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俊英腔”的灵秀与韵致

2018-10-15 发表|来源:运城晚报|作者:姚俊虎

为蒲剧奉献真爱

当年武俊英婀娜多姿的扮相、委婉甜美的唱腔,使得一向习惯了“紧锣密鼓、粗犷豪放”的蒲剧戏迷们获得了意外惊喜,也给专家学者们一个十分难得的借鉴。武俊英之所以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于开创了蒲剧旦角唱腔一代新风;武俊英对蒲剧事业的突出贡献,在于拓展了蒲剧表演艺术一方沃土;武俊英给千古蒲坛的强烈震撼,见证于行家里手交口称赞。她能从群英荟萃的蒲坛新秀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对蒲剧事业创造了艺术的美,奉献了真挚的爱。

1980年10月,“运城地区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调演”在新落成的建工剧院举行。武俊英饰演《送女》一剧中的周兰英,这个人物绰约多姿,命运多舛。武俊英以凄切委婉、独具特色的唱腔入戏,一亮嗓就抓住了人们的心。特别是从初一唱到三十的《盼夫曲》,唱得全场鸦雀无声,她把一个受骗失落、盼夫体怜的古代怨女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专程前来观摩的西安市演出公司当即发出邀请函,随行的秦腔名伶雒秉华之子雒容先生说:“‘周兰英’声柔而含韵,音甜亦富情,堪与全国任何剧种名旦相媲美!”武俊英用超凡的实力证明了自己,征服了观众和评委,以最高名次荣获“优秀青年演员一等奖”。

1982年10月,“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在瑟瑟秋风中举行。一位祖籍永济、当年随军南下的老干部看了武俊英《送女》,激动地说:“我从未看过这么精彩的家乡戏,跑再远的路也不冤枉!”老人当晚留宿,第二天公演时现场录音,以带给远在他乡的战友们。

1984年秋,全国剧协牵头举办“王秀兰流派舞台艺术展览”,武俊英仍以人们熟悉的唱功戏《送女》献演,她那如行云流水般的唱腔、张弛有度的表演,完全突破地方戏局限。有观众代表在座谈会上表示:看了武俊英表演,人们同情、怜悯之余,也会联想到“防微杜渐、洁身自好”在爱情与婚姻中的重要性。

得前辈艺术真传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与武俊英当年所在的新绛县蒲剧团多有来往,和她的老师田郁文(筱兰香)是好朋友。据这位蒲剧界老前辈吐露:早期的戏剧传承,是师徒间手把手、心对口、口对心的教习,量小却质高。早期的蒲剧舞台,男演员一统天下,单调也乏味。直到民国初期,蒲剧旦角周桂元将其妻妹贾银娥、贾天仙带入戏班,蒲剧才有了女伶登台的历史,就是所谓的旦角“变脸”。因当年蒲剧女旦唱腔大都由男旦学来,故男性唱法痕迹颇重,使人听起来总有“似唱似喊、震耳欲聋”之感。上世纪中叶,女声唱腔由口传身授演变为音乐声调统一设计,使旦角唱腔向着更具女性特点的方向转化,始称为蒲剧旦角“变调”。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重鼓亮锣、高喉大嗓”的蒲剧唱腔已经难以适应广大观众的“胃口”。康希圣、韩树荆、高中秋等河东戏剧专家顺应时代潮流,对蒲剧唱腔进行了大胆改革,武俊英则是这一变革中的杰出代表,她“妙发声外之声,巧用气外之气”,将蒲剧旦角唱腔升华为“以声传情,以韵出神,戏中有歌,戏歌交融”的全新艺术流派,完美无缺地体现出“俊英腔”之灵气、秀气与大气。

纵观武俊英唱腔,主要体现在声与情相互融入,集中表露于艺术与生活的内在结合。当年新绛县蒲剧团在运演出悲情剧《玉蝉泪》,武俊英以“时而情意绵绵、憧憬美好未来,时而哀伤凄凄、怨恨命运冷酷”之心灵转换,将人们带入全新思想境界。她饰演的女主角曹芳儿,是一位封建礼教桎梏下的悲剧性人物,只因其父外出经商遇险被救,为报恩将其许配于恩人之子沈梦霞。谁知算错生肖,将男方年龄少计了一轮,致使芳儿实际年龄比沈梦霞大了十六岁。然父母之命、玉蝉为凭,纵有千般无奈,却也回天无力。她含辛茹苦、秉烛伴读,把与其姐弟相称的梦霞抚养长大。不料梦霞皇榜高中后与官宦之女吕碧云联姻。武俊英准确把握人物内心意境,始终围绕“渴望幸福、任劳任怨、憧憬未来”的主线展开,且层次分明,表演得体,成功地把一位从妙龄少女到落叶黄花的封建社会妇女的生活轨迹展现在观众面前,获得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对于武俊英的表演,行家们认为“金声玉韵,蕙质兰心”,观众则反映“好看、好听、好学”。武俊英的表演艺术,其内涵也是极为丰富的:好看——指的是舞台扮相和表演艺术功底;好听——就是人们常说的“俊英腔”及与之配套的音乐设计;好学——讲的是蒲剧唱腔大众化。有人曾向田郁文先生请教:“都说武俊英因为长得好看,人才爱看,爱看就觉得好听,就会有吸引力,您认为如何?”田先生哑然一笑:“好看的女演员多哩,武俊英只有一个!”

