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弱肩担起大义 巾帼不让须眉 ——移植蒲剧现代戏《挑山女人》再度创作感想点滴

2018-08-06 发表|来源:黄河晨报|作者:王思恭

原型事迹真实感人

剧目先天优势明显

由同名沪剧移植的《挑山女人》,取材自获评安徽黄山市十大杰出母亲汪美红的真实经历。面对特殊困难,她自立自强、挑山养家的拼搏奋斗精神,得到人们由衷敬仰。剧作家李莉以此为背景,潜心创作了沪剧《挑山女人》,由上海市宝山沪剧团成功上演。

该剧中,王美英而立丧夫,长子失明,一对双生儿女尚在襁褓;早年守寡、本应相依为命的婆婆视她为丧门星,恩断义绝;为了孩子,王美英毅然挑山养家,遇见知音,却因亲人阻挠难以成双;双生儿女考上大学,长子考上盲人按摩学校,女儿主动去接“早应成为一家”的成子强,子强却在救火中遇难;王美英没有被这接踵而来的打击压垮,一如既往地敬老抚幼,创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人间奇迹。

中宣部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13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原文化部文华优秀剧目奖、中国现代戏突出贡献奖,印证着该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涵量。

剧组二度合力打造

《挑山女人》花开蒲苑

沪剧《挑山女人》的艺术魅力,使历来重视艺术生产的蒲剧表演艺术家、市蒲剧青年团团长景雪变深为感动,果断出手,买下了该剧的移植演岀权,邀笔者整理改编剧本,与一级导演雷亚芬、一级作曲畅元发组成业务组,投入该剧的再度创造。

三读原著,笔者为剧中人的苦难人生所震撼,认识到王美英的典型经历,远非历尽艰辛养大三个儿女那么简单,而是具有三重特殊意义:她挑山抚儿的“养身篇”,使三个儿女得以温饱;她与命运顽强抗争、对亲人真情大爱的“暖心篇”,使自幼丧父的儿女得到应有的温暖,在伟大母爱的滋养中健康成长;而最重要的是她身体力行、为儿女谱写的“励志篇”,使他们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树立远大志向,成长为有用之材。这三重意义不唯对其儿女,对她婆母何尝不是如此!

是王美英不计前嫌、恪守孝道,养了老人的身,暖了老人的心,使绝望的老人恢复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志气,由“一刀两断”到跪地致谢!从这个层面上看,王美英的付出,早已超越敬老抚幼的家庭责任,而是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大孝、大爱、大仁、大义,这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她那崇高圣洁的品格,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

艺术总监景雪变提出,移植剧目既要保留原著精华,又要适应蒲剧观众审美要求,演出蒲剧的特色。导演雷亚芬曾在创作剧目《还债局长》、移植剧目《大别山人》《青霞》以及《王宝钏》等剧目中与笔者多次合作;蒲剧音乐家畅元发也与笔者在传统戏《秋娘》、现代戏《穷亲戚》《家庭领导》等剧目中多有交集,彼此创作思路比较熟悉。雷亚芬借鉴原著,重新构思,对各个专业提岀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蒲剧是“北梆”,沪剧是“南戏”,彼此既有相同、相通、相似、相近之处,也存在诸多差异。而剧种之间最大的差异,是音乐、唱腔和地方性语言。笔者认真分析了该剧的优势,找到了存在的差异,明确了努力方向,确立了“保留原著情节,唱腔白语换血”的改编基调,将王美英三个孩子大郎、弟郎、幺妹改为大江、二江、菊花,将“婆婆”改为“张母”。

七场戏分别确立了《绝处逢生》《同病相怜》《雪里送炭》《除夕之夜》《各怀心事》《有缘无分》《酸甜苦辣》的场名,定稿演出本400句唱词中保留原词74句,其余重新改写,其中84句系新作。“满天红霞日落山,月儿东升亮灿灿。挑山女人不得歇,女人歇了断香烟”的主题歌4次出现,起到了深化主题、营造氛围的作用;第七场婆母跪地致谢时,原著中王美英的唱段为66句,笔者认为,戏到终了,唱段过长会把戏唱凉,因而保留原词14句,改写了15句,创作了13句,提炼了一段42句的核心唱段,演出效果比较理想。

特别是对唱腔之外的大量白语和多次出现的挑山号子逐字逐句推敲修改,全剧文字更换一半以上,实现了移植剧目“本土化”。第六场王美英手捧丈夫张华遗像倾诉心声的大段白语和第七场的核心唱段,笔者是流着眼泪完成的。排练中,笔者要求主演闫海燕,这两处戏没让观众落泪就是失败!

作曲畅元发对该剧精心谱曲,导演雷亚芬精心排导,业务组根据需要,不时协商调整,力求最佳效果。

剧组全力投入

确保剧目成功

《挑山女人》剧组派出了坚强的演员阵容:山西省教学剧目一等奖、省杏花奖获得者、二级演员、景雪变大弟子闫海燕扮演一号人物王美英,她以优美动听的唱腔,精到细腻的表演,对王美英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进行了层次清晰的揭示,深受观众好评;扮演成子强的赵振、扮演大江的南征、扮演二江的王博丹、扮演菊花的吴敏丽等一批新秀,扮演张母的二级演员吉春红,扮演老挑夫的二级演员赵高平等在剧中皆有出色表现,灯光、舞美、音响、乐队等专业密切配合,保证了该剧的艺术品位。

功夫下到艺自精。《挑山女人》虽然初步获得成功,但以更高标准要求,该剧白语、唱腔、舞台调度、演员表演等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唯有继续努力,精益求精,方能再上台阶,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

女人把亲生孩子养大,本是天经地义。但在丧偶断亲、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以超常、悲壮的努力,独立养大三个孩子,将看似不可能变为现实,那就真的是“这个女人不寻常”了,挑夫王美英正是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运城市蒲剧青年团移植的蒲剧现代戏《挑山女人》,以女主人翁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深沉厚重的真情大爱,深深打动了观众。今年正月初六晚该剧在蒲景苑首演,容纳300余人的剧场竟然挤进近800人!随后,7月21日晚该剧在市总工会“送清凉消夏戏曲晚会”活动上压轴上演,获得好评。摄影师孙立功由衷赞叹:“剧情很感人,演员很投入,是难得的一出好戏。”得知笔者承担该剧移植改编任务,戏迷不时询问,故将相关情况及感想披露于后,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