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曲艺 >

鼓书里说唱忻州韵 ——记忻州鼓书传承人杨巧玲

2023-04-07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张斯直

忻州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数千年来,一代一代的忻州人,不仅依靠他们勤劳智慧的双手耕耘着这里的土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更以其独特的技艺,传承着这里的文化,传递着这里的精神,鼓舞着忻州人民不断向着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出生于忻州市忻府区的杨巧玲就是以其独特的忻州鼓书技艺,唱出了忻州古老文化的特有韵味,特有精神,为忻州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熟悉。

忻州鼓书传承人杨巧玲

杨巧玲1985年出生于忻州市忻府区西呼延村,其父杨银旺就是忻州著名的鼓书艺人,一生心系鼓书,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巧玲少时就耳濡目染说唱艺术,对鼓书表演表现出了特有的艺术天分和不尽的热爱之情,吹拉弹唱样样喜欢,说学逗唱样样能干,父亲杨银旺看在眼里,亲传技艺,也就是两三年光景,便初步有了基本功底,特别是对鼓书艺术更是情有独钟。于是,她十五六岁就跟随父亲去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鼓书技艺,2000年9月,她到山西曲艺团拜师学习,通过四年艰苦努力,她的鼓书技艺又有了大幅提高。到现在,20多年来,她一直走街串巷,风里雨里,把一部部脍炙人口的鼓书作品奉献给广大观众,在群众中赢得了美誉。2019年她凭借忻州鼓书技艺经考核、评定,成为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忻州鼓书说唱技艺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忻州鼓书,又叫“忻州三弦”,是流行于我国北方诸省区市如山西、河北、山东、北京、内蒙古、辽宁等地城镇和农村的说唱艺术,其表演形式大都由演员一人用右手拿鼓键击鼓、左手手指依着手掌拨动鸳鸯板击打,碰撞,并配以三弦、四胡和琵琶等乐器作为伴唱。由于三弦是音乐伴唱中最为主要的必不可少且无法替代的乐器,为凸显其鼓书的音乐价值和分量,所以忻州鼓书又叫“忻州三弦”。而鼓书的文学脚本又叫鼓词,一般以七字和十字为主,由作家根据在现实中发生的故事进行撰写,然后由演员演唱。从鼓词构成上看,鼓书鼓词与我国传统戏曲剧本唱词有相同之处,有叙事、抒情和议论多种功能,当然忻州鼓书与南方多省的评弹等曲目也有相近之处。可以这样说,该艺术在忻州是一种家喻户晓的深受基层百姓喜爱的说唱艺术之一,是仅次于忻州八音会的民间音乐艺术。

鼓书说唱技艺具有很重要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首先,忻州鼓书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忻州鼓书产生于忻州民间,是忻州人民群众数千年来生产生活的结晶,是忻州民间音乐的活化石,表达的是忻州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渴盼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和追求;其次,忻州鼓书又具有忻州的地域性。忻州鼓书艺人最早表演鼓书,用的是地道的忻州方言,鼓书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发生在忻州的家事村事改编,鼓词内容大都来自忻州民间,艺人们在说唱过程中或笑或哭,喜怒哀乐、手舞足蹈,不拘于形,且三弦音量极大、穿透力很强,很容易把忻州人热情奔放、雄壮刚强的性格特色表现出来,由此形成了忻州人特有的也是最为主要的说唱艺术;第三是忻州鼓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由于忻州鼓书表达的是不同时代基层百姓的心声,所以时代性很强,总是能够顺应客观时势,把百姓最想说的话,最美好的心愿,通过鼓书这门说唱艺术表达出来。

杨巧玲表演鼓书20多年,吐字清楚、嗓音纯美,她说唱鼓书字字如天外之音,声声传入观众耳鼓,这是杨巧玲表演鼓书成功的基础,也是她多年苦练的结果;她演唱高亢有力、抑扬顿挫,能够自然表达出忻州人特有的性格和感情,让人觉得这鼓书就是忻州在唱,杨巧玲的鼓书说唱正好能够表现出忻州人的地域特点,再加上鼓词字符的变化,七字、十字有时甚至是五字的出现,使得鼓词音乐节奏就有了曲折回环的感觉,听上去很唯美;说唱与鼓、板结合表演,杨巧玲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在说唱过程中,什么节点敲鼓、敲鼓速率的快慢、鼓键击打鼓面的位置与力量、以及鸳鸯板在手指和手掌的熟练运用,都要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恰如其分地处理好这些,这显然不是一日之功,杨巧玲非常刻苦学习,方可表演自如,纯熟运用。

杨巧玲告诉笔者,忻州鼓书源远流长,扎根于民间,是忻州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说唱艺术之一,听众的广泛性、曲目的地域性、全面性、及时性,是其主要特点,作为‘文跻九原,雅出秀容’之美誉的忻州,本来在过去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可是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听众减少,观众萎缩,鼓书艺人匮乏,忻州鼓书传承和弘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接下来,杨巧玲要巩固自己的曲艺工作室,多出精品,打响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继续做好收徒工作,把忻州鼓书技艺传承给下一代艺人;把忻州鼓书传承到校园,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忻州鼓书的艺术兴趣;努力做好忻州鼓书的演出工作,让鼓书这一朵优秀的民间奇葩,永远盛开在三晋大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