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明的故乡情
2018-11-02 发表|来源:运城晚报|作者:姚俊虎广大观众十分熟悉的蒲剧表演艺术家王天明,1928年出生于永济董村镇一个普通农家,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工须生。他的嗓音清脆明亮,吐字清晰,扮相潇洒,做派大方;他的音调委婉悠扬,清脆剔透,行腔圆润,韵味悠长。他被誉为“小十三红”,堪称“五大名演员”之后蒲坛一颗耀眼的明星。
笔者有幸结识王天明先生是在1987年5月。当时文艺界一派繁荣景象,人们在欣赏了众多蒲剧名家表演后,热切期盼王天明光临运城。为满足广大观众要求,经行署文化局同意,“五一”期间我专程前往临汾,在蒲剧院曹洪文(筱嫒娜)家见到了他。得知人们邀请他赴运演出的强烈意愿后,王先生饶有风趣地说:“运城是咱的老家,回老家用得着人请吗!”一句话逗得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王先生真诚地表示,他和筱媛娜最近要去侯马市蒲剧团辅导剧目,如果有外出空间,会安排侯马的同志和剧院联系。大家的兴奋之情自不待言。
蒲坛“名家高手”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王天明的父亲和伯父就喜爱演唱。13岁时,王先生时常跟随他们东奔西走,练就了一副好嗓音,也为他后来自成体系的王派唱腔艺术打下了坚实基础。1942年年初,王天明便进入“二战区”虞乡警察局局长李醒民所办的“先锋剧团”,在蒲剧名老艺人、须生杜清秀的言传身教下,熟练掌握了《空城计》《法门寺》等唱工戏的要领。1949年3月,在永济县东开张村加入永济县虹光蒲剧团,给了他在艺术上不断上进的良好机遇。他演唱的《空城计》人们百看不厌,他也因此在观众中享有“活孔明”的赞誉。
他继承了杜清秀等老一辈艺术家的风格,博采众长、刻苦学习,又在诸葛亮的唱腔和表演上不断拓展,使其更加富有生命力,也使《空城计》成为蒲剧优秀传统剧目。他的基本功扎实深厚,各种复杂的唱工技巧十分娴熟。他的音色优美,行腔有味、婉转优雅、流畅地道。他饰演《白蛇传》中的许仙、《宝莲灯》中的刘彦昌、《明公断》中的陈世美等角色,均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被当时的戏迷称为晋南“三大须生之一”,得到了蒲坛“名家高手”的美名。
北上献演撂红
1960年,王天明从永济虹光剧团调入晋南专区青年蒲剧团,不久后当上演员队长,进一步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著名导演、艺术家赵乙、韩刚,以及王秀兰、阎逢春等“五大名演员”辅导下,他的“官带王帽戏”更上一层楼。1963年4月,晋南蒲剧院青年团赴京,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后,亲切地接见了他们,并与他们合影留念。王天明以精湛的演技、优美的唱腔博得首都观众及行内专家的一致好评。离京后到天津、张家口、石家庄演出,王天明他们演一处、红一处,使蒲剧艺术之花开遍北国大地。晋南蒲剧院副院长赵乙表示,王天明是蒲剧界继阎逢春、张庆奎之后不可多得的表演艺术家,他的演技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曾有观众写藏头诗赞美曰:
王冠龙袍扮太宗,(《白沟河》宋王)
天生福相活孔明。(《空城计》孔明)
明镜高悬有海瑞,(《港口驿》海瑞)
好个蒲剧名须生。(须生好把式)
1975年,上级任命王天明为临汾地区蒲剧团副主任,后为副团长。他坚持党的“二为”方针和各项文艺政策,深入农村、厂矿、机关、学校。从台上演出当主角,到深入生活当学生,他谦虚谨慎,为人诚笃,不骄不躁,虚怀若谷,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1979年,其主演的临汾蒲剧院的《麟骨床》进京参加建团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荣获全国二等奖。当时《人民日报》《工人日报》都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一时间传为美谈。
王天明先生既是好演员,又是好家长,他孝敬父母、教子有方。不论演出多忙、工作多辛苦,他都要尽力安排好老人的一切。老人生病住院,他会在晚上演出结束后赶到床前探视。他时常教育子女奉公守法、努力工作,孩子们从不依赖他的影响力,不搞特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深得广泛好评。
演出轰动运城
1987年5月6日,王天明随侯马市蒲剧团抵运。由于他的名气和地位,我们专门为他安排了比较好的房间,但他坚持要和几位老同志住在一起。更令人感动的是,他非要和大家一道卸箱、装台。这位曾担任过临汾地区蒲剧团副团长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在侯马这个县级剧团做帮助工作,没有一点架子,事必躬亲、处处带头,深得演职人员的好评。
当晚演出的蒲剧传统剧《空城计》果然名不虚传,王天明一亮嗓就获得了满堂彩。他恰如其分的表演、稳重大方的扮相,特别是扣人心弦的大段唱词,出神入化,把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以无比美妙的艺术享受。他声情并茂的演艺产生的观众效应在蒲剧之乡引起轰动。原计划7天的戏票很快告罄,前来求票的观众络绎不绝,剧院和剧团领导商量后,决定延长5天时间,以满足大家要求。
5月8日上午,王天明先生突然来到剧院业务室,客气地请代他买几张第二天的戏票,并当场留下了票钱。取票时,才了解到原来是城外村里的几位农民戏迷慕名而来、接连几天买不到票的消息被他知道了。后来谈起此事,王天明语重心长地表示,蒲剧的基础在农村,绝大多数观众都是农民,任何时候也不能忘记了他们!这短短几句话,道出了王先生的感情凝聚之所在。
永远乐当学生
王天明先生在运城演出期间,令人感受最深的,是他的谦虚和礼貌。每谈起他在蒲剧界的崇高声望,王先生总是淡淡一笑,说:“我来自农村,我的艺术是人民给的,没有理由高高在上,陶醉在名人名家的梦境里。任何一位艺术家只要脱离了人民,都不会有所作为。”他对当时少数人缺乏文艺道德、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现象深恶痛绝:“艺术家也要生活,当然离不开钱,如果让自己周身充满了铜臭味,再好的艺术,人民也是不买账的。”王先生还说:“‘谦受益,满招损’,不论多高的荣誉,都是人民给的,观众是最好的裁判,只有脚踏实地工作,永远把自己当做学生,才不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任何人脱离了集体、脱离了观众,就好比鱼儿离开了水,鸟儿离开了林。”
5月18日上午,侯马市蒲剧团圆满结束了十多天的演出,临别时,许多人拉着他的手不愿松开……
两年后的中秋节,王天明先生因故路过运城,专门与裴青莲、张保等几位同行叙旧。有人问这么忙还过来,王先生风趣地说:“运城有这么多朋友,不来行吗?以后还要像亲戚一样走动。”看到运城的发展变化,他深情地表示:“河东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蒲剧的渊源在运城,蒲剧的兴旺发达也离不开运城。”他一再表示不会忘记运城热心的观众和戏剧界的同志们。谁知这一去竟成了永别。王天明先生的辞世,无疑是蒲剧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人们无不为之痛惜,毕竟才70岁呀,就离开了舞台,离开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怀着对观众、对人生深深的眷恋走了!
如今,河东蒲剧事业蒸蒸日上,一派繁荣景象,足以告慰毕生为之奋斗的王天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