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精彩写人生,芮城戏剧作家张纪平纪实
2018-01-24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郭荣 张学晋在旅途中倾听,在静坐中沉思,在睡梦中酝酿。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来自民间成风化人,不忘初心,用笔记录生活,牢记使命,用剧本寓教于乐,这是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这是一个文化人的自信与魅力。芮城县年逾古稀的张纪平同志,用半个世纪的执着与努力,在古魏大地文化星空闪烁着灿烂的光环。
近日,芮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应征在县剧团调研时,对正在勤奋笔耕的张纪平同志的辛苦努力予以了赞扬和肯定。
生活永远是你最好的老师,处处留心,事事均为戏
编剧的职业告诉他,生活,永远是最好的老师。而一名编剧,只有用心去品尝生活的味道,酸甜苦辣才能跃然纸上,或咸或淡才能活色生香。因为他对生活的热爱,在生活中处处用心,在他的编剧生涯里,从不缺少素材。
多年前,偶然看到报纸上的一幅题为《割肉还母》的漫画,再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孝道文化,本着在社会中传播正能量,2003年创作了独幕剧《七斤三两》,在山东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举夺冠,荣获大奖,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并直演到北京政协会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献演。该剧讲的是媳妇不孝,儿子怕妻,年关风雪天将老娘赶出门去。幸遇县太爷体察民情路过发现,就在巷道里审理此案。媳妇以母情十七载,子媳养母十七年相抵再无牵连歪理为由,使县官难以断清。机智的县太爷突然想出妙法,母生子,子重七斤三两,让儿子割肉还母,便两无瓜葛,母亲不忍,自愿离家出走,儿媳羞愧,幡然醒悟,最终全家和睦。
业内一些知名的导演看完《七斤三两》后,称赞张纪平的在该剧的创作上,有莎士比亚的风格。《七斤三两》也成为了张纪平的成名之作,也成为了他在戏剧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在业内的知名度陡然提升。
生活如同泥土,要扎进去,深一点,再深一点
张纪平说:“生活如同松软的泥土,作为一名编剧,要扎进去,深一点,再深一点,直到自己也变成了泥土,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我的很多朋友,无数的故事活泼泼地跃起。不是戏剧,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青少年时张纪平就加入文艺宣传队拉板胡并登台演出,参加工作后曾担任芮城县黄河蒲剧团团长,县电影公司经理,县文联戏校校长等。他唱过戏、拉过板胡、当过团长、干过经理,却始终不忘戏曲剧本创作。人生经历的每一点一滴都成了他创作的源泉和灵感。常常有人问他:“你是怎么写出来的?”他无法一针一线地答复。编剧的激情也许是暴风骤雨的一闪,也许是山呼海啸的一瞬,但是,没有积累,没有库存,没有储备,怎么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
阅历丰富了,深入生活了,他不仅在剧本创作上得心应手,不枯燥、不乏味,还时常会在朋友和学生的央求下写一些对联,也被人广泛称赞。
作为编剧除了博览群书,还一定当个好听众
虽然张纪平是初中毕业,却酷爱读书。从《贾平凹的秦腔》到《毛泽东诗词鉴赏》再到中国的四大名著;从《蒲剧优秀唱腔选》到《百家讲坛全集体》再到《莎士比亚全集》,古今中外,他博览群书,充电不断。厚积薄发,在创作中才能得心应手,写唱词时方能将文字信手拈来,为己所用。
编剧这个职业,需要将大脑时刻保持开机状态,也就是说,要当个有心人,也要当个好记者。读万卷书,我们该懂融会贯通;行万里路,我们要知深入人心。
为了戏剧创作,这些年张纪平走过南闯北,还去大学深造过,就算坐车他也告诉自己一定当个好听众。他听过“儿媳不孝拿走公婆的养老金”、听过“女教师舍身救子”等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他不一定立刻把这些写进剧本里,但它们都会存于他的记忆,用时间来丰盈它,再用岁月来滋润,直到结成一个个活泼真实的人间故事。
生活给予了他诸多的养分,经他编写的《如霞》、《儿媳拿走我的工资卡》、《爸爸我要嫁给你》等现代戏,有血有肉、有温度、接地气,搬上舞台演了后,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让戏曲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纪平创作的剧本99%都搬上了舞台和荧屏。不仅成为了芮城县深受群众喜爱的编剧,外地一些慕名前来约稿的人也是颇多。他创作的《再现袁家村》《县长夫人》《第一书记》等也成为了经典作品,在外地呈现。
张纪平仅去年就创作了5部大戏,2个小戏,10个小品,共计100万余字。几十年来,共创作了20余部大戏,50余幕,小品200余个,二十集电视剧一部,多数在省、市乃至全国获奖。最近,他创作的《关乡人家》现已经与CCTV—6签约,有望春节后开拍。张纪平介绍这部戏是他担任戏校校长时的第一届学生孔向东,现任运城市盐湖区蒲剧团团长。去年与北京一家艺术公司向他约稿,内容要真实感人、要有时代写照、要宣传人性、宣传道德。张纪平介绍说这个剧本的创作是以他采访过的一位关公故里的村支书为原型,真人真事,每一段都能够吸引观众的心。为芮城剧团创作的一部以弘扬家庭美德为主题的戏剧《花柳林》,也正在紧张的排练当中,张纪平老师还时不时与这部戏的导演、演职人员、配乐互相沟通说戏。
张纪平虽已是古稀之年,却对生活、对创作充满了激情,就像他写的《夕阳歌》里描述的一样,晚霞似火焰,映红万座山,莫道夕阳短,胜过艳阳天,夕阳光辉无限,夕阳孕育着明天……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张纪平几十年创作如一日,他创作的戏剧都是活生生的生活,都是生活的味道,既传播正能量,又有时代气息,还弘扬新风尚,这与芮城县近年来的精神文明创建热潮相吻合,通过唱词、通过戏文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向正能量学习,争做文明市民。芮城的戏曲事业的发展也将会在张纪平他们这辈的人在戏剧创作这块阵地上的坚守与带动下,迈向新的台阶,取得新的成就。
多年前,外地市几个单位曾以高薪聘请张纪平去工作,张纪平认为,芮城是他的家,他的根,亲切的乡音,熟悉的生活,是他取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将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用艺术的形式展现是他的初心与使命。坚守清贫,耐得寂寞,走笔河东,浓缩人生。张纪平用家乡情结,文化自信诠释了芮城宣传文化人热爱家乡、回报人民的朴素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