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秦腔 >

红霞满天 丰茂园地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八十华诞现代戏创演回眸

2018-09-17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孙豹隐 孙昭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雄厚艺术实力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自她的前身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成立至今,一直把创作演出现代戏作为整个艺术活动的重中之重。80个春秋,他们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总数超过百部,其中有影响的大戏足有五六十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在全国范围的戏曲团体中显得非常突出。80个春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38年到1949年;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起到“文革”前夕;第三阶段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始至今。

1938年7月4日,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挂牌亮旗。从那一天起,创作演出革命现代戏就成为这个戏曲艺术团体的中心任务。当年,剧团执行团长、著名剧作家马健翎创作了话剧《国魂》。毛泽东看了这个用方言排演的话剧后,对马健翎说:“你这戏写得很成功,很好,如果把它改成秦腔,作用就更大。”毛主席的关心成为马健翎创作的动力。他夜以继日,很快将话剧改成了地方戏曲秦腔。戏演出了,毛主席又来看,高兴地鼓了掌。后来毛主席还特意给马健翎写信建议将戏改名为《中国魂》。秦腔现代戏《中国魂》自1939年后愈演愈红,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40年,马健翎又精心创作了眉户现代戏《十二把镰刀》,这个戏运用轻松、诙谐、简练而明快的笔调,讴歌了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军民一家、生产自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43年,马健翎创作出大型秦腔现代戏《血泪仇》,这个戏的横空出世,标志着民众剧团的现代戏创作艺术水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血泪仇》开辟了现代戏为人民服务的新局面,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耀眼的一页。继《血泪仇》后,马健翎带领剧团又接连创作了《大家欢喜》《保卫和平》《穷人恨》等密切配合形势、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戏。回顾这一阶段民众剧团的现代戏创作演出,总体来看,这些现代戏思想容量深、艺术品位高,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精心塑造新人物,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抗战期间剧团共走了全边区31个市县中的23个,190个乡镇、村庄,演出1475场,观众达260万人次。这在当时缺乏交通工具,靠步行马驮跨越崎岖山路的条件下是多么了不起的成绩!毛主席曾对马健翎和民众剧团如是评价:“‘马髯公’坚持文艺和群众相结合,走大众化的道路,深入根据地,连续创作演出了《一条路》《查路条》《好男儿》《那台刘》等剧目。每到一处,就排演到天亮。这很好,既是大众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体现了中国气魄和中国作风。”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也是很中肯的。

新中国诞生后,几经变迁,组建成立了以民众剧团为主要班底的西北戏曲研究院,后更名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马健翎、黄俊耀为主要领导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继续坚持创作演出现代戏,是全国为数不多、经常上演现代戏的剧团中成绩显赫的团体之一,被誉为全国创作演出现代戏的“重镇”。新中国成立后17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现代戏创作,给人深刻、贴切的感受是环境变了、条件好了,可他们创作演出现代戏的信念依旧、初心不改。他们深深地认识到,作为观念形态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戏曲艺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反映当代生活,着力唱响时代奏鸣曲的主旋律。黄俊耀于上世纪50年代初创作的眉户现代戏《梁秋燕》,堪称是当时现代戏创作一个引人注目的高峰。该剧反映的是处于历史转型时期的人们坚决同旧时代决裂的一种精神风貌。剧中张扬着正确而深刻的主题思想,鲜明地塑造出了梁秋燕等一批有血有肉、在新时代阳光照耀下生气勃勃的新的艺术形象。这个戏是配合宣传新婚姻法的,婚姻自主是戏核,这种宣传与“戏核”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植根于生活深厚的土壤里。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誉之词。另一部眉户现代戏《粮食》是可与《梁秋燕》比肩的现代戏。该剧透过农村实行粮食统购统销这一大事件,反映出这一时期农村中复杂而尖锐的风云际会。新中国成立后17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现代戏创作,除了给人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总体印象,也有一种思想内容过于直白,矛盾冲突过于概念单调的感觉。不过这是不能苛责的,因为,“在分析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现代戏创作迎来了火红的岁月。洋溢着浓烈的现实生活和乡土气息的眉户现代戏《杏花村》,率先拉开了舞台上弹奏改革大潮时代琴弦的序幕。该剧的创作者们选择了一个乡村来展开自己的画卷。这是一块他们熟稔的领地,以至于他们将浩瀚的农村现实生活浓缩、凝聚在小小舞台上时显得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剧作把戏剧冲突安排在社员、干部、兄弟、婆媳、妯娌、嫂弟、新婚夫妇以及邻里之间,着力开掘出新的人物精神世界美的情愫,抒发出广大农村群众对实现生产责任的迫切期盼,透出这场大变革时代的必然性、复杂性、深刻性,在舞台上吹奏出一曲时代精神强、生活气息浓、人物鲜蹦活跳的迎春曲。位列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榜首的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具有史诗意义的大生活流作品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名列2011—201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榜首的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皆是这些年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乃至全国现代戏创作的杰出之作。《迟开的玫瑰》描绘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典型。《大树西迁》是中国知识分子热血担当的传统精神和崇高风范的吟唱与放歌。《西京故事》则是一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时代大作,全剧凝结着对人的关怀、对人命运的洗礼、对人心灵的慰藉。这些被称之为“西京三部曲”的优秀剧作,其贡献不仅仅在于为观众奉献出了好戏,而且标志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现代戏创作攀登上了一个新的高高的峰峦。

扫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80个春秋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我们深深感悟到一种该院艺术家用他们的艺术实践书写下的宝贵启迪:戏曲艺术家脚踏实地到生活中去,与人民大众血脉与共,传达时代精神,反映群众呼声,真正成为历史进步足音的传递者,成为人民群众意愿的代言人,是时代的召唤,是现代戏创作的需要。戏曲艺术工作者应当积极回应这一召唤,把创作更多更好的现代戏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这是一种文化自觉。一以贯之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当作现代戏创作的逻辑原点,将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开掘、对人文精神的高扬作为创作核心价值追求,始终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戏曲的守望,这是一种文化担当。花大力气,依据现代人的生活,汲取古人和外来的艺术养料,创造出新的艺术,以丰富和提升现代戏的表现手段,是现代戏面临的挑战。戏曲艺术工作者需要勇气和实践去迎接挑战,这是一种文化自信。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现代戏创作走过80个年头了,在这漫长而广阔的艺术大道上,他们有创业的艰辛,有成功的喜悦,而无论是艰辛还是喜悦,都值得人们注目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