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杨焕育就是“一本书”

2018-12-11 发表|来源:运城晚报|作者:王思恭
2006年,参加蒲剧泰斗阎逢春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时,杨焕育、杨翠花、王思恭、王艺华(从左至右)留影。

国家一级编剧杨焕育从事创作转眼已经60年了,是一专多能、著作颇丰的多产作家。而他本人其实就是一本书,细读、细品,必有莫大教益。

上完小时我就听过杨焕育的故事,那年我11岁,对长我两岁的杨焕育神往而敬佩。26年后的1984年3月,我才和杨焕育相识于运城地区“三长一编”(即:文化局长、文化馆长、剧团团长和编剧)会议。1986年,他调到运城地区蒲剧团,成为一级编剧,曾任蒲剧团党支部副书记。从相识到相知,我对杨焕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深感他这部书厚重广博、内涵丰富、文奇韵美、意味无穷。

小诗人才华出众

杨焕育是永济市石桥村人。他自小天资聪颖,爱诗爱戏,完小毕业上公社农中时开始学习写作。农中校长李治华任公社文工团团长后,特意将他带去当了编写员。他跟着农民诗人、擅长快板艺术的李鸿谅学习写诗、写戏、写快板和小演唱,很快以《赛诗歌》等作品崭露头角。1958年6月,解虞县在金井举办全县赛诗会,焕育在大会上当场赋诗15首,被誉为“13岁的小诗人”。同年12月,他参加了晋南专区宣传工作大会并作了怎样写诗的经验介绍,还演出了自编自演的小歌剧《姐弟采矿》。12月25日,《晋南报》全文发表焕育的大会发言。他还应邀到晋南蒲剧院、晋南师专、临汾一中等单位作报告,受到热烈欢迎。《山西日报》、广东《英德日报》等媒体先后发表了介绍焕育诗作的文章。《晋南报》《山西青年报》《文化周刊》《大家画》等连续发表他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国庆十周年时,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西诗选》中录入他两首诗,还有六首诗被山西人民出版社录入《孩子们写的诗》。

1959年2月11日,北京《群众诗画》刊发文章《山西运城三位农民诗人》,分别介绍了60岁老诗人李希文、16岁小诗人吕金枝以及13岁农民小诗画家杨焕育。1975年,《光明日报》《山西诗歌选》刊发了他的多篇诗作。多年来,他写诗千余首,各大报刊发表了100多首,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苦修炼鱼跃龙门

农中上学、文工团当编写员的经历,使杨焕育很小就受到多方面锻炼。文工团停办后,他被保送到永济开张中学深造并担任班文娱委员。中学毕业返乡务农,他担任家乡石桥村俱乐部主任和业余剧团编导。十多年间,他连续创作了《姐妹探亲》《修渠春秋》《三代血泪》等十几个戏。《招魂计》《追车》《古槐树下》《红石怒火》等剧目不仅获会演剧本奖,还被《永济文化》《红艺》等刊物发表。

1975年,杨焕育被吸收到永济虹光剧团任专职编剧,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报考了中国戏剧、电视剧创作函授中心和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影视创作函授班,系统地学习了编剧理论,创作了现代戏《红桥风雨》《锁龙湾》《妈妈的婚事》《高山下的花环》和传统戏《乾坤啸》《杨继业争亲》《花田八错》《杨贵妃》等30多个剧本,并多次获奖。37岁时,杨焕育得以转正,成为正式职工。1986年,他调任运城地区蒲剧团编剧,这成为他艺术人生的重要转折。

