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用光影讲好蒲剧故事——专访蒲剧电影《枣儿谣》导演沈聪

2017-11-07 发表|来源:黄河晨报|作者:景斌
导演沈聪
王艺华(右)向大家介绍参演嘉宾。

弘扬忠义文化,传承民族艺术。11月4日,由运城市蒲剧团、山西影视(集团)、山西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稷山县委宣传部联合出品,运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稷山县委、县政府联合摄制的蒲剧电影《枣儿谣》在常平关帝家庙举行开机仪式。

为什么要把蒲剧搬上银幕?如何用电影元素展现蒲剧特色?拍摄蒲剧电影有怎样的意义?针对人们关心的话题,记者专访了导演沈聪。

记者:拍摄电影《枣儿谣》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

沈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运城市委书记刘志宏对戏剧《枣儿谣》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市蒲剧团聚焦时代精神、深挖传统文化,精益求精,反复排演,将一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传人间真情大爱、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创剧目展演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蒲剧的独特艺术魅力,不仅宣传了运城的地方特色,更扩大了运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由运城市蒲剧团创作编排的清代亲情大戏《枣儿谣》,一经上演就蜚声河东,继而赴并晋京,誉满龙城、轰动京华。《枣儿谣》现在搬上银幕,将会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记者:如何定位蒲剧电影《枣儿谣》?

沈聪:以稷山本地真实发生的故事改编蒲剧《枣儿谣》为创作蓝本,以吴伯宗寻亲的历史故事为主线,配以稷山枣乡背景,融入运城市关公文化中的“忠义礼智信”等元素,从宏大的审美视野打造一部历经苦难终和兄弟团聚的实景戏剧电影。

剧中吴伯宗的扮演者——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艺华高亢激昂的唱腔、朴实无华的表演,令影片地域特色鲜明、晋南风情浓厚,彰显民间色彩、民间故事、民间立场,用情感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打动观众。

近年来,国家和全世界对于戏剧和戏剧艺术家们的重视,使我们认识到没有戏剧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民族文化。蒲剧《枣儿谣》作为一部实景戏剧影片,在具有鲜明电影特色的同时,不脱离戏曲演员舞台表演艺术的特长。影片既是将蒲剧的唱腔艺术和身段表演完美地展现给观众,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以及山西民俗风情的呈现,还包含了地理、蒲剧等地方特色。

记者:请谈一谈影片的拍摄手法、造型语言及摄制时间。

沈聪:拍摄手法上,我们会将戏剧表演和电影艺术结合,将舞台转化为实景空间,在保证表演、情感充沛以及故事情节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展现河东独具特色的地域特点和风土人情,让影片更接地气。从审美角度和心理角度更换观众对这部蒲剧经典之作的观感体验方式。

关于造型语言,影片的总体风格塑造是写实性的——画面质朴、镜头平实,以表现吴伯宗超越常人的真情大爱和锲而不舍的牺牲奉献精神。

至于影片节奏,我们将通过寻亲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困难,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到张弛有度,一波三折。影片将实景拍摄两个多月,然后转入后期制作。

记者:拍摄电影《枣儿谣》有着怎样的意义?

沈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群众。蒲剧《枣儿谣》体现了中华民族“孝悌信义”的传统美德,歌颂了骨肉兄弟的至爱情怀,传播的是真、善、美,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拍摄电影《枣儿谣》不仅能弘扬真、善、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大背景下,还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显示出戏剧电影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的软实力。

把发生在河东大地上的这一感人事迹搬上舞台,用戏剧讲述“好人”故事,展示河东普通百姓的人性光辉,弘扬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与真、善、美融合在一起,用平凡彰显美德,以善举打动人心,找到了与时代的契合点。

筹拍蒲剧电影艺术片《枣儿谣》,不仅能弘扬传统孝悌美德,而且能在更大程度上、更广的范围内,对稷山县乃至运城市起到显著的宣传作用,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文化旅游发展,加快运城实现文化强市的步伐,彰显山西文化特色,打造中国主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