投无路、呼天不应、喊地不灵时,恨地怨天内在情感的尽情宣泄,一定要把握好表演分寸,准确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王秀兰老师对角色的塑造现身说法,条分缕析,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形体外化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同涓涓细流,沁人心田,让芦芯茹茅塞顿开。
“王老师讲戏、教戏这么认真、这么细致、这么耐心,实在让人感动。她对我的身段、台步、站相、坐姿、眼神、手势反复示范,一一纠正。对白语的语气、声韵、口型、节奏,唱腔的吐字、发声、行腔、运气等方面一字一句,细抠细讲,严格要求,使我一下明白了许多,初步掌握了演好窦娥这个人物的要领,对演好其他角色也有很大帮助。”芦芯茹如是说。
大师与新秀一对一地耳提面命、传经授道,不觉之间,一周过去了。芦芯茹的勤奋刻苦,对人物的理解领悟,是对王秀兰老师辛勤付出、心血浇灌交出的合格答卷。8月初,授艺告一段落,王秀兰特意亲书赠言:“演员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实践证明,演戏,演人;演人,演心;演心,演情。表演缺情乏意,是艺术之大忌。表演艺术的情以真为基础,以诚为前提,心纯意诚情方真。”
这一段话是王秀兰老师集几十年舞台表演和艺术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归纳,使芦芯茹受益匪浅。临别时大师叮嘱:“以后演戏遇到困难,把这几句话好好看看,定有益处。你把《窦娥冤》演好了,趁我身体还行,再给你传授一个折子戏。”一代蒲剧宗师扶掖后进的拳拳之心,尽在其中。芦芯茹表示,入冬后,想学演王老师的另一个代表作《杀狗》。
一个月后,河东蒲剧团由国家一级导演李泉水精心排导的《窦娥冤》问世。彩排中,芦芯茹以端正庄重的扮相,分寸适度、精雕细琢的表演,气息充沛、情动于中、自然流畅、韵味浓郁的唱念,树起了窦娥鲜活生动、血肉丰满、真切感人的舞台形象,得到各方好评。
芦芯茹又名芦春丽,原籍襄汾县,15岁从艺,是冯(安荣)派传人、已故著名青衣朱秀英的关门弟子,主要演出剧目有《双官诰》《王宝钏》《寻儿记》等。2014年全市“关圣杯”折子戏大赛中,她一人带病主演了《三击掌》《三娘教子》二折戏,荣获银牌奖。蒲剧大师王秀兰的言传身授,也让芦芯茹的表演艺术得到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