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就是记住了我们的根——小记景俊峰和河东蒲剧团
2018-05-04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李荃在晋南大地上,在蒲剧流行区域内,有一个小小的民营剧团,他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八面玲珑的外交手段。但是他们在蒲剧流派艺术的传承路上却披荆斩棘一路走来,经过的风雨只要他们自己知道,经过的磨难只要他们自己默默忍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就是前进中的运城市河东蒲剧团。
河东蒲剧团的团长是景俊峰,戏迷们都亲切的称呼他“景胖胖” ,在蒲剧表演大师、蒲剧“五大名牌”之一的王秀兰先生和冯派青衣艺术第三代传承人朱秀英老师眼里,他就成了能够带领蒲剧团为了蒲剧艺术而奋斗的“峰娃”。
我和景团长是在五年前朱秀英老师逝世后出殡当日认识的,是蒲剧冯派青衣艺术的另外一个传承剧团--------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任孝义团长的引见。初次见了景团长就被景团豪爽的性格和直率的脾气吸引住了,或许因为我也是这样的人,正所谓李逵见张飞,敬德见咬金,因为脾气相投,便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蒲剧爱好者见了专业的蒲剧演出院团,中心话题当然离不开蒲剧了。景团长讲述了他从小怎么喜欢蒲剧,自己怎么到的剧团,最后又是怎么辞职不干而自己办起了剧团,听后对景团长的敬佩暗地里有增加了几分。特别是当听到他讲起自己一直以来一直吧蒲剧冯派青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为自己剧团的经营之策和占领市场的法宝以后,更是对景团长刮目相看了。
进入新时期,蒲剧和其他剧种一样都迎来了自己发展的好时机,蒲剧团不但层出不穷,而且都在不断的改良自己的风格,都希望用自己的艺术征服更多的观众,征求更大的市场,这是蒲剧艺术发展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宽松的发展形势也促使蒲剧“梅花”、“菊花、“杏花””竞相开放,使得蒲剧艺术达到了一个至臻的境界。
不可否认,在蒲剧蓬勃发展的路上,也凸显出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可能是大家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感悟。蒲剧界摒弃业已形成的蒲剧流派艺术不用,一味的去追求所谓的“高大上”的声腔艺术,这个异军突起迅速占领整个蒲剧界,给蒲剧流派艺术的传承和延续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和毁灭性的摧残,这不能不说是蒲剧界(包括唱腔,做功,剧目等等)目前存在的一个重大的挑战。
面对这种不利形势,景团长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继承发扬蒲剧|“冯派”青衣艺术的决心。为了传承好蒲剧“冯派”唱腔,他把剧团的主要台柱子演员芦芯茹亲自送到朱秀英老师的家里,拜朱秀英为师,成为“冯派”艺术的关门弟子,为了学习冯派艺术,芦芯茹和朱秀英老师吃住生活在一起,练功学唱在一起,为了掌握好“冯派”艺术的真谛,他“上山下乡”四处奔跑,先后请来了蒲剧“冯派”艺术传承中的吕桂英、李春英、郭芳等等名家给卢芯茹上课教授,为了求得“冯派”艺术的核心特点,他领着卢芯茹四处拜访看过“冯派”艺术第二代核心人物宋荣廷老先生的老观众、老戏迷,从这些人的讲述中慢慢感悟,慢慢消化。这期间他的夫人身患重病卧床在家,他为了蒲剧不辞辛苦日夜操劳,夫人了解他,理解他,从来没有怨言,这也是景夫人去世以后景团长最愧疚的地方,每每说到此处,景团堂堂七尺男儿总是泣不成声,泪如雨下。这就是景团的“仁”,当“冯派”第三代传承翘楚者朱秀英老师身患绝症卧床不起的时候,他跑前跑后请医问药,在朱秀英老师辞世后,他穿白戴孝以子孙礼节送至坟茔,这显示出来景团长心地善良的品格,这就是景团长的“仁”。这样的“仁”、“义”团长岂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朱秀英老师仙逝后,“冯派”艺术怎么传承怎么发展就成了绕不过去的话题了,景团长也深深陷入沉思中,看着全团上下演职人员迷茫的眼光,在剧团主要演员卢芯茹的支持下,景团长做出了现在看起来完全正确的决定:河东团和其他同类剧团一样,要担负起传承“冯派”艺术,光大“冯派”艺术的重担来。
