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蒲剧团(前身1950-1970)回眸
2020-05-06 发表|来源:运城晚报|作者:王思恭图左:阎逢春《跑 城》剧照
图中:裴青莲《白沟河》剧照
图右:杨翠花《意中缘》剧照
今年,是运城市蒲剧团从晋南蒲剧院分出建团50周年纪念之年,回首该团1970年之前的发展历程颇有意义。
在山西首部戏曲志《蒲州梆子志》中,关于运城市蒲剧团情况介绍第一句就是:“‘运城市蒲剧团’前身为1950年由解县蒲剧团与原太岳三区翼城人民解放剧团合并成立的运城专署实验蒲剧团。”从1950年到运城临汾分专时的1970年20年间,该团经历了五个不同的阶段。
“运城专署实验蒲剧团”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对戏曲事业高度重视,地、县先后成立了政府管理的专业剧团。当时的运城专署接收了由原太岳三区翼城人民解放剧团指导员雷有成带过来的原班人马。此前,从西北返回的著名须生阎逢春加盟的新成立的解县蒲剧团,蓬勃发展、声名鹊起。为增强运城专署剧团艺术实力、提高剧团的知名度,专署将解放剧团与解县蒲剧团合并,成立运城专署实验蒲剧团,指导员吴正中,团长张开槐,头牌演员阎逢春。
该团实力雄厚,人才济济。除了阎逢春之外,须生还有翼城的张庆华、解县的李志刚,二净有翼城的张开槐、绛县的田积仁,正旦有运城的王玉莲、虞乡的吴莲莲、翼城的赵如莲,小旦有翼城的苏乐玉(男旦)、运城的筱爱玲,小生有绛县的范海金、胡连生等,还有新收学员杨翠花等。剧团演出主要剧目有《白毛女》《血泪仇》《虎孩翻身》《胜败图》《正气图》《忠义侠》《岳飞》《大报仇》《火焰驹》《出棠邑》等。
当时,剧团与旧社会的戏班一样,没有导演,所演剧目均是由老艺人口传身授来继承的。剧团排戏时,先定剧本、演员,演员记会剧词之后,再一块“套戏”。名气大、资历深的老演员就成了拍板的权威,各剧团情况大同小异。
与此同时,运城还有一个以曹锁元领衔的运城镇蒲剧团,指导员许永、雷时清分别分管政工和业务,团长王汉卿,教练张士杰、刘顺才。主要演员除文武小生曹锁元之外,还有小旦王元凯(男旦)、秦学敏(男旦)、尚云仙,小生燕玉平(后改须生)、樊保安,须生王汉卿,大净赵占英,二净耿燕学、赵福云,正旦张增元(男旦),老旦彭玉海(男旦)、周金科(男旦),新收学员裴青莲、张有才、秦翠兰、王水玲、张桂花等。该团实力雄厚,不容小觑,演出剧目主要有《反西凉》《解珍解宝》《汤怀》《战马超》《小宴》《小别母》《藏舟》《观阵》《骂关》《杀宫》等。
抗战期间流落大西北献艺的蒲剧艺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大回归。各专业剧团先后组建,演职人员流动性很大,蒲剧名家孙伯友、李宝兰伉俪曾经在镇蒲剧团献艺,合演的《玉堂春》轰动一时,不久便转到洪洞大槐树蒲剧团。
运城的两个蒲剧团互为补充,极大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
“运城专署人民蒲剧团”阶段
1952年,原运城专署文工团被调往北京,与有关文艺团体合并。运城专署文工团时任团长赵乙和他在“条西中学”任教时的得意门生——身兼表演、伴奏和乐队队长的康希圣二人被行署留下,从事蒲剧事业。
1953年,运城专署文教局委派赵乙、康希圣到运城专署实验蒲剧团和运城镇蒲剧团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拟订方案。当年8月两团合并,运城专署人民蒲剧团成立,成为行当齐全、阵容强大、剧目丰富、享誉黄河金三角的蒲剧强团。党支部书记是张开槐,团长由“蒲剧泰斗”阎逢春担任,艺术组组长为赵乙,编剧为秦学敏,导演作曲康希圣,技导曹锁元,舞美杨如桐,戏剧队队长赵福云,学生管理彭玉海,乐队队长贺炳章。原运城专署实验蒲剧团和运城镇蒲剧团主要演职人员合二为一,新收刘双虎等一批学生,部分演职人员加入其他蒲剧团。
合团之后,除两团原有剧目外,该团改编、移植了《薛刚反朝》《意中缘》《游西湖》《花木兰》《百花赠剑》等一批优秀剧目,热演城乡,深受群众欢迎。
这一阶段,政府向戏曲界选派了一批强有力的管理人员和文化干部,大力推行“改制、改人、改戏”的“三改”工作,剧目建设、队伍建设出现可喜变化,在观众中享有崇高声誉。
“晋南专署人民蒲剧团”阶段
