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典范 ——记蒲剧表演艺术家杨翠花

2018-09-19 发表|来源:黄河晨报|作者:姚俊虎
▶蒲剧表演艺术家杨翠花《意中缘》剧照 (资料图)

在绚丽无比的蒲剧百花园中,有一株迎风绽放的奇美花朵,她就是老一代蒲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杨翠花。

杨翠花是一位天资聪颖的青衣旦角演员。她表演大方、唱腔深沉,演唱醇厚细腻、委婉动听。她的唱腔艺术是以情传声、声情并茂,板眼节奏运用自如,具有柔中有刚、刚中含柔的艺术特色。她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了不同的人物个性。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许多有关她的故事。“宁可少犁半亩地,不能误了杨翠花的戏”“上集不为逛,要听翠花唱”,道出人们对艺术家杨翠花的爱戴与敬仰,也是对其唱腔艺术的肯定和褒扬。

向名人名家学戏

杨翠花1939年出生于永济西文学乡小郭村一普通农家。她从小能歌善舞,在学校曾参加过县里的诗歌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1952年,杨翠花考入阎逢春所在的运城实验蒲剧团,在后来的剧团改革中,组织上分配杨翠花跟阎逢春学戏。阎逢春当时采取了“边教、边学、边演”的方法,给了杨翠花与名人名家配戏的绝佳机遇。她在《周仁献嫂》中饰李兰英、《春秋笔》中饰贾嫂、《反徐州》中饰王玉环、《游龟山》中饰胡凤莲。阎逢春演戏时注重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用嗓方面则强调扬长避短,腹音与本音有机结合,自己唱起来自如,还要让观众听起来舒展,感觉到有余音缭绕之美。她向阎老师学了如何利用腹音的方法,这对天生一副好嗓子、勤奋好学的杨翠花来讲,的确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了。

杨翠花的成名,除了天分和自身刻苦努力外,还得益于许多名家的帮助和教诲。用她的话讲,虽然都没有拜过师,但他们都是她的好老师,如著名花旦、剧作家秦学敏,作曲家张峰、康希圣等。1954年,蒲剧改革的第一个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腔就是康希圣老师设计的,他还为杨翠花设计了《游西湖》《小二黑结婚》等剧的唱腔。1957年,张峰先生为《意中缘》设计的唱腔,使得杨翠花在赴京演出中获得了很大成功。每谈及这些,杨翠花总是深情地说:“我在唱腔艺术上的成就,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大家共同创造的成果、齐心努力的结晶,感谢昼夜伏案的老师,感谢不避寒暑的乐队,感谢关心我的朋友和同志们!”

1957年夏,杨翠花参加了山西省第二届戏曲会演,在《意中缘》一剧中荣获演员一等奖,同年七月又参加了山西省蒲州梆子赴京演出团。当时的“五大名演员”都参加了,在他们的帮助和扶植下,《意中缘》的演出又获得了成功。戏曲界名家梅兰芳、马连良、裘盛戎、陈伯华等参加了座谈会。这次赴京演出,扩大了蒲剧影响,拓展了蒲剧的空间。《意中缘》剧也被收入了《中国戏曲集成(山西卷)》,中国唱片出版社出版了杨翠花的第一张唱片。

在《白蛇传》中出彩

杨翠花是蒲剧青衣演员,以唱功见长。她在学习老一辈艺术家唱腔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唱腔风格,其特征就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断桥》这出戏,是优秀传统剧《白蛇传》中的一折,“断桥相会”是全剧的高潮,白素贞一出场,眉宇间就表现出了内心的哀怨。杨翠花通过一大段饱含激情的唱腔,将白素贞心中对许仙的复杂心情,宣泄得淋漓尽致。其中包含着爱、怨、恨,但爱远远超过了怨和恨。她虽然“想起了从前事双目泪流”,但这种流泪远不是无法控制的悲声大放,而是一种极度委曲的悠悠倾诉。

