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蒲坛圣手 艺苑大师——追记原山西蒲剧学社社长墨遗萍先生

2019-07-17 发表|来源:运城晚报|作者:姚俊虎
1949年12月,蒲州梆子人员参加山西省文代会在太原留念。前排左起:张庆奎、墨遗萍、杨虎山。二排左起:筱嫒娜、原月仙、曹金凤、宽城。三排左起:琴娃、运生、郭进才。

墨遗萍,原名李毓泉,笔名云外天,河津市小梁乡南原村人。他生于1909年,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延安中央党校第一期学员,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科科长。新中国成立后,墨遗萍任山西省剧协副主席、蒲剧学社社长、文教厅创作组组长兼文艺丛书社主任,原晋南蒲剧院副院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顾问。

献身革命不彷徨

墨遗萍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李洪辰为清末名儒,为人诚笃,乐施好善,在乡间深得人心。墨遗萍上小学时就崇拜历代名人,熟读四书五经,尤以战国名家墨子学说为最。他视墨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为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等理念为座右铭,青年时期就以墨为姓,更名遗萍,寓“才高志远、洁身自好”之意。

1923年年末,墨遗萍在家乡读高小时,受河津早期中共党员邓国栋及《响导报》等宣传马列主义读物影响,面对百业萧条、民不聊生之社会现实,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高小毕业后,他与进步人士联合创办了“新我学术社”,积极宣传革命理念。

1930年,墨遗萍经“辛亥革命”老人景梅九先生引荐,与运城地下党负责人阎子祥、姚晋太取得了联系,开始从事革命活动。翌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墨遗萍带领革命群众捣毁了贪污腐败、热衷于宣传“曲线救国”的国民党河津县党部,并成立了“民众抗日联合会”。

1933年,墨遗萍身份暴露,成为敌人追捕的“共党要犯”,地下党负责人让他转移到陕西宜川第一高小教书,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1935年,墨遗萍来到延安甘泉一带。同年10月,毛主席领导的中央红军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后到达陕北。墨遗萍在延安再次入党后,被组织安排到陕西省委机关,做宣传组织工作。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墨遗萍在延安与艾思奇等同志筹备边区文协,领导战地服务团(亦称二大队)在陕北巡回演出。其间,他与柯仲平、马建翎等同志创建了“民众剧团”(又称戏剧研究所),带领文艺工作者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9年年末,墨遗萍调任怀庆专署秘书兼二科科长,一手创办了《函友》周刊,受到延安各界的广泛欢迎,谢觉哉、周扬等曾为刊物写过不少文章。有一天,他在送报途中巧遇毛主席,赶忙呈上新出版的刊物。毛主席高兴地对他说:“《函友》办得好啊!我很爱看这类小报……你们辛苦了,回去请代我向办报的同志们问好!”

耕耘梨园意悠长

1941年冬,墨遗萍调任陇东粮食调剂处处长。不久后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他因宜川教学经历,受到康生领导的“鉴定组”怀疑。在接受“甄别”期间,他积极参加业余剧团活动,既是编导,又为演员,原中国剧协副主席姜炳泰,就与墨遗萍合演过《河神娶妻》,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曾出席观看。后来推出的《正气图》《洪承畴》等剧目,均为墨遗萍那个时期的佳作。

1944年年初,毛主席指示对在整风运动中搞过头的同志一律平反,墨遗萍奉调延南区合作社领导剧团。这一阶段,他创作的剧目有:《天河配》《张凤娇》《满天飞》《岢岚县》《棠棣之花》《是谁之罪》《龙女牧羊》《青天县》《柜中缘》《清官轶闻》等。其中部分剧目,后来被编入华北人民戏剧丛书。

1946年8月,墨遗萍来到太岳解放区担任剧协主任兼《太岳文化》杂志编辑。在这里,他与著名作家赵树理成了好朋友。墨遗萍向赵树理介绍了许多历史传说和戏剧轶闻,而且边说边唱,还附带演员动作,到了滑稽之处,墨遗萍一本正经,反惹得赵树理开怀大笑,夸赞他“是北路梆子的大行家,南路戏里的全把式”!

1949年7月,墨遗萍到北京出席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同年12月,他参加了山西省第一次文代会,被推举为“蒲州梆子首领”,后来担任山西省剧协副主席,创办了山西蒲剧学社并任社长。翌年春,他获任省文教厅创作组组长兼省文艺丛书社主任,并筹办了省蒲剧学社直属剧团(又名省蒲剧实验团),后成为大众蒲剧团。

有一次,在省艺干校编导班为学员讲课时,墨遗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大雨催得浪花稠。怒火狂卷江心处,金波未已船到头”七言诗,把文艺编导从开头——发展——高潮——结局,以及舞台表演起、承、转、合之间的连接手法,表述得一清二楚,给人以高潮迭起、出神入化之感。

1952年,墨遗萍被调往山西大学任副教授。其后,他在授课之余,认真研究古代戏剧,进一步丰富了戏剧创作理论。

1956年春夏之交,墨遗萍到北京《剧本》月刊任编辑。当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影响下,戏路拓宽了,剧目开放了。在如何改革的问题上,有人提出编导在剧词中尽量少用老百姓听不太懂的古诗文言,改掉较为烦琐的封建礼仪,墨遗萍对此坚决反对。他认为传统剧目多年形成的艺术风格,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剧本就是一部好书,一段唱词恰如一首妙诗,可以帮助人们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决不能因噎废食,顾此失彼。

