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光”映彩七十春——写在永济虹光蒲剧团建团70周年之际
2018-08-28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曹中义今年8月24日是永济虹光蒲剧团(以下简称虹光团)建团70周年纪念日。70年来,虹光团几多风雨、几多辉煌,走过了几多坎坷的道路呢?
庆解放 虹光映彩
1947年4月23日,虞乡解放。25日,永济解放。1947年9月15日,永济、虞乡合并为永虞县,成立了由中共永虞县委领导的永虞县民主政府。在中共永虞县委、永虞县民主政府的领导下,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翻身解放的永虞人民,积极恢复发展生产,大力支援前线,支援解放运城、临汾战役,全力配合刘邓大军和陈谢兵团参加解放大西北战斗和南下四川,为全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牺牲和贡献。
1948年初,新生的永虞县民主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配合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决定在一年一度的龙王庙会(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三)期间,在赵伊镇搭台子唱戏3天,让老百姓乐一乐,并授命县文教科长韩刚组建创办蒲剧团。韩科长不辱使命,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地登门拜访,聘请名角,须生杨天保、周全胜、鸿典,大净陈玉元、相小鳖,小生樊仰池、贾悦发,正旦王宽心、元娃,老生任闷桶等一批知名演员欣然接受邀请,一时名家云集,行当齐全,同心协力,日夜排练。“赵伊镇要唱大戏啦!”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兴奋地传递着这一喜讯。
六月初一一早,通往赵伊镇的各条道路上人来车往,扶老携幼,蜂拥而至。上午10时许,三趟锣鼓敲过,大幕拉开,演员登台亮把式,个个使出浑身解数。各显绝技,异彩纷呈,高潮不断,台下观众多年未过戏瘾,看的是眼乱心迷,如痴如醉,十分过瘾,掌声震耳。三天三夜,场场爆满,赞声一片,喝彩不断。
六月初四,演出结束。韩刚科长给艺人们开了个短会,他开门见山地说:“现在永济人民解放了,都要求经常能看戏,你们这几天演得很好,县里决定以你们为主,成立一个剧团。”剧团叫什么名字呢?韩刚说:“如今全国大部分地方都解放了,好比雨过天晴,我们的戏剧事业将像雨后彩虹一样,发出奇光异彩,我们就叫虹光剧团怎么样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于是“永虞县虹光蒲剧团”当即注册。
8月24日(农历七月二十),“永虞县虹光蒲剧团”在张营镇进行首场演出,并请来了倾倒秦晋豫几代人的名优之首王存才。王存才的加入,一下子产生了万人空巷的效果。“虹光团”一炮打响,红遍晋南。随后,冯三狗、竹叶青、刁玉芳、董银午、红菊花、白菊花、黄菊花也曾加入,为虹光团的艺术质量打下坚实根底。
1950年4月15日,永虞分县,虹光团更名为“永济县虹光蒲剧团”。1958年11月20日,永济、临猗、解虞、安邑四县合并为运城县,虹光团改制为运城县戏曲公社(蒲剧团)。
1961年5月,复置永济县,建立永济县人民委员会,虹光团归属永济县人民委员会领导。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剧团受到冲击。1967年4月解散。同年7月恢复,一度改称“红光蒲剧团”。1977年恢复剧团建制和原名。1994年元月永济撤县设市,更名为“永济市蒲剧团”,沿用至今。然在永济人民群众中至今还亲切地称之为“虹光蒲剧团”,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名角多 异彩纷呈
