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为戏甘受苦和累——孔向东版《清风亭》盛演十年探析

2019-11-01 发表|来源:运城日报|作者:赵文彬

《清风亭》又名《天雷报》,是一出伦理性极强的经典剧目。故事情节发源于唐,形成于宋,曾在弋阳腔中盛演,后世徽剧、汉剧、川剧、晋剧、湘剧、秦腔、豫剧等不少剧种均有演出。蒲剧界也有多家剧团仍然在演出该剧。2009年,蒲剧名家孔向东以改编后的蒲剧《清风亭》一举夺得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该剧一直作为孔向东的保留剧目久演不衰。

今年是孔向东夺梅十周年,此10年间,孔向东所在的盐湖蒲剧团所排新剧目不知凡几,有的戏仍在上演,有的戏因种种原因已停演多年,而《清风亭》何以连演许多年依然被观众所喜爱?

《清风亭》说的是年届花甲以磨豆腐为生的张元秀夫妇元宵节观灯回来,在清风亭捡到一个被遗弃的婴儿,取名张继宝。膝下无子的张元秀夫妇对张继宝视同己出、百般疼爱,未料13年后,张继宝在清风亭被亲生母亲抢走。痛苦万分的张元秀夫妇从此踏上了漫漫寻儿之路。数年后,张继宝凭借在朝为官的父辈庇佑,得中状元,在赴子阳县任职途中,路过清风亭小憩,恰逢苦苦寻儿的张元秀夫妇。张继宝在荣华富贵与养育之恩之间选择了前者,这让张元秀夫妇失望至极,先后碰死、气死于清风亭。张继宝的忤逆之行引动天雷,遭天谴而亡。该剧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情绪,反映了中华民族文明之邦的道德观,也表现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强烈愿望,契合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观。该剧剧本经过历史的沉淀,几经创作,剧情真实可信,剧词淳朴生动,富有真情实感,尤其是剧中“追子”“盼子”“认子”等场极为感人,催人泪下,具有极强的悲剧力量,极易引起观众共鸣。这应该是该戏能经历朝代更替、世事变迁依然被各大剧种盛演的重要原因吧。

获得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孔向东在剧中饰演男一号——磨豆腐老汉张元秀。剧中张元秀这个人物形象从捡子、养子,到斥子、失子,继而追子、盼子、寻子,最终失望至极,气绝而亡,情感跨度大,表演难度超强。张老汉捡子后那喜悦的心情、欢快的唱腔,让观众也为老人高兴;斥子时孔向东那悲愤的唱腔、那为人父母的艰难,得到同样身为父母的大多数观众的共鸣。那养儿的艰辛、育儿的艰难以及普天下父母为儿女所付出的无私的爱,让观众身受感染。及至全剧终了前,忘恩负义的张继宝为了荣华富贵,不认养父母,孔向东以绝望到顶、撕心裂肺的唱腔把戏情推至了高潮。张继宝这种忤逆之行,触碰了中国人伦理道德和做人良知的底线,让观众的愤怒达到了顶峰。可以说《清风亭》的整场戏就是张元秀夫妇二人的情感在引领观众的情绪,让观众与剧中人同喜同悲,这主要得益于《清风亭》有一个好剧本,更重要的是男主角孔向东过人的表演才能和深厚的唱腔功底。

生活中的孔向东无疑也是性情中人,他奉亲至孝、待友以诚,又爱生如子。笔者见过孔向东几次流泪。第一次是在他母亲去世之时,临起灵前,孔向东那发自内心的哭诉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亲人朋友,那种对母亲的感恩、愧疚和依恋,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一个赤子的真情实感。还有一次是在他参加大戏台活动时,谈及为了事业,不得不把女儿送到千里之外去读书,想女盼女却不能让女儿回来时,孔向东泪流满面,让众人感受到家庭事业难两全、思儿想儿难见儿的慈父柔情。最近一次是他的学生张雨在全省青年演员大赛夺冠时。因为他深知,张雨夺冠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这鲜花与掌声是无人知晓的刻苦练功换来的。在孔向东的思想中,戏比天大!观众就是亲人,是上帝。为戏,受再多的苦和累,孔向东都不会有任何抱怨。普通人坐上一次火车出一趟门儿,总要缓上好几天,但担任今年山西省艺术节评委的孔向东,为让老百姓看到心仪已久的演出,三天两头坐火车往返于太原和运城,孔向东对戏迷朋友的尊重由此可见一斑。有这样细腻的情感,再加上对蒲剧的这份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想演不好戏都难。

有这样历经岁月打磨的好剧本,有名家大腕孔向东的倾情演绎,《清风亭》能成为经典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