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蒲剧团杜丽娜,带着《挂画》上央视的艺术履痕
2018-03-07 发表|来源:黄河晨报|作者:景斌看过今年央视2018春节戏曲晚会的河东戏迷,就会发现其中一个节目非常熟悉,那就是蒲剧经典《挂画》。它的亮相,很好地展示了蒲剧绝技——“跷功”和“椅子功”的无穷魅力,赢得观众阵阵掌声。而其表演者,正是运城市蒲剧团优秀青年演员杜丽娜。
(一)
年前的一天,运城市蒲剧团副团长贾菊兰接到央视戏曲春晚导演组的电话,“需要一个表演跷功的节目,看能不能推荐”。挂断电话,贾菊兰首先想到的就是杜丽娜,“她的《挂画》肯定没问题”。
说到《挂画》,不得不提一代蒲剧宗师王存才。蒲剧又称蒲州梆子,是我国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之一,自明代嘉靖年间形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了。上世纪40年代,王存才先生把蒲州梆子撂响西安城。当时西安城没人不知道王存才的《挂画》,民间广为流传一句话“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
之所以这么被观众认可,就是因为《挂画》的“跷功”和“椅子功”,单腿跳椅子、交叉跳椅子、旋椅等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后来运城市蒲剧团骨干演员、国家戏剧梅花奖得主吉有芳传承了《挂画》中的绝技,在人物表情的刻画上注入了自己的思想,使得《挂画》更好看、更耐看。
话又说回来,《挂画》能不能登上央视舞台,还需要导演组的认可。随后,杜丽娜表演《挂画》的录像带传到了北京。不出所料,节目通过审核了。紧接着,杜丽娜独自上京,参与晚会的录制。很快,人们就在电视机前看到了她的精彩表演。
“面向全国观众表演,又是在央视这个大舞台,要说不紧张是骗人的。”杜丽娜回忆说。然而两次录制,她都表现得很完美,这与她平时的刻苦训练、精心钻研是分不开的。
(二)
生于1991年的杜丽娜是万荣县里望人,走上学戏这条路,深受母亲的影响。她的母亲喜欢唱戏,每逢村里有家戏活动她都积极参与。耳濡目染,杜丽娜对蒲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3年,年仅13岁的杜丽娜被父母送到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河津分校,开始接受正规的戏曲教育。长达6年的学习,让她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也更坚定了心中的蒲剧梦想。
2009年,走出校门的杜丽娜进入运城市蒲剧团,并拜吉有芳为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到人才济济的市蒲剧团,她心里清楚,不全身心投入是不会有角儿的。于是,为了让自己成长,她更加努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是在演戏,就是在练功。
《挂画》中的“含焉”、《青丝恨》中的“春兰”、《枣儿谣》中的“小伯宗”、《表花》中“梅英”、《对花枪》中“小丫鬟”和“罗英”、《风流才子》中的“玉燕”、《西厢记》中的“环郎”等,只要有戏,杜丽娜都用心对待,“每一次上台,都是一次机会,成长就是慢慢地累积”。
特别是练习《挂画》,杜丽娜的脚都变形了。但她没有丝毫怨言,“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只顾风雨兼程”。
(三)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为了把《挂画》演好,杜丽娜可谓走心之极。
跷功是蒲剧流传已久的一种独特表演技巧,是武旦、刀马旦、花旦的专利。跷是仿照古代妇女的小脚形状,以木制材料制成的一种道具。演员演出时,外套绣花鞋,再罩着大彩裤,遮住真脚将小脚露出。踩跷属于高难度技术,在许多传统戏中,旦角踩跷走碎步、跑圆场,甚至跌扑翻滚、持兵器对打等都极见功力。踩跷作为一种特殊表演手段,能表现出古代妇女行走仪态的婀娜多姿。而《挂画》的亮点就在“跷”。
为了演好跷功,演员要付出很大代价,还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用四米长的白布条把跷和脚死死地缠在一起,缠的时候要用很大力气,疼痛在所难免,而练习时双脚又承受了全身重量,会更加疼痛。缠好后直至练习结束睡觉前才能解开,长期下来脚趾的骨骼都变形了。杜丽娜就这样持之以恒地忍着疼痛,坚持不懈地练着跷功,这一切被吉有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在吉有芳的用心指导下,杜丽娜已经可以熟练在椅子上练就各种动作和身段,来表现人物不同的情感、神态——单腿跳椅、“金鸡独立”、“魁星踢斗”、“盘腿旋声”、“夜叉探海”等,整个表演干净利落,令人惊叹。如今,这出戏作为运城市蒲剧团下乡必演的剧目,长期服务着最基层的百姓。
从央视录完节目回来后,杜丽娜又马不停蹄地参与到运城“正月惠民大戏”的演出中,在盐湖会堂为河东戏迷近距离展示《挂画》。“小剧目大舞台,路还长着呢,我会继续唱下去,把最能代表河东地方特色的蒲剧传下去、唱出去。”她说,“奋斗的人生才幸福,希望在蒲剧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扎得更深,成长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