永济是蒲剧的发祥地,“虹光团”一成立,便将当地名角及从陕西返乡的知名老艺人邀请加盟,使剧团艺术力量雄厚,演出剧目丰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入,成为誉满秦晋豫甘蒙等蒲剧流行地域的一支劲旅。蒲剧四大名旦中的王存才、冯三狗,著名青衣演员白菊花、翡翠玉、竹叶青,蒲剧第一坤角冯银娥,蒲剧名丑“晋南丑”,小生王福魁、贾悦发,须生屈兴成、杨天保、王占奎,净角马初生、相小鳖、王斗斗、陈玉元等,都是蒲剧界响当当的名角,都有各自的拿手好戏,都为永济虹光蒲剧团的发展作出了艺术贡献,现择其佼佼者,予以纪念。
翡翠玉(1910~1972),本名李玉成,原籍曲沃,后落户永济东开张村,工青衣。其扮相俊俏,作戏严谨,在蒲剧青衣行中造诣颇高,对蒲剧旦角台步进行创新,改碎步为大步,大方潇洒,很受欢迎,1948年后一直供职于虹光团。
晋南丑(1892~1977),本名吕庚仁,原籍河南,定居永济石桥村,工小丑。抗战前夕,他赴西安晋风社献艺,并担任过“承班”(班主),因性情耿直,不堪忍受宪警欺凌,竟致双目失明,但仍能上台表演,且很受欢迎。1948年后一直在虹光团工作,王民孝是其得意门生。
杨天保(1921~1991),原名史锁儿,永济下高市村人,蒲剧著名须生演员。1948年选入虹光团,主演须生,后习老生,扮相魁伟,作派大方,嗓音醇厚,唱作俱佳,尤以《教子》中饰演老薛保而载誉剧坛。民间传有“天保老生真叫好,三娘教子活薛保”。1959年抽调晋南专区蒲剧赴京团,在《徐策跑城》中与阎逢春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受到好评。
张大发(1933~1994),永济风伯峪村人,工大净,国家二级演员,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949年到虹光团当茶炉工。18岁开始学戏,替演《空城计》中司马懿时,其洪亮如雷的好嗓子引起关注。1954年到西安学成《铡美案》,名噪一时。1959年被选入晋南蒲剧院青年蒲剧团,1963年进中南海演出《三对面》,受到周总理接见。
屈兴成(1921~1998),原永济西王村(今芮城风陵渡)人,工须生。11岁随祖父蒲剧名丑屈毛圪塔学艺。1948年参加宣化市人民晋剧团,后编入解放军36军文艺宣传队。1951年3月转业入永乐镇火星剧团,5月调虹光团,任副团长兼导演。1957年曾调入晋南专区赴京团,饰《杀狗》中曹庄、《出棠邑》中伍尚、《赠绨袍》中范睢,受到周总理、彭真等领导接见。
王天明(1928~1998),永济董村人,工须生。1942年投师杜清秀,继承“杜派”艺术特色,成为杜清秀艺术传人。1949年被虹光团录用。1960年调入晋南蒲剧院青年蒲剧团。1970年分配临汾地区蒲剧团。王天明以唱闻名,嗓音清脆洪亮,音色纯正,演唱技巧娴熟,吐字清晰,行腔圆润,韵味悠长,自成一派,享有很高声誉。有诗赞曰:
王冠蟒袍扮太宗,
天生福相活孔明。
明镜高悬颂海瑞,
好个蒲剧名须生。
陈玉元(1919~2001),又名东元,永济西胥村人,工大净。17岁拜名净王斗斗为师。1948年8月加入虹光团。1980年退休。陈玉元扮相威武,嗓音如雷,表演富于激情,以演黑头戏和白脸戏闻名,唱做俱佳、情感动人,颇负盛名。他培养学生,言传身教,从不保守,张大发为其高徒。
王民孝(1938~2003),小名乱娃,永济七社村人,工丑角,师承“晋南丑”(吕庚仁),国家二级演员,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953年考入永济戏校,开台3天,他出演4个行业,被誉为“小晋南丑”。1959年选入晋南蒲剧院青年蒲剧团,声名日著。1963年随团进京,饰演《港口驿》中胡千,受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苏满囤(1934~2006),原籍解州,后落户永济孙常村,工大净,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他扮相魁梧,工架稳健,动作潇洒,唱腔洪亮,在观众中颇有影响。1961年赵京演出受到周总理等领导人接见,后调入虹光团。曾任永济县五届人大代表、政协六届委员。2006年逝世。笔者为其撰挽联一副:
担纲挑大梁,满囤扮亮虹光团,余音在耳;
蒲艺动京城,总理接见港口驿,遗容存照。
虽然不工,也算是我对一代艺术大师的深切悼念。
戏校育人
永济虹光蒲剧团之所以被称为劲旅久盛不衰,关键是该团一直在为本团培养新秀,补充力量。不仅使本团人才济济、名角荟萃、后劲充足、代不乏人,而且为兄弟剧团输送了人才。虹光团培养人才的主要方法是办戏校和随团培养。
