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桃李遍梨园 德艺昭后人 ——追记蒲剧大师田郁文(筱兰香)

2019-04-26 发表|来源:运城晚报|作者:王思恭
田郁文先生和武俊英合影 (资料图)
田郁文先生与学生贾菊兰(右)等在一起(资料图)

刻苦修炼成大器

1919年农历三月十五,田郁文老师生于山东曹州府田家营一个贫苦农家,在弟兄9人中排行第六,小名六儿。8岁时,他的家乡遭灾,全家逃难到河东安邑县楼齿沟。不久,田郁文的祖父与父母相继下世,葬于永济虞乡,他沦落为沿街乞讨的流浪儿,11岁被临汾乡宁县和尚庄的彭海蓉娃娃戏班收留。在师傅的严格要求下,他刻苦练功,很快学会了以小旦应工的《罗章跪楼》(饰李月英)、《藏舟》(饰胡凤莲)、《铡赵王》(饰包夫人)、《大钉缸》(饰王大娘)、《龙凤箭》(饰狐仙)等剧目。

因为不堪忍受戏班限制人身自由,赶台时用绳子把孩子们拴在一起由专人监押而行的虐待,田郁文伺机逃出戏班,回到虞乡,被慧眼识珠的蒲剧名家孙广盛收为入门弟子,并倾囊授艺。当时孙广盛艺名正盛,曾有“宁误打夏收秋,不能误广盛《藏舟》”之说。他的演出任务繁重,告诫田郁文主要靠自己留心,要“一看二练三实习”,刻苦用功。田郁文理解师傅的一片苦心,见缝插针地在阳光下苦练功、灯光下看师傅演戏,消化、理解其艺术特点,月光下反复演练,直到烂熟于心。

经过三年如一日狠下苦工,田郁文终于脱颖而出,他的花梆子、腰功、腿功、翻身、抢背、卧鱼以及身段等基本功炉火纯青,台步优美自如,仪态大方,加上师傅扶植、让戏,很快声誉四起,取艺名筱兰香。他先后在西安蒲剧晋风社、唐风社,以及甘肃兰州、平凉、张掖、酒泉等蒲剧班社献艺,代表剧目主要有《花田错》《杀狗》《三拉堂》《少华山》《白玉楼》《走南阳》《藏舟》《隔门贤》等传统戏和《百灵庙》等现代戏,在陕、甘等地享有崇高声誉。“兰香文具店”“兰香拉面馆”等,以筱兰香名头招揽顾客的商店比比皆是。

早年在西安晋风社主演新排《水漫金山》时,戏报上写:“改编水漫金山,早已誉满西安。本社重排新演,唱做格外新鲜。兰香(田郁文)小顺艳秋,月来筱亭云山。滑稽不过永胜,文武带打花脸。本社座位不多,诸君早来观看。”从戏报上看,牛小顺、筱艳秋、筱月来、原筱亭等众多名流大家联袂上演的《水漫金山》,田郁文是挂头牌的一号演员。该剧连演数场,轰动西安,被当地戏剧界给予“驰名东晋,博浪西北,艺术超群,居筱字辈首位”的极高赞誉。当地一位文化名人老者用红缎子为其绣了“秦晋名旦筱兰香”的长幅名帖。在平凉献艺时,田郁文被傅作义将军的老母亲认作义子。而他演出《假金牌》一剧中崔秀英《三上轿》时所用的凤冠霞帔,就是傅老太太当年出嫁时冠带之物,被业界传为佳话。

1949年,西北各省蒲剧艺人大回归时,田郁文应新绛县蒲剧团之邀,加入该团献艺,1961年入党,并任该团副团长。他边演戏边教学生,为蒲剧事业倾注了全部心力,退下来后享受副厅级待遇。在蒲剧界享受这一待遇的,除蒲剧大师王秀兰外,仅有田郁文一人。

