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英腔:助推蒲剧繁荣发展——蒲剧新流派“俊英腔”暨武俊英艺术生涯五十年研讨会辑要
2018-06-15 发表|来源:黄河晨报|作者:王捷 薛丽娟
5月31日,蒲剧新流派“俊英腔”暨武俊英艺术生涯五十年研讨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位文艺界专家、艺术家参加活动,对武俊英“俊英腔”的形成、新流派的传承及武俊英完善蒲剧音乐唱腔体系的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就其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等进行了研讨。本报特将与会专家的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文字按照发言顺序排列)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仲呈祥 这次参加活动有三点感受。第一,这次研讨会其意义不止在运城、山西,而是在全国,是为中华戏曲在当代、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并且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示范性举措,对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第二,戏曲特性在于要培养领军性的杰出艺术家,要培养和形成新的流派、新的唱腔。而新流派和唱腔形成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需要具备5个条件:1.必须有鲜明的传承,比如武俊英有师傅,她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所以她是成功的创新;2.必须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代表作,比如武俊英的《苏三起解》《送女》等,都是其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结晶,没有经过历史和人民确认的代表作,就无法形成新流派;3.必须有继承人,武俊英8个弟子的表现和成绩令人欣喜;4.必须有受众群体,五十年演唱会现场,会场内座无虚席,场外人山人海,证明她的流派已经得到人民的认可;5.必须有理论上的成功总结,武俊英创造的成果,“吐字清”即求真,“情感深”即求善,“韵味美”即求美,理论上用了朴实的概括,通向了一种审美境界真善美的统一。武俊英的流派和唱腔里蕴含着许多需要我们理论和评论界加以提炼的精髓。第三,中华戏曲非常有魅力,不是现代年轻人不爱戏曲,实际上戏曲一进入校园,就引起轰动,不是戏曲需要青年,而是青年需要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如果不欣赏、不鉴赏戏曲,其审美是不健全的,不是一个懂得坚守中华文化、彰显中华美学风范、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真正的中国人。因此,我们要感谢像武俊英这样的艺术家,是你们的艺术养育了我们。
●中国文化报评论部主任、北大博士、青年文艺批评家 杨晓华 声音是人感知世界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而戏曲对中华文明而言,是我们声音审美精粹、完整、生态化的表达形式,是最广泛而深度的一种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美术等,用一个统一的节奏串联起来。艺术家们所做的创作,绝不单单是一种娱乐。武俊英在舞台上的创造是多方面的,唱念做打样样皆可,但声腔是她所有艺术创造的中心,是她从事美学发动、美学改革的一个中心地带、一个核心和主线。武俊英发动蒲剧美学改革,河东大地原来的戏曲慷慨激昂豪放,现在又有了缠绵悱恻的声腔,这两种风格延续了中国人对声音审美的不懈追求。武俊英以及她的俊英腔,所包含的美学追求、美学品质和美学价值,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广阔的发展阶段。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王廷信 我年轻时就听王秀兰、武俊英的戏,这实际上是一种乡音。武俊英在艺术上的造诣非常深,在晋南家喻户晓,这就是优秀演员在民众中的影响。一个人在艺术上的成长和成就绝不是偶然,究其根源是因为武俊英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首先是她的文化素养,体现在她谦虚的态度上。武俊英不论和谁讲话都非常谦虚,她只谈艺术上怎样汲取养分、怎样在唱腔上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第二,惊人的品质。俊英的品质,让她的周围团结着一大批优秀人才:优秀的导演、优秀的编剧、优秀的音乐设计师等。还有就是她对观众的尊重。第三,乐观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决定了她从12岁到现在每遇到困难,不向困难屈服。第四,勤奋努力的精神,促使其在事业上不断往前走。文化素养是一个艺术家前进的动力。
●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张德祥 武俊英在群众中受到的欢迎和喜欢,根本原因是艺术品质的一种表达。俊英腔这种独特的唱法、风格,是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这片土地上观众的热爱。所谓的独特创造,就是用自己的情感,对一个艺术形式进行阐释。不同的剧种、不同的演员演出效果不一样,就在于他们对戏曲的不同理解。我们现在流行的是视觉冲击力,但真正能够达到心灵、记录情感的,还是声音。武俊英塑造的女性形象非常柔美,但柔不是一味地柔,而是“一唱三叹”,叹生活的艰难,但要克服这个艰难,所以她的声音柔中有刚、柔中有力量。这就是她的唱腔,有感情注入,有一种感染力。无论是什么艺术,都要有一定的技巧,技巧就是基本功,有了这个以后,就要真正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才能创造出和别人不同的风格,甚至流派。