1954年,运城、临汾合专,成立晋南专署,“运城专署人民蒲剧团”改称“晋南专署人民蒲剧团”,临汾以张庆奎为首的“民声剧团”则称“晋南专署民声蒲剧团”。
团名虽然改变,但因住房紧张,晋南专署人民蒲剧团一直住在运城市区“院背后巷”,4年之后,才迁到临汾。
“晋南专署蒲剧一团”阶段
1958年,晋南专署人民蒲剧团与王秀兰、筱月来为首的山西省大众蒲剧团合并,分别名为晋南专署蒲剧一团一队和二队。
应当说明的是,那个时间段,整个蒲剧界组团赴京献演、巡演全国、拍摄电影《窦娥冤》、慰问福建前线解放军、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演出等重大活动,均以原运城专署人民蒲剧团演变的晋南专署人民蒲剧团为基础,从其他各剧团抽调充实人员,共同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蒲剧黄金发展期。
“晋南蒲剧院蒲剧团”阶段
1961年,晋南蒲剧院将所属的蒲剧一团一队、二队和二团合并成立“晋南蒲剧院蒲剧团”。随着机构合并,人员交错融合,剧目相应调整,一直到1970年分专、分团,该团进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
从1950年的运城专署人民蒲剧团,到1970年的运城地区蒲剧团,贯穿其中的艺术家是“蒲剧泰斗”阎逢春。从1953年的运城专署人民蒲剧团到现在,贯穿其中的业务人员是一级作曲、原团长、著名蒲剧理论家康希圣。
20年的演变过程中,人员进出不计其数,但有几个人,是不能忘记的。
吴正中(1925~1998),中共党员,新绛县宋温庄人,运城专署实验蒲剧团指导员。他生于延安,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历任西北野战军摄影记者、安塞县文化馆干事等。任指导员期间,他为剧团早期组织建设、剧目建设,做了大量工作,系一级导演。
张开槐,运城专署实验蒲剧团团长,运城专署人民蒲剧团党支部书记,翼城人,任职时40多岁。他原是大净演员,身材魁梧,嗓音洪亮,能戏甚多,为人正直,颇有人缘。他早年献艺的解放剧团实行“供给制”,团风良好,任职期间,和赵乙、阎逢春、康希圣等密切合作,在队伍建设、剧目建设上业绩卓著。
赵乙(1921~2004),原名何志坚,运城东张岳人,在运城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是整个蒲剧界的领军人物和第一代导演的权威代表。他早年参加安邑抗日游击队,历任山西新军212旅黄河剧团队长、作战参谋、太岳三分区宣传部副队长、12旅宣传队队长,编写了大量戏剧和曲艺节目,是编、导、音乐、表演戏剧全才。他还是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伯乐,音乐、编导成就突出的康希圣、韩树荆、李安华皆为他的高足。他还为蒲剧第一代王秀兰、阎逢春等五大名演员,第二代裴青莲、杨翠花、张保、梁惠芳,第三代任跟心、郭泽民、崔彩彩等三代艺术家取得卓越成就付出了大量心血。
在运城专署实验蒲剧团从艺、逐步成长起来的一级演员杨翠花,原籍闻喜县,1939年生,1952年学艺,师从秦学敏,工青衣。进团3个月,她就以《拣柴》一剧登台,颇受好评。在阎逢春、赵乙等大力培养下,她出演了《舍饭》《炮烙柱》《春秋笔》《忠义侠》等剧目,先后在晋南专署人民蒲剧团、晋南蒲剧院青年蒲剧团、临汾蒲剧院蒲剧团献艺。她继承创新,丰富发展了蒲剧旦角唱腔,其唱腔音色纯正、韵味浓郁、委婉动听,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有《意中缘》《游西湖》等,曾在眉户艺术片《涧水东流》中饰演吕月菊。她是一位有着广泛观众基础的艺术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二代艺术家对传统蒲剧的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为后来蒲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培养了大批人才,打造了一批经典剧目,令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