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曲艺 >

厚植文化沃土 谱写曲苑新篇 ——沁源县荣膺“中国曲艺之乡”叫响特色文化品牌

2023-01-06 发表|来源:长治日报|作者:李盼
沁源县曲艺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图为沁州三弦书《千古传奇思烟台》演出现场。李秀琴 摄

文艺百花绽放,曲苑硕果飘香。

曲艺是以“口头说唱”来叙说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表演门类,是一种十分大众化的,深受人们喜爱并易于掌握和接受的表演形式,是中华民族艺术之林中的璀璨明珠。在沁源县,这颗明珠愈发耀眼。2022年12月12日,中国曲艺家协会正式授予该县“中国曲艺之乡”称号。

沁源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为该地区曲艺发展培植了肥沃土壤。近年来,该县在国家和省、市曲艺协会的指导支持下,将创建“中国曲艺之乡”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建阵地、强保障、育人才,不断延续历史文脉,持续繁荣文化事业。沁源秧歌、说嘴、快板、花鼓,以及晋剧、蒲剧等10多个民间曲种和剧种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沁源秧歌,流传至今的曲调达200余种,可谓村村都有秧歌队、人人都会唱秧歌,并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全县曲艺事业呈现蓬勃向上的可喜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长期以来,沁源县始终高度重视曲艺传承与发展,高站位加强组织推动,高水平繁荣文艺活动,高层次开展研讨宣传,不断夯实曲艺传承发展的坚固根基。沁源县曲艺协会主席龙青山说:“‘中国曲艺之乡’的创建成功,不仅仅是接过来一份荣誉,更多的是承担起一份曲艺传承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说英雄来道英雄,英雄铸就民族魂。英雄人物要牢记,英雄精神要传承……”走进县文化馆排练厅,在三弦、二胡等乐器的伴奏下,沁州三弦书省级传承人王小虎带领着他的团队正排练《英雄颂》节目。

沁州三弦书,这种广泛流行于沁县、沁源、武乡、襄垣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曲艺形式,因方言亲切、曲调优美而深受百姓喜爱。“自己学习三弦书是靠师父口传唱腔以及一招一式的勤学苦练,才练就了一身真本领,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团队,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将三弦书发扬光大。”排练休息间隙,王小虎说道。

像王小虎这样优秀的曲艺人才在沁源县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县曲艺协会会员达50余名,其中市级会员30名,省级会员16名,省级和市级三弦书传承人各两名。协会组建有20多人的曲艺团,听沁源曲艺、唱沁源曲艺、演沁源曲艺在全县已蔚然成风。

曲艺之美,美在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美在悠扬婉转的曲艺唱腔,也美在浓郁活泼的地域特色。对于沁源曲艺品牌来说,作品无疑是其根基和核心。

多年来,沁源县以人为本繁荣创作,以曲为媒扩大影响,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坚持艺术至上、内容为王、推陈出新、勇攀高峰,创作演出一大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新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具有本土风格的曲艺精品力作。其中包括沁州三弦书《千古传奇思烟台》《英雄颂》《乡村振兴在沁源》《三牛精神要弘扬》,秧歌《老来是个宝》《爱我家乡》《铁骨铮铮》《摸牌》,说嘴《说“头”》,晋剧传统剧目《双官诰》《鞭打芦花》《崔秀英》,快板《守住咱们的好家园》《护苗春暖》《绿色沁源谱新篇》等,一系列曲艺精品的不断涌现,让沁源曲艺文化全面繁荣。

“我们要继续发挥优势,以获评‘中国曲艺之乡’为新起点,强化保障措施,统筹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和有效力量,进一步加大对曲艺形式和内容的传承保护力度。”谈及今后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沁源县文联主席程庆莲满怀信心地说,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该县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曲艺队伍整体素质,引导广大曲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曲艺作品,着力打造特色曲艺品牌,夯实曲艺基层阵地建设,奋力开启曲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随着优秀作品和人才的不断涌现,以及曲艺阵地的不断夯实,“中国曲艺之乡”这张名片在沁源县将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