●山西省文联主席 张根虎 首先,武俊英五十年艺术生涯座谈会引起文化界的诸多关注,群贤毕至,这对山西戏曲的传承和支持是一大盛事。第二,是传承创新的再传承再创新。戏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俊英五十年潜心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成就,如何能够在这次研讨会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筛选、形成理论,使蒲剧艺术的传承、弘扬、创新、发展能够进一步升华,让我们的后人,更好地传承和学习。第三,山西近几年一直在实践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山西的美好形象,各部门作出了很多努力。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我们能更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也请各位专家、学者多到山西看一看,对山西的文化、戏曲发展提出更好的意见。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著名戏剧评论家 黎继德 这次祝贺演出别出心裁,除了展示俊英腔的美,也展示了山西的四大梆子以及其他剧种的流派之美,在近年中国戏曲舞台上非常少见,极具价值、极有意义。俊英腔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一部作品的形成和创作相对比较简单,但一个流派的形成却很难。新流派的形成,本身就是高峰之作,没有达到高峰就不可能形成流派。中国戏曲的发展在相当意义上也是流派的发展。俊英腔不是今天形成的,既是在几十年蒲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是今天新时代具有代表性、标志性意义的一种声腔艺术。首先她是一个行者,行走在五十年艰难艺术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道路上;其次她是个唱者,五十年的艺术之路是一路唱下来的;再次她是个德者,做人谦虚,不断努力,刻苦追求;最后她是个美者,不仅是她本人自身的美,更重要的是她创造了优美的俊英腔,丰富了蒲剧声腔另一种美,丰富了中华戏曲演唱艺术之美,这很难。流派艺术一定要流要传,不止她的8个弟子在传唱,更多的观众也在一代一代唱俊英腔。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曲润海 一是声腔要依据自己的嗓子条件发展。不是所有的嗓音一样才能成为一个流派,而是有一定的规律。二是依据剧目改造设计唱腔。剧目不一样,唱法也不一样,演员要根据剧目要求有所变化,所以每个成功的演员都有自己的代表剧目。演员可以有自己的发挥,根据人物剧情要求、个人差异、人物感情变化,从而使唱腔发生变化。三是依据社会群众的要求,人随剧改。山西四大梆子有名,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晋商的宣传。晋商到处建会馆、盖戏台,和外界交流、横向吸收,然后融会成自己的声腔,这个非常重要。如果艺术家与社会不交流,固守一地,就难以看到外界的进步、自己的不足,很难有改革意识。所以戏曲演员一定要多学习,多与外界交流,通过交流,流派剧种就可以到达更广、更远的地方,才能形成自己的声腔。四是要重视基层剧团的演员。武俊英曾是新绛县剧团的演员,很多基层演员不仅会唱本流派,也学其他剧团优秀唱法,学得广,然后经过自己打磨,融会成自己的。基层剧团是培养人才的好地方,应关爱他们的道路。五是流派要有人传下去。很多有代表性的戏剧流派人物在盛年时期当校长、传授学生,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眼光,剧种、戏曲不能始于自己,而是要有传人发展下去,发展就会有所变异。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著名美学家、歌剧理论家 蒋一民 人们强调创新,但创新的前提必须是传承。俊英腔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形成流派,很有说服力。地方戏剧的发展有一个趋势,急需基础性的提高和雅化,因为人们的文化水平在提高,受众情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戏曲需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于是也开始雅化,从昆曲到皮黄到梆子再到高腔,从高亢到温婉,这都需要研究,都需要保证品质。武俊英的演绎“楚楚动人”,表演很有层次感,真假声转换,都出现了很多变化。戏曲声乐需要一个科学化、规律性的认识和整理。怎么才能把流派传下去,培养和传承人才就需要找到我们国家声乐演唱艺术的规律,并总结出来。戏曲在我国的艺术当中,已经是达到非常高度的艺术品种,怎样更好地和别的艺术融合进步,需要一个规范化和规律性的总结。俊英腔的出现就是顺应时代和群众的需求。任何艺术都是服务群众,但不能完全服务群众,现代中国的戏剧需要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对艺术的热爱和民众审美趣味的提高。
●山西省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 王大高 俊英腔的出现,对蒲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助推作用。俊英腔从鼻音、胸腔音等方面交叉运用,其独特唱法的出现,有三个重要作用:丰富和发展了蒲剧的音乐;扩大了蒲剧观众群体;突破了蒲剧观众的地域。领军人物的出现有个人元素,也有时代元素。是时代造就了武俊英,以及她所代表的景雪变、王艺华等一批领军人物。同时也是武俊英为代表的这一批人物造就了蒲剧艺术时代。武俊英的年龄段,恰是蒲剧剧目老化、演员青黄不接的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武俊英这批青年演员的出现,如一股清流,丰富了蒲剧当时的情形。还有就是她的感恩之心,不论对谁她都心怀谢意,造就了她的成功。而她的成功也离不开观众的支持,武俊英爱观众,观众也很爱她。她的接班人也培养得好,流派发展得好。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 郑雷 关注新曲流派,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流派。流是形也,河流主干道;派是支流,流派创始人和一个剧种的关系就是这样。流派形成的基础,是一个风格的创造,有两个主要阶段,一是学习阶段,二是创造阶段。在学习阶段主要是模仿,模仿到一定程度后,加上自己的阅历、经验,就到了创造阶段,可以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这需要个人师承数家、旁及百家、广泛吸收、自成一家。一个声腔历史上一直在变化和创造当中,俊英腔的创造也是很多戏曲剧本、剧种发展作用的结果,都与时代有着很大关系。一个流派往往也是个人风格、作风的反映。流派传承的难度就在于流派创始人创立的流派与个人特色结合得很紧密。而传承的人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命特质,去融会贯通,在老师的基础上,吸取长处,走出自己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