勇于创新拓戏路

艺术的发展重在创新,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是没有出路的。如果说被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誉为“蒲剧泰斗”的阎逢春老先生,是生角行当中擅以特技塑造人物的创造型艺术家,那么阎逢春的义弟田郁文老师,就是蒲剧旦角行当中,在继承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戏戏有新招的创造型艺术家。

他经常留心妇女纺线、织布、描龙绣凤等生活细节,观察她们的一举一动,并将这些细节经过艺术加工,融入自己的表演。他多次在渡口细细观察艄公撑船,反复思考、提炼升华,将师傅孙广盛在《藏舟》中划船时胡凤莲篙点船移、由缓而急的表演,改为在点篙之后增加闪腰和摆顺船头方才离岸的表演,更加符合划船的生活实际,又增强了该剧的观赏性,成为锦上添花的神来之笔。在编剧王子钦为他量身打造的《花为媒》中,他苦心孤诣地把《阴阳河》中李翠莲担担子的特技巧妙地嫁接于该剧中,演出时手不抓担,挑担大步圆场行如流水、潇洒大方。其创造的担花特技和单飞、双飞表演尤为一绝,婀娜多姿、造型优美,观众无不为之喝彩。

蒲剧《火焰驹》中《卖水》原是一折无足轻重的过场戏,田郁文老师在西安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开炭场的尉引柳先生编写的表花唱词,如获至宝,就和搭档李玉兰合作,经过再加工,把这段唱词揉进《卖水》中梅英花园表花时为小姐黄桂英解闷的唱段,并用眉户演唱,成为蒲剧眉户“风搅雪”,这种载歌载舞的表演,深受观众欢迎。后来王秀兰晋京演出,京剧等各大剧种纷纷移植,这也成为田老对蒲剧,乃至全国戏曲的一大贡献。

经过长期舞台实践,田郁文老师逐渐成为戏路很宽、功力深厚、表演精到、细腻含蓄、洒脱大方的艺术大家。他戏戏有创造,不做过头戏,在男旦之中很少见到,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

田老早年因故坏了嗓子,对唱腔特别注意吐字清晰,巧借乐队行腔,并在表演上狠下功夫,以弥补唱腔的不足。笔者曾看过他30岁时演的《白玉楼》,他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贴切自然,恰到好处,虽然嗓音嘶哑,但是在1万余人的露天剧场,竟然达到鸦雀无声的至高境界,田老表演艺术的精湛和声名的魅力,可见一斑。

倾心育人结硕果

从1949年回到新绛县蒲剧团起,田老就开始关注后继人才的培养,边演出,边教学生,几十年从不间断。他离开舞台后,一心扑在戏曲教学上,长期以校为家,逢年过节也不回去。新绛县办过多期戏校或戏曲培训班,许多小学员的家长都是奔着筱兰香的名头才让孩子报考的。田老授艺认真、规范,并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因人施教,几十年间,教过的学生超过300人,为蒲剧事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

受其艺术影响较大的第一代弟子有田迎春、李琴娥、郭翠芳等;第二代弟子有柴玉珍、孙金娥等;第三代弟子主要有武俊英、田娥、王彩凤等;第四代弟子有乔翠英、牛转琴等;第五代关门弟子有贾菊兰、李小燕、韩转红等。运城艺校程根虎,闻喜蒲剧团赵月萍,平陆蒲剧团杨果娃,翼城蒲剧团朱秀英,曲沃碗碗腔张玉琴、孙金娥,太原晋剧院余芳,以及秦腔等剧种多位名家纷纷拜师田老,进修表演艺术。

田老终生以戏为业,成就突出,教学生十分认真,一丝不苟,但从不看重钱财,常常接济困难学生,视学生如同亲生子女。1980年,他在西安应邀为秦腔演员授艺,同样分文不收。

