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稷王山下一枣花——稷山县蒲剧团漫行记

2018-09-1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郝斌武
稷山蒲剧团演出《枣儿谣》剧照
稷山蒲剧团演出《党的女儿》剧照
稷山蒲剧团演出《铁面御史姚天福》剧照

传说中的稷王山下,是古老的稷山县,这里有闻名遐迩的稷山板枣。在板枣的故乡,有一个古老的剧种叫蒲剧。

近年来,稷山有一个文化现象令人关注。三年来,稷山县蒲剧团连续排演了《枣儿谣》、《党的女儿》,近日又排出了大型原创历史廉政剧《铁面御史姚天福》,真可谓:

三年三部曲,阔步迎朝阳。不争百花艳,枣花发幽香。

他们没有省、市大剧团的设备,也说不上人才济济。但是,他们三年来的历程,却让人青睐。

2016年排演的稷山名人名事《枣儿谣》,为历史上的“最美稷山人”树碑立传。2017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十九大胜利召开,移植改编了红色经典剧《党的女儿》,同年9月参加了“首届山西艺术节”并于2018年7月,该剧入选中央电视台“红旗飘飘——七一戏曲演唱会”赴北京在长安大戏院演出。2018年新编大型历史廉政剧《铁面御史姚天福》为提升地方历史文化,促进反腐创廉,建设平安、和谐、美丽的稷山,营造稷山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再创业绩。

一个不足百人,国家事业编制人员仅2人的小团,有如此大的动静干出这许多漂亮的“活”来,这个稷山文化现象不得不引人注目。我在与团长的多次聊天中,倒也听出点“门道”来。

团长言道:“我是一个演员出身,小时候在艺校学戏,后进入剧团,开始了演艺生涯。我喜欢蒲剧,后来虽一度调出这个行业,但我热爱它,还是又回来了……”噢!这应该叫领导“爱”岗。 “稷山蒲剧团的演员阵容在运城市蒲剧界不足炫耀,但我是有什么‘兵’打什么‘仗’”团长如是说。哈哈!找到秘籍了,似乎这位团长有带兵之能,在《孙子兵法》找到了出路。“有什么兵打什么仗”那言外之意就是“有什么演员唱什么戏”了。三年来,稷山县的各级领导对剧团不薄,在排练经费、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确实给予了鼎力支持,但团长亦不负众望,铺开身子干一场。在排练《党的女儿》时节,与北京京剧院达成了友好院团,一部戏进省城,上北京,热闹非凡。《铁面御史姚天福》从创作到演出时跨三年,三寒三暑不停步。也就是打造《枣儿谣》的同时,就捉摸着新创“姚天福”这部戏了。采风“吴伯宗”,关照“姚天福”。民间有一句谚语“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本是一句讽刺贪婪之喻,在这里倒是一句实现“梦想”的最好诠释。一位县领导看到稷山有这样一位文化领军人物,高兴地放言:我在稷山工作期间,你要每年给咱们出一部新戏,县里对你们还是满不错地。稷山县蒲剧团目前是一个颇有凝聚力的表演艺术团队,2018年初秋,剧团搬进了新盖的团址;职工的工资每月如期兑现;每天食堂给驻团职工免费提供三餐;剧团双职工可分配到一间宿舍、单职工三人分配一间宿舍。近两年来,一些离团多年的演职员又返团工作,同时也接纳了不少新同志,他们安心工作,认真演戏,而且使人可喜的是团里年轻小伙常有与本团女演员结婚的喜事,大家为他们祝贺,在他们婚宴上唱戏,欢乐无比!这是多么有激情有活力的剧团。

这样的文化阵营目前在山西还是屈指可数的,在基层县级剧团中更是寥若晨星,稷山蒲剧团这三年确实扎扎实实地干了许多活,虽说不上轰轰烈烈但也是有目共赌。各级领导从县到市、到省都是关爱有加,直到北京也晓知山西有个蒲剧基层团,是个有成绩的团队,他们下基层全年达十个月之久,他们上市里、进省城、登北京长安大戏院,都有他们的足迹,这样“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团队谁能不爱。每当听说稷山团有演出,观众总是奔走相告,带上马扎进剧场,因为已经座无虚席了。

近年来,各级院团的改制工作全国铺开,院团生存遇到压力。这几年,国家虽有艺术基金的扶持项目,但获取的院团是少数的,未能解决普通院团的排练、演出、人员稳定等问题,“出人、出戏”更是奢望。像稷山蒲剧团这样办的有声有色,不妨也是一个小小的榜样。他们的治团理念更适合当前形势的发展,今所悟出的几个生存“道道”更是具有它的引领作用:

一、领班人“爱”岗

二、有什么“兵”打什么“仗”

三、“敬”业的团队政府爱

稷山县蒲剧团不愧是稷山文化界的一枝枣花,如今他们已三度春秋、三次开花、三次结果。但愿这个团队年年枣花香,秋实满树红。在结束此漫行时,以“春华秋实”赠与稷山县蒲剧团的全体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