在处理这段唱腔时,杨翠花先是采用哭腔唱法:“自从你奔金山焚香去后,无一夜妻不等月上东楼。对明月思官人空帷独守,对牙床思官人难展眉头。”其着力点在于表达白素贞见了丈夫后,难以抒发心中怨气和委曲,用虚喉阻音加顿音,以立音收声,从而产生哭唱的效果。这既增强了唱腔的棱角,也显示出感情的厚度和深度,使唱腔的韵味更浓厚。立音也叫刚音,是利用丹田之气和头腔共鸣而产生的一种音,具有一定的穿透力,用在唱腔的转折点和着力处,可以产生柔中有刚的效果。“焚香去后”她用的是虚喉阻音和顿音,以体现白素贞的哀怨和委曲,激情里又有含蓄、委曲中也带温柔,把白素贞对许仙的爱和对法海的恨分得一清二楚。

《祭江》中唱红皇后

杨翠花的唱腔特点,还在于完成每句唱词时,能根据人物的需要,研究琢磨出既体现其特点,又能发挥出自身优势的唱腔,合理安排技巧音。比如《祭江》这出戏,孙尚香在江南闻讯夫君刘备已死,赶去江边祭奠,她由悔恨、内疚而走向绝望,痛哭一番后投江自尽。该剧中孙尚香既是吴国公主,又是蜀国皇后,和《断桥》中的白素贞人物境遇、思想感情不同,唱腔自然大不相同。杨翠花巧妙地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孙尚香是虚实喉阻音和顿音交替使用,以表达人物的悲哀伤痛心情,同时加以实喉阻音,体现当时境遇的严峻性和孙尚香至死不悔、忠贞不渝的坚定性,给人以从容赴死、慷慨悲壮的印象。“长江水哭泣泣含咽流淌,风飒飒悲哀哀令人更伤。问江水你可知皇叔去向,问苍天您可知晓他他……他在何方”唱段,唱出了人物的茫然和绝望,使人产生极大的哀思与同情。

在感情表达方面,杨翠花还注意使用连、断、顿、挫的技巧。比如“伤心地哭夫君难觅踪迹,忆往事不由人寸断柔肠。想当初汉室衰祸起内帐,出奸佞乱朝纲社稷沦亡”唱段,一顿感情出,一拖意境来。“社稷沦亡”这句唱腔要有几个过程,她先把气息鼓足,用喷口加立音,把“社稷”二字送出,把“沦亡”二字收声归韵后,用“哎”字行腔,最后用叹息的感情收声,在顿腔后大吸气,用丹田气拖着叹息声沉沉送出,从而把叹息声和人物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了感情的真实和意境的深远,让观众从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

牢记阎逢春叮嘱

“文革”期间,阎逢春、王秀兰等老一辈艺术家蒙冤受屈,杨翠花心中充满了同情。1970年,听说阎老师被流放到石料厂砸石头,杨翠花曾托人捎去他爱吃的东西。一天,临汾地区蒲剧团在永济演出,虹光蒲剧团的张殿勋找到杨翠花,说有人在场外一农家等她,去了才知是阎逢春先生。望着敬爱老师的憔悴面容,她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没想到阎老师却异常平静,他说:“听说临汾剧团演戏,就知道你要来哩。骑车子走了几十里,为的是见你一面。”杨翠花关心地询问老师的境况,劝他多加保重。阎老师不住地点头:“我还要连夜赶回去,翠花你记着,前头路长着哩,就看自己咋走,跌倒了还要爬起来。我演了大半辈子戏,没有做对不起人民的事,要相信共产党的政策,你好好工作,不要担心我!”阎老师把农民送给他的一小袋核桃转送给杨翠花,就匆匆离开了。每每想起这动人的一幕,杨翠花的心情总是难以平静。1996年为阎逢春立碑时,杨翠花专门寄去了一千块钱,以表达对老师的怀念之情。

不久前,我在临汾有幸遇到杨翠花老师。谈及蒲剧改革,她认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因为社会进步必然带动蒲剧的发展,不论什么流派,都必须扎根人民群众的土壤之中,任何改革都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蒲剧唱腔艺术绝不能失去本剧种的特色。在如何培养年青一代演员的问题上,应着重加强对学生唱工的训练,如果丢掉了唱,就失去了蒲剧声腔的一大特色,也就失去了基本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