成绩突出的弟子,就是师傅的“专著”和“名片”。田老付出多年,收获累累硕果,而他最闪光的“专著”,就是为蒲剧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武俊英、贾菊兰成功冲顶打下了坚实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8年,12岁的武俊英考入新绛县蒲剧团。当时田郁文正受批判,烧茶炉,俊英不管这些,就是要拜田老为师。在田老的指导下,她开始了严格规范的基本功训练。田老先后为俊英排演了《白玉楼》《白蛇传》《打金枝》《窦娥冤》《送女》等传统戏,合作排导了《朝阳沟》《杜鹃山》《洪湖赤卫队》《红灯记》《磐石湾》等现代戏。为让俊英尽早成才,田老经常为其“开小灶、吃偏饭”,1979年春节放假,还在家中给俊英传授《明月珠》,并亲自为她做饭。

田老最令人敬佩的,是再三要求俊英不要机械地模仿自己,要根据自身特点走出自己的路子。为解决俊英吐字发声中存在的不足,田老和团长郭炳森特意安排俊英到艺训班深造,使其既是学员,又是女生队带功老师,并特意请冯安荣先生的高足宋荣庭老师重点辅导,让俊英的声腔和表演艺术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而田老亲授俊英参与创腔的代表作《送女》一剧,则使俊英脱颖而出,形成了早期的“俊英腔”,荣获山西省最佳青年演员奖。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蒲剧传承人,武俊英培养了9位弟子,辅导了一大批戏迷……每次总结成绩,她总是发自内心地说:“没有田老师苦心教诲,就没有我的一切!”

田老为关门弟子贾菊兰的成长,同样付出了心血汗水。1990年,贾菊兰考入新绛戏校学艺。菊兰超人的悟性,学艺的勤奋,被田老看中。他认定菊兰是个可塑之才,不仅要求菊兰练就扎实过硬的功底,而且亲授了《藏舟》《花田错》《桃花媒》《赠剑》等折子戏和《送女》本戏。当时,年过古稀的田老夏顶烈日、冬冒严寒,教菊兰水袖、台步、圆场、兰花指,一招一式地反复示范,耐心纠正,使菊兰奠定了扎实的表演基础。2017年,贾菊兰参加山西卫视《伶人王中王》栏目表演,准备了12个唱段,表演了6个选段,田老传授的“十八般武艺”,全都派上了用场。

3年学习期满,贾菊兰进入新绛县蒲剧团,很快成为台柱子,主演了《窦娥冤》《四进士》《教子》《飘来的媳妇》等剧目,后拜武俊英为师,声腔艺术明显进步。经武俊英推荐,贾菊兰向吉有芳学演了《挂画》,向徐小妹学习《打神告庙》,练就了独特的水袖功。1998年,贾菊兰调到运城市蒲剧团,主演了《打神告庙》《青丝恨》《狸猫换太子》《枣儿谣》《打金枝》等剧目。她刻苦练就书画绝技、频频闪光,先后荣获山西戏剧杏花奖、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总擂主、中国戏剧梅花奖。

以武俊英、贾菊兰为代表的田派传人,不仅继承了田郁文老师精湛的表演艺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继承了他打破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创新发展的艺术风范,并取得骄人业绩,为业界树立了典范。

4月19日,农历三月十五,是已故著名蒲剧表演大师、戏曲教育家田郁文老先生百岁诞辰纪念日,他的高足、以蒲剧新流派“俊英腔”享誉剧坛的武俊英,同她的丈夫卫立稳专程赶回新绛,偕田老子女一同扫墓祭奠,并和她的8位弟子贾菊兰、苏鹏、李红莉、王苗苗、孙凤梅、张瑾、黄丹、张萍联名赠匾以纪念,牌匾上写着“德高艺精、风范永存”八个大字。田老关门弟子、武俊英得意门生贾菊兰偕运城市蒲剧团全体演职人员赠匾纪念,牌匾上书“桃李遍梨园、德艺昭后人”。田老为之奋斗40多年的新绛县蒲剧团敬赠的牌匾上书“蒲剧功臣”,高度概括、颂扬了田老闪光的艺术人生和所作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