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如长风 技艺接云层 ——记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郭泽民
2019-05-31 发表|来源:运城晚报|作者:姚俊虎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郭泽民,临汾市尧都区刘村镇陶家庄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工须生,现任临汾市蒲剧院副院长兼蒲剧团团长、一级演员。
郭泽民生于1960年,15岁时,就被推荐到原临汾县戏校,做了一名旁听生。他谦虚谨慎、刻苦用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很快就被转为正式的艺校学生。1978年,郭泽民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剧团。此后不久,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五大名演员”之一的张庆奎慧眼识珠,将他调入原临汾地区蒲剧院青年团,使其成为自己门下一位高徒。
勤学苦练出绝活
在张庆奎先生的指导下,郭泽民先后排演了《贩马》《黄逼宫》《徐策跑城》《观阵》《周仁献嫂》《赵氏孤儿》等剧目。1980年,山西省优秀青年演员调演,他以《贩马》中饰艾千的成功表演,荣获省优秀青年演员一等奖。1982年,他凭借《黄逼宫》《徐策跑城》,在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中,获最佳青年演员奖。1983年,剧团晋京参加巡回演出,郭泽民得到了首都观众和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如《黄逼宫》中,他饰演的姬寤生站在椅子上搬朝天镫,同时单腿推磨(拧靴底),这个动作本身难度很大,加上胡子、大靠、飘带、翎子、剑穗需要展示诸多技巧,全部承受力集中在一双厚厚的靴子上,一不小心就会出现纰漏,脚底稍一晃荡,就会影响舞台人物形象。
郭泽民凭着平日里练就的一身硬功,脚底有根,稳如泰山;眼睛有神,呼风唤雨;身上有劲,力拔千斤。看他全神贯注、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表演,著名戏剧家阿甲欣喜地说:“郭泽民演的姬寤生,其声势如长风入谷,其性格有铁石之坚,站在高椅上,像一根打下桩的铁柱,似乎要踢破云层。”著名京剧艺术家袁世海表示:“这位年轻人的精湛表演,使我激动不已,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我完全沉浸在美好的享受之中。”北京的成功演出,使郭泽民迎来了演艺生涯中的一个辉煌时期,他如愿以偿地夺得了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83年初夏,应四川、湖北有关方面邀请,临汾蒲剧院组成了山西蒲州梆子青年演出团,赴成都、重庆、武汉等地区巡回演出。对于古老的蒲剧,人们充满新奇之感。声情并茂的唱腔、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表演,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绝活,令观众纷纷为山西这一优秀剧种拍手称好。剧团每到一处,都会出现盛况空前的热闹场景,人山人海、一票难求的情况屡见不鲜。对于任跟心、郭泽民等人的精彩表演,观众给予了很高评价。《四川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郭泽民的气质很好,有过硬的腰腿功夫,各类绝活表演得挥洒自如、得心应手。行家们评价:由他主演的《黄逼宫》《贩马》《徐策跑城》《周仁献嫂》火爆奔放、身手不凡,他的确是很有造诣的艺术人才。
严师高徒成英才
1987年4月初,由原运城人民剧院、建工剧院和永济大礼堂负责人组成的观摩团去临汾考察,曾拜访过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张庆奎老师。谈到他的爱徒,张老师充满了欣慰与期待,他说:“学戏靠的是‘悟性’,练功凭的是‘韧性’,处世讲的是‘德性’。郭泽民聪明伶俐、尊师爱友,练起功来废寝忘食,上了舞台从不走神,酸甜苦辣滋味都尝过,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将来大有希望。”从老艺术家和蔼的表情和深邃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对青年一代的厚爱和对蒲剧未来的热切期盼,给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1987年5月,王天明先生来运城时,曾谈起郭泽民的成材之路:“泽民这娃灵性、刻苦,不爱张扬,是一棵好苗子……生为众角之首,唱、念、做、打皆要精通。我提醒他:没有恒心,就端不了艺人这碗饭;吃不下苦,就不要进剧团这座门。他听得明白、记得实在,成名不过早晚的事。”
1999年,临汾地区蒲剧院推出了轰动一时的新编现代蒲剧《土炕上的女人》。郭泽民与任跟心合作,在该剧中成功塑造了勤劳朴实、憨厚善良的木墩形象,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他先后荣获山西省国庆五十周年献礼演出优秀表演和2001年第七届中国戏剧优秀表演奖。2002年,《土炕上的女人》还荣获了原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国现代戏研究会颁发的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成就奖。
