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曲艺 >

让喜剧小品健康“活”下去——第六届全国喜剧美学研讨会综述

2017-10-13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赵建兰 任学武
小品《伞》讲述修伞手艺人的坚守

“喜剧正从审美艺术的边缘走向中心舞台,已成为绝大多数作品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中国喜剧美学研究会会长陈孝英如是说。

近日,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承办的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小品文华奖”暨陕西省第十届小品大赛在西安易俗大剧院落下帷幕,第六届全国喜剧美学研讨会在西安同期召开。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喜剧美学研究会会长陈孝英等6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理论家、艺术家和喜剧工作者齐聚古城西安,为发展喜剧美学理论和繁荣喜剧艺术创作积极建言献策。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喜剧经历了一个‘小品时代’,《产房门前》《大米与红高粱》《广告市场》《拾钱包》等久演不衰的小品曾让我们欢欣鼓舞。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尽管小品以及其他的艺术样式也在不同程度上推出了具有喜剧精神的好作品,但整体而言,中国的喜剧呈现出缺少‘大品’或‘上品’的现状,甚至有从‘小品’倒退到‘无品’的危险倾向。”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幼贝说。

“喜剧精神的缺失,使得当下的中国喜剧面临着既红火又尴尬的现状,可谓‘有高原而少有高峰’。” 陈孝英表示,“当代人的主导性审美不再是异化、紧张和冲突的悲剧美学,而是通过轻松、俏皮、滑稽和幽默消解异化和冲突的喜剧美学,从而在精神上摆脱并超越其生存状况。要准确把握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为喜剧的生存、创新和发展进行‘顶层设计’。”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和手机上花样翻新的‘段子’,涌现出一大批‘民间幽默家’。他们用喜剧的方式和语言表达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用充满喜剧精神的笑话和段子祛恶扬善,指点人生。”陈孝英同时指出,幽默的高手在民间,喜剧的希望在民间,喜剧艺术和喜剧美学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契机。

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会长姜增祥说:“陕西的小品和喜剧美学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同时诞生,相互促进,喜剧理论与喜剧实践比翼双飞。经过30多年的孕育,陈孝英先生的喜剧美学理论以及郭达、李琦、杨蕾等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喜剧演员及其代表作,让陕西小品走在了全国前列,近年来更是在全国各项大赛中频频夺冠。”正如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所说,喜剧小品已经成为陕西的一张文化名片,陕西成为了全国喜剧小品的一个重镇。

其实,陕西喜剧小品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到了2000年前后,逐渐被风靡一时的东北喜剧小品的强劲势头所遮盖。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顾问梁栋说,陕西喜剧小品曾一度处于低迷状态。

重新审视陕西的喜剧精神,重振陕西低迷的喜剧小品创作,陕西在行动。2012年,陕西省文化厅推出了陕西喜剧精品鉴赏晚会。这是一台代表了陕西喜剧最高水平的晚会,陕籍小品大腕郭达、高兰村、杨蕾等专门回到西安,喜剧小品表演艺术家刘远、李荣昌等悉数登台,《产房门前》《出国》等经典小品的演绎让古城人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喜剧之夜,陕西人每年一度的“喜剧节”自此诞生。同时,陕西还恢复停办了长达15年之久的喜剧小品表演大赛,陕西喜剧不仅重获生机,而且成为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为庆祝建党90周年而举办的“陕西省戏剧展演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被纳入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的小品大赛,从今年起将每三年一届。

短短几年时间,陕西喜剧的发展势如破竹,新作不断、新人辈出,更是由此催生了一大批以幽默喜剧为主打格调的民间演艺场所,青曲社、珍友社、王木犊剧场、千禧苑和省青年实验话剧团、刘远话剧艺术中心等民办小剧场和社团,形成了陕西喜剧百花齐放的格局。

“小品是一种带有浓郁喜剧色彩的片段性艺术表演形式,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无法逃脱审美的检验。”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何桑表示,要将喜剧小品提升到人性的高度,让人们从喜剧中不仅看到有趣的故事、表演和语言,还要能看到隐藏其后的有趣的灵魂和人性的真善美。

喜剧不仅仅是搞笑,喜剧还应该载“道”,它可以让人快乐,但更应该让人清醒。“我们不仅要关注喜剧市场的兴衰,更应着力于喜剧文化和喜剧文明的建设,让喜剧变着法儿健康地存活下去。坚持对喜剧小品的研讨,坚持对喜剧精品的展示,坚持对喜剧小品大赛的传承,坚持对喜剧小品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不随波逐流,不媚俗。”陕西省丝绸之路艺术中心主任徐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