著名戏剧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进入充满遐想的“无戏之境”,制造出较为逼真的生活幻觉,以便在时空集中的舞台上再现生活。演员“要将观众吸引到舞台上所发生的生活的深处,并且相信这个生活”,武俊英对此显然心领神会。对于她的“横空出彩”,田郁文先生显得胸有成竹:旦角演员靠的是容貌、嗓音与灵气,这些俊英都具备了。这位老前辈曾经预言:“俊英这孩子会给蒲剧这一行争光的,她出名只是早晚的事,不信你就记着我今天说过的话。”

获专家名流褒扬

1986年4月,在太原举办的山西省振兴戏曲青年团调演,各路名家汇聚一堂,武俊英则以新改编的唱功戏《苏三起解》开锣。唱到“未曾开言泪点点……就说苏三把命断,来世缔结再生缘”,武俊英声泪俱下,观众席一片叹息;唱至“越思越想越气愤,洪洞县里没好人”,演员声色俱厉,观众义愤填膺。结尾的唱词刚一落板,场内气氛达到了顶点。在此后的晋京演出中,武俊英以《送女》和《苏三起解》中的精彩表演,获得了专家评委们极高的评价:有人说她“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用“新的改革,丰富了蒲剧的唱腔”赞之;有人认为她“是按照戏曲的要求,接受西洋的方法,训练戏曲演员的成功典范”,以“精彩绝伦、心驰神往”誉之。北京人艺著名艺术家蓝天野激动地说:“我以为她从初一唱到初十,应该差不多了吧?她唱到三十,让你还想听下个月的初一,简直不得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戏曲专家龚和德说:“蒲剧旦角的唱腔,到目前为止,没有超过武俊英的。”运城市戏剧家协会原主席、知名作家、戏剧评论家王思恭一语中的:“武俊英这朵古老蒲剧艺术园中的红梅,终于在人们的期盼中迎风绽放了!”国家一级编剧杨焕育以“杏花开后梅花绽,独占蒲苑第一腔”褒之。

1986年春,著名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莅运教学演出期间,饶有兴趣地欣赏了武俊英《送女》的录像。他告诉随行人员:“原以为听不懂山西蒲剧,没成想这个‘角儿’音柔调美,声声入耳。所谓‘角儿’就是名人大腕。不论哪个剧种,有名人就能走红,无论什么戏曲,有大腕就会有观众。”

1987年中,著名京剧艺术家梅葆玖看了《苏三起解》电视片,也若有所思:“蒲剧比京剧还早二百多年……一名演员,爱戏、懂戏、入戏,才能演好戏。”这也是对武俊英演艺的肯定与褒扬。

2017年4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山西戏研所在京联办了《山西戏曲新流派创造经验研讨会》,对晋剧王爱爱、宋转转,蒲剧武俊英,上党梆子张爱珍流派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王思恭以“武俊英声腔艺术探析”为题,全面介绍、精准概括了武派艺术形成与发展之全貌。著名作家、省文联原副主席、运城市文联原主席王西兰参与策划并命名的《天籁蒲声动京华》画册,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这一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

解析“俊英腔”的产生,“俊英热”的形成与武派艺术之演进,其中既有人才显现的偶然,也有历史发展的必然与众望所归之使然。正是这自身努力与蒲坛定力之融汇,社会勉力与市场角力之氛围,开创了蒲剧唱腔改革的新纪元,奠定了武俊英在蒲剧舞台上的历史地位。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河东戏剧文化一定会呈现出光辉灿烂的未来!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古装历史剧的解禁,后继乏人、百废待兴的蒲剧事业如何传承发展,成了一个令人担忧、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以戏剧“梅花奖”为标志的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强势崛起,以“俊英腔”为范例的一代艺术绝活赫然面世,让人们看到了河东蒲坛的缕缕霞光,吹响了蒲剧振兴的时代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