尊师敬业善思考
笔者对郭泽民可谓“久闻大名、相见恨晚”。那年在临汾考察期间,蒲剧院赵乙院长和蒲剧团副团长卫泽同志,曾安排他和任跟心一同到襄汾大礼堂与客人相会,由于演出原因未能如愿。2008年3月30日下午,在筹备出版文化艺术文集《永恒的纪念》期间,为协助整理临汾演职人员资料,郭泽民风尘仆仆地来到运城。正是那次愉快的交流,给我们之间建立起友谊的桥梁。
我们见面后,我问:“作为张庆奎先生的弟子,你认为张派艺术的核心是什么?”郭泽民回答说:“就是以技赢人,以艺演人。”
郭泽民告诉我,张庆奎老师生于1924年,乳名全心,艺名十三红,原籍安徽泸州府(今安庆合瑞县),先祖元朝末年随红巾军刘福通来山西,落户于临汾屯里,2001年因病去世,享年77岁。
张庆奎老师幼年从艺,天赋极佳,不但身架好,且嗓子出色,甘洌醇厚、高腔不竭、低音不暗、悦耳动听、挥洒自如。张老师善用功,尤其会用嗓。他演生角拿手,还能反串丑角、二花脸戏,塑造的舞台人物形象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尽管角色身份不同、性格迥异,但他都能演得活灵活现,令人叫绝。以《徐策跑城》为例,该剧本是阎逢春先生的“看家戏”,张老师根据自己对徐策这个人物的理解,从另一角度分析了徐策当时的心情,结合自身艺术特长,演出了张派的《徐策跑城》,突出“薛家人马到,定能大功成”的喜悦心情,同样取得了成功。
联想到许多名人名家成功之路,自然会提到一位优秀演员应具备什么条件,蒲剧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郭泽民认为:既要有天赋条件、吃苦精神与创新意识,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戏剧这一传统文化艺术样式面临严峻挑战。过去人们扶老携幼、十里八乡去看戏的场面已不多见,剧团成建制、售票式的演出也更少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电视普及、文艺节目丰富所致,也与戏剧节目周期长、新剧目少有关。现在看戏的中老年人居多,青少年观众几乎面临断代的风险。由于经济效益差,导致剧团设备陈旧、人才流失,一些剧团难以维持生计,一部分艺人不得不改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戏剧事业的支持力度虽不断加大,但戏剧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观。
在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中,郭泽民回顾了临汾蒲剧团发展史,深有感触地向笔者表示:哪里的领导重视戏剧文化建设,哪里的剧团就能更好地生存。在办好剧团的同时,更要着力办好戏校,使之形成梯次结构,充分改变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要注意培养戏剧观众,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比如孩童时代就让学生们学习戏剧知识,适当安排戏剧文化课,让他们懂得看一出戏就是上一节文化道德课程。因为剧本都是经过专家精雕细琢的,道白就是好作文,唱词就是好诗篇,让孩子从小养成看戏的好习惯,对于提高文学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同时还要加强剧团自身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编演更多更好贴近生活、受群众欢迎的剧目,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谦虚谨慎结硕果
上世纪90年代初,郭泽民就担任了临汾蒲剧院副院长和临汾市蒲剧团团长。他倾心于蒲剧发展,着力于培养新人,事必躬亲,处处带头,把剧团经营做得风生水起,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艺术的提高,名气的扩大,给郭泽民带来了更多荣誉与地位。但他并未沉浸在掌声与欢呼声中,也没有在耀眼的光环下迷失方向。谈及成名感受与未来发展,郭泽民格外谦虚:“这些年来,自己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应归功于党和人民的培养、观众的厚爱。成功属于永不自满的人,对我来说,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坚持学习,努力塑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形象。”
郭泽民深知运城文化底蕴之深邃,从不放过向河东观众与同行们学习的机会。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位驰骋蒲坛的张派传人,在运城戏迷心目中有着较高的人气,他演起戏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观众更是一片深情。有一次演出,几位老戏迷因为行动不便,耽误了白天的节目,郭泽民闻讯后登门献演,令大家感动不已。
前几天,郭泽民率团到河津演出。在与笔者通话时,他说自己快到退休年龄了,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坚持“扎实工作,认真做人,不图虚名,甘为人梯”的处事理念,以对得起人民,无愧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