1956年年末,为落实党中央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政策,墨遗萍奉命回到临汾。他很快组织了专家团队,对全区戏剧舞台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摸底。他还把冯三狗、王存才、董银午、杨老六等著名老艺人请来,在倾听大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给原文化部的领导写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地方戏剧发展》的专题报告,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的赞许。

标新立异树新风

1958年,墨遗萍到新成立的晋南蒲剧院任副院长,对戏曲创作研究和传统剧目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不仅带头提出了“尊重历史,不弃主题,标新立异,弘扬正气”的创作要素,还极力提倡以新作品、新人物、新形象拓宽蒲剧舞台。他对蒲剧音乐、唱腔改革和导演手法、表演技艺,以及舞台布置、化妆技巧,汇集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他还在多种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评论文章,为戏曲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63年冬,墨遗萍由临汾到河津县蹲点。他坦诚地对宣传部门同志表示:“我是河津人,理应关心支持家乡剧团,咱们就来个龙门剧团龙门人,编写一出大禹开凿龙门的戏吧!”他连夜动笔,仅用一个通宵,就把大型历史剧《龙门记》的内容提要、人物简介写了出来,不到两个星期,就推出一部四万余字、八个场次的演出剧本。该剧成功地塑造了“大禹凿龙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历史故事。著名作家孙谦闻讯后,曾开玩笑说:“墨遗萍先生十余天写一个剧本,而且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如果不是蓄谋已久,恐怕有抄袭的嫌疑!”

“文革”期间,墨遗萍一度被关进牛棚,受到了残酷批斗和精神摧残。然而,倔强的脾气,不屈的性格,造就了他面对险境大义凛然的气概。

1976年10月,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粉碎,年逾六旬的墨遗萍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他认为戏剧是包罗万象的立体文学,应认真剖析历史渊源,研究其社会影响和发展规律。他先写了新剧本《荥阳义》,接着写出了《蒲剧史魂》《蒲剧平仄一刻通》《蒲伶最者列传》《碗碗腔史话》等著作。为还原当年“改名换姓”之初衷,他还特意诠注了《墨子》专集,编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谜语诠聚》一书。

联谊秦晋美名扬

1979年,墨遗萍从山西调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担任该院艺术顾问。他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到蒲剧的历史渊源,将其崛起明确定位于明朝中晚期。他对眉户剧、碗碗腔的形成和秦腔、京剧的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还研究了戏曲中的曲牌体、板腔体之演变,剖析了中国戏剧起源和各种历史传说,令专家学者们刮目相看。

1980年,对于当时在陕西议论较多的唐梨园遗址,墨遗萍认为,应在西安城南曲江池一带,因为那里当年是唐代京都的文化风景名胜区。后来听了陕西有关专家李尤白的考证后,他认为其观点是以《旧唐书》为依据,便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还与李尤白共同提出建立梨园会馆的设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这项“建馆倡议”,自然引起了中宣部、原文化部,陕西省委、西安市委及北京、河南、山西、甘肃、上海、天津、南京等省市文化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1982年,由于长期劳累,墨遗萍先生严重的心脏病时有发作。在去世前半个月,他郑重地向子女们叮嘱:“我早年参加革命,不为高官、厚禄,只有勤奋、清贫,我过去的稿费、剧本演出报酬,都用在剧团发展和戏剧事业上了,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好处,只希望你们做老实人、办实际事,不要忘记党的恩情,不要脱离人民。”

据墨遗萍身边人士回忆,他性格直爽、生活节俭,从不在个人生活方面多花一分钱。为了党的文艺事业,他总是“一门心思、一心向好,求真务实、求学奋进”。到了晚年,他坚决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十分关心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

墨先生临终前几天,接连约见了好几位文化界领导和戏曲名人,对“戏剧研究院”的工作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他还自书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条幅,颤颤巍巍地贴在了墙头。就在去世当晚,他仍伏案查看资料,笔耕《梨园古都》,谁知这最后的乐章刚一开篇,他便溘然长逝了!

在墨遗萍先生追悼大会上,我国文化界名人周扬、曹禺、贺敬之、赵守一、张庚、郭汉城、张季纯、孙谦等送来了花圈、挽联。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山西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等有关同志,发表了悼念文章。时任陕西省文化厅厅长李若冰称:“墨遗萍是我国最早的艺术家、戏剧家、革命家之一,也是延安时期在苏区工作的最早的艺术团体领导者。”

1986年春,在西安参加西北、华北五省(区)剧院负责人会议期间,我与河东剧院经理李一然登门探望了墨遗萍先生遗属,在一间保存完好的书斋里,我们有幸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字画和作品,聆听了他的一些传说。望着墨先生坚毅、慈祥的遗像,我在心底里向这位三晋戏剧文化开拓者默默表达敬意。

1987年10月,临汾地区眉户剧团团长崔凤鸣邀运城剧院负责人观摩新排的剧目。其间,我慕名拜访了正在平阳的曹禺先生。这位文坛巨擘深情地表示:“墨遗萍先生敢于坚持、善于思考,他的许多文史理论,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他为人民用尽了自己的专长和精力,的确是山西人的骄傲,也是中国戏剧界的财富,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对文艺宣传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