而作为团里主要演员的卢芯茹为了传承“冯派”艺术更加倍加努力,精益求精。卢芯茹不但掌握了”冯派“艺术的特点,而且还根据自身的嗓音灵活运用,从不硬搬死套,由于她的不懈努力,目前她的唱腔和演技日臻完善,完全成为了”冯派“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之一了,如果朱秀英老师在天有灵,老人家也是会感到欣慰和自豪的。
在卢芯茹身上令我感动的就是她谦虚好学,能听取不同意见的品格,这是我感动甚至于有些泪奔。作为一个已经小有名气的演员,卢芯茹没有眼中无人傲视一切的毛病,由于我很喜欢“冯派”唱腔,对“冯派”艺术多少上过心,平日里到剧团后喜欢和卢芯茹就某些唱腔或者某些表演交流过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因此,卢芯茹每词演出结束总要来到我跟前询问今晚的演出那些地方不尽人意,虽然我不是从事蒲剧艺术的,但是面对这样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演员,我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当这个时候,卢芯茹总是瞪着眼睛静静的听我瞎掰呼。有一次,在临猗楚候演出,天公不作美,又是雨又是雪又是风的,我在台下看戏冻的都钻进轿车里面了,而演出结束后的卢芯茹来不及卸妆,穿个旦衫就跑出后台来到车间恭恭敬敬的垂手站在车外询问今晚的表现怎么样,当是我感动的也是死去活来了。
在景团长的领导下,在卢芯茹的演绎下,河东蒲剧团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群众眼睛里的水平越来越得到肯定和赞赏。河东蒲剧团的戏迷粉丝队伍日益壮大,“冯派”艺术的魅力也愈来愈深入人心。而景团长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他全力搜集“冯派”艺术的代表剧目和经典唱腔,目前除过“冯派”艺术常演的“三个三”(三对面、三击掌、三娘教子)以外,河东蒲剧团还整理出来了“冯派”艺术的《骂殿》、《孔雀东南飞》、《女绑子》、《三上娇》等等在观众中耳熟能详 的剧目,而卢芯茹也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对“冯派”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荣获了中国戏剧红梅奖和运城市传统经典剧目展演的金奖。临猗县一个退休老干部被卢芯茹优美激昂的“冯派”唱腔所折服,亲自书写了一副“冯派韵无双芯茹超群”书法作品赠送给她,以表示对卢芯茹、对“冯派”艺术的热爱和敬佩之情(见题头照片)。
面对观众的鼓励和赞赏,景团总是把“感谢”、“感恩”挂在嘴里,他觉得成绩只能是一个阶段的总结,不能代表整个过程,今后他还要更加努力的传承弘扬“冯派”艺术,使之在目前蒲剧唱腔比较缤纷的时代高举大旗,独树一帜,完成朱秀英老师的遗愿,不辜负观众的期望。当我问及到他以后会不会也改弦易辙,让剧团随波逐流改成“蒲歌剧”一类的风格时,他表情凝重的说:这个问题我不是没有考虑过,现在剧团发展也难,为了尽可能的迎合观众的欣赏习惯,我迫不得已也搞了个LED电子屏。我知道你坚决反对这一做法,但是我也是没办法啊,毕竟生存是第一的。但是要说到放弃“冯派”艺术,我情愿剧团解散了也不会那样做的。“冯派”艺术是蒲剧青衣的根,没有一个青衣唱腔里面能够不带冯家的东西,无冯青衣不成腔,作为蒲剧来说,不忘乡愁,就是记住了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