永济县戏曲学校创办于1953年8月,校址设在赵伊镇梁家。负责人是虹光团文化教员李文昭。教师有“晋南丑”吕庚仁、老生杨天保、正旦“翡翠玉”李玉成等。学员43名。较突出者有须生杜义功,旦角卫砚侠、贾淑兰、小生杜金芳、丑角王民孝等。
1958年6月,戏校招收了第二期学生(随团学习)。1959年元月,永济并入运城,在解州成立了戏曲公社,永济虹光团的学生被编入戏曲公社蒲剧班。教师为虹光团老艺人“晋南丑”、冯三狗、马初生、刁玉芳和教师任生发等。学生毕业后分配到虹光团。其突出者有梁可婷、薛克俭、祁玉文、段茂盛、马秋成等。
1976年4月,第三期招收学生52人,校址在永济中学,负责人为杜运佳,教师有贾淑兰、杨伯骐、王应福等。1978年7月学生进虹光团演出。较突出者有朱红鹏、张爱莲、岳淑珍、杜春景、郭丽珍、侯秋菊、胡增龙等。
1984年8月,第四期学生入校,校址在永济北郊剧团留守处。校长先后由李英杰、杨焕育、贾俊杰担任。教师有贾淑兰、李少春、任爱卿、朱宏斌及于蕴芝。两个演员班、一个音乐班共100余人,较突出者有杨秀兰、邢平、王泽霞、薛红卫、樊力学、苏小明、张俊霞、纪燕燕、武小勇、申建强等。
新人辈出
第一期学员驰名者还有王民孝,他传承了晋南丑的丑角特技。“文革”中我看《奇袭白虎团》时,他虽然扮演了一名美军士兵,可他在舞台上“翻肚皮”的绝活,令人惊奇。王秀兰老师70大寿时,我有幸第一次零距离地观看了他的精彩表演,虽年逾花甲,然宝刀不老。
第二期学员最著名者是梁可婷,原籍解州,后落户永济,工小旦兼刀马旦、青衣,国家二级演员、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960年参加运城县戏曲公社蒲剧班,师承蒲剧老艺人冯三狗、刁玉芳。1961年调入永济虹光蒲剧团。1982年任副团长。梁可婷唱腔委婉而又高昂,表演细腻而富于激情,颇受欢迎。其代表剧目《杀狗》中饰焦氏,她的表演既继承了前辈艺人王存才、“月月鲜”的表演技艺,又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颇有王秀兰老师风范,在观众中享有盛誉。特别是她创新使用了“翻椅子”,深受观众好评。《秦香莲后传》也是其首演的,现在流传的《秦香莲后传》唱段就是她的首创,这出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唱红了黄河金三角。还有她当时主演的《三打白骨精》,那时川剧变脸还没有传开,可梁可婷已在舞台上由“骷髅脸”一变而成“美女脸”,令观众惊呼叫好。上世纪90年代后期虹光团由于人才流失而风光不再,演员开始下乡走穴。1996年正月我父亲去世后,梁可婷还来到我家表演了她的几个唱段。
二期学员中的祁玉文是演小生的。1969年虹光团在永中办“学习班”中,与永中宣传队同台举办文艺晚会,祁玉文与他爱人演的《白毛女》,玉文扮的大春,戏虽不多,但扮相英俊、表演精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在永中上学,有空就去看剧团排练,还和牛正民、祁党红、樊安学等认识,并成了戏迷。
蒲剧著名的板胡演奏艺术家王传经老师,1958年考入虹光团,师从著名琴师黄运福,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继承创新、技艺高超,早期曾为王天明、裴青莲、张大发等名家伴奏,后来又为闫逢春、张庆奎、王秀兰等名家伴奏,为“河东四梅”武俊英、王艺华、景雪变、吉有芳代表剧目的领奏,更是其艺术生涯的闪光点。他的板胡演奏音色靓丽,唢呐韵味独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蒲剧板胡的一杆旗。
近年来,永济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十分重视,对市蒲剧团加大了扶持力度,使剧团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我作为永济市的一名戏迷,从小看蒲剧、爱蒲剧,受蒲剧影响而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深深体会到“高台教化”的浸润作用,回顾往昔,非常怀念虹光团的辉煌岁月,更加感慨现在剧团的困难境遇。值此虹光团建团70周年之际,聊写此文,以志纪念,愿我热爱的虹光团再展雄风,期盼虹光团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