多面手堪称大家

杨焕育学习刻苦、博闻强记,知识面很宽,是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他是佳作迭出的剧作家。他先后创作、改编大小剧目100多个,屡获地、省戏剧会演创作奖和优秀剧目奖,其中省级以上奖励近30个。合作改编的古典名剧《西厢记》,连获山西省振兴蒲剧调演金杯奖、综合治理奖、优秀编剧奖和山西省第三届文学艺术创作金奖;新编历史故事剧《琼玉公主》获省级会演8项大奖,文化部、中国剧协第三届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创作铜奖,为蒲剧首次获此殊荣;《寇老西升堂》荣获中国戏剧金三角首届交流演出优秀剧目奖和优秀编剧奖,剧本刊发于《剧本》月刊;享誉全国的河东四梅武俊英、王艺华、景雪变、吉有芳夺取戏剧梅花奖,一大批演员夺取杏花奖的殊荣,无不浸润着杨焕育的心血和汗水。杨焕育还是山西省广播剧创作的第一人和运城市蒲剧电视连续剧创作首批剧作家。1983年,他创作的广播戏《柳庄春早》由临汾眉户剧团演出,由山西省电台录播,获创新奖。1996年,他与韩树荆、王芝兰合写,由武俊英主演的五集蒲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该剧荣获“飞天奖”“展播奖”和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他是勤奋多产的作家。1962年7月,他的小说处女作《菊花》刊于永济小报。他创作的《左邻右舍》《在定亲的日子里》《书记书虎》等中、短篇小说,先后刊于《晋阳文艺》《并州文艺》和《河东文学》。而他最擅长的,则是通俗章回体小说。他致力于西厢记研究,广泛搜集、挖掘西厢记的民间故事,大胆进行艺术加工,创作了十余万字的《西厢记后传》,被美籍华裔学者余佩莉誉为“西厢记续作中的上上佳作”。他的爱情章回小说《秀玉情缘》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他编著的长达25万字的传记文学《王秀兰》,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了一代蒲剧表演大师王秀兰闪光、充实的艺术人生,引起强烈反响。他合作的《关公全传》《尧舜禹演义》被誉同类作品的扛鼎之作。

他是声名远播的民间文艺家。1958年6月18日,杨焕育创作的第一个民间故事《长工与地主》在省《文化周刊》上发表,此后他搜集、改编、创作的民间故事达200多个,在国家级刊物发表50多个,省级刊物发表80多个。其中,《关公的传说》先后被浙江、甘肃等地的刊物转发,产生了广泛影响。他还编辑、出版了《永济的传说》一书,其中《普救寺的传说》《蒲剧的传说》等30多篇故事系他本人创作。焕育口头、笔头都能来,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他是触类旁通的曲艺家。他先后创作了《二上对月楼》《一张电影票》等100多个曲艺节目,被《山西文化》《说说唱唱》等刊物刊用。其表演形式有山东快书、快板、相声、道情、双簧、对口词、锣鼓词等。他创作的小品《情系山村》由市文工团排演,在地、省会演中连连获奖,代表山西赴广州参加了全国个体协会文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

他是文艺评论家。他撰写书评、剧评150多篇,为文学艺术后起之秀进步成长,起到了帮扶、促进的重要作用。

他是高产的楹联大家。他创作的楹联工整、对仗、声韵平仄规范,读来朗朗上口,堪称楹联上品。

他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主要是学习汉隶,借鉴高峡、王祥之、樊作栋的隶书艺术,兼收并蓄,自成一家。他的篆隶,静中有动、隶中有篆,柔中有刚、拙中见巧,在字形安排上灵活自如,别具一格。他创作的百龙图、百凤图、百爱图、百花图,搜集了自古到今的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并融合在一起,观来高雅清新,在书法展中多次获奖。

他还曾参与了《蒲州梆子志》的编纂,应邀写作的《蒲剧史话》被中国剧协出版。

杨焕育十分重视后继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辅导前来求教的业余剧作者,先后帮助万荣县农民郝银魁、潘自莉,河津市农民张敬康、师兆棠、孙文渊,芮城县张纪平,永济市唐宗英、杨增永等同志修改剧本,为他们出点子、理思路,使他们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

由于成就突出,杨焕育头上充满了耀眼的光环:一级编剧、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剧协会员、中国西厢记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浪淘沙创作协会副会长、运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诗词协会会员、楹联协会会员、老年书画家协会秘书长,多次获评省、市先进工作者。

我和他多次合作,联手改编了传统戏《王宝钏》《包青天》《金沙滩》,共同参与了蒲剧电影《山村母亲》的创作,合作编著了《武俊英从艺四十年回眸》,每次合作,均很愉快,也有成绩。

杨焕育的才华令人钦佩,他的成就令人振奋,他的勤奋敬业令人叹服。他是我的朋友,是我学习的榜样。衷心祝焕育身体健康、多出佳作,为繁荣蒲剧事业再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