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西厢记》:喜剧性与通俗性合一
2017-10-18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成近日,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作为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晋京献礼剧目,山西省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出演的“小梅花”青春版《西厢记》在中国评剧院大剧院上演,随后又在京召开研讨会。
该剧由景雪变任艺术总监,由韩树荆、杨焕育根据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韩树荆、郭关明导演,主要演员全部由“小梅花”奖获得者饰演,任玲饰崔莺莺、南征饰演张珙,吴敏丽饰红娘,该剧幽默清新、充分展现了蒲剧通俗活泼的艺术魅力,导演手法新颖,音乐唱腔既有浓郁的传统韵味,又有时代气息。
被称为“蒲剧皇后”“校长妈妈”的蒲剧表演艺术家景雪变表示,“2004年,小梅花班定向拓班,计划招生25至30个,结果一下子招了90多个,我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孩子喜欢蒲剧,第二年招收了100多个,直到现在依托运城学院,有了蒲剧本科班。 ”景雪变认为,青春版《西厢记》的成功上演,是地方院校与地方剧团、兄弟学校强强联手、合作共赢的硕果。
研讨会上,戏曲评论家姜志涛认为,“小梅花”蒲剧版《西厢记》把经典剧本和蒲剧的艺术特色充分结合,使“喜剧性”“通俗性”和“人物个性”三性统一。姜志涛说:“ 《西厢记》本身就有幽默的风格,但这种幽默不是插科打诨,而是内在的幽默,比如,张生和崔莺莺生气,但是崔莺莺说‘留步’ ,他立刻就站住不走了,观众都会会心一笑。这种幽默是人物性格使然,通过人物个性来达到幽默效果。再如红娘数落老太太的‘三不是’ ,从红娘一点点到最后得意忘形的渐进变化,甚至坐在椅子上要拿家法处置老太太,都是这种效果。此外,这一版还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通俗化创造,比如人物头上围的红头巾这些小细节很搞笑又不伤害人物的身份设定。 ”
戏曲评论家万素则认为,蒲剧《西厢记》既让人体验到戏曲程式之美,又让人体会到晋东南的民俗、语言之美。她说:“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是根据其人物性格再调整,蒲剧《西厢记》是《西厢记》改编的再发展。相较于京昆版的《西厢记》 ,崔莺莺的自责,想见张生又碍于封建礼教的矛盾心理,和不想让红娘知道的心理,都表现得很充分。 ”在万素看来,红娘的表现可圈可点,她不是无知的小孩,可是在指责老太太时又单纯可爱,机灵生动。专家们一致认为,蒲剧《西厢记》是一出充分展现了地域文化之美的成功的“民间西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