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笑话成产业
2015-12-15 发表|来源:发展导报|作者:郑娜万荣文化的第一张名片当属万荣笑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山西省委万荣县,地方国营水泥厂,支部书记兼厂长”这一异乎寻常的名片,让万荣和万荣人家喻户晓,而且还成了新时期万荣笑话的代表作品之一。
从“谢村zeng”到“荣河zeng”,再到“万荣zeng”,最后又发展到“万荣笑话”,期间经历了200余年的历史演变,如今成为了一张强大而充满活力的地域文化品牌。这个过程正是“万荣精神”发展和升华的历史进程。“双12”这一天,太原工人文化宫上演了两场《万荣笑话剧》,座无虚席,笑声四溢、掌声不断。万荣笑话带给人们的笑声,不仅传达了时代的韵律,同时也彰显了人性的本质。下面,我们来表一表万荣笑话的前世今生。
溯源追流
新时期的万荣笑话是这样被定义的:黄土高原上一株古朴的幽默之花,是河东地区特有的区域性文化现象和艺术奇葩,是长期流传于万荣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学。
万荣笑话最早叫“谢村zeng”,由于当地方言把“谢”读“下”(xià)音,故又称“下村zeng”。
谢村是原荣河县一个行政村,距原荣河县城一公里,处于谢村以南一个5里长的大坡底部,在清代初期,这里是通往荣河县城的主干交通要道,村内店铺林立、客商云集,由于其交通位置的特殊性,成为很多客商首选中转歇脚的地方,车马大店便也成为了最热闹的场所。于是茶余饭后,一些人就在这闲聊胡侃中说起了逸闻趣事,并把这些事谓之“zeng”,借以消遣。这便是“谢村zeng”的由来。后来,随着谢村挣的流传扩大,一些外县人就取其县名,称其为“荣河zeng”。
1954年,万泉、荣河两县合并为万荣县,“荣河zeng”便也成了“万荣zeng”。
直至21世纪初,“万荣zeng”由于具备人们茶余饭后笑料的特性,又逐步被一些学者改称为“万荣笑话”,并经过不断提炼升华,赋予其了充满正能量的“万荣精神”,一股不甘人后、争创一流、从不说“不行”的精神。
“zeng”的汉字写法“万荣zeng”的“zeng”字怎样写?
万荣县新闻中心主任畅大成向记者解释说: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总起来有三种。一是:有说用 “憎”;有说用“甑”;又说用“撑”。提出这几个字的人数极少,现在基本上没人使用。二是“争”,提出用这个字的有省城几位学者董艺、尹世明、孙安邦。他们旁征博引了《说文》《广韵》《玉篇》《庄子·文物论》对“争”字的释意,以为“争”字从本质上反映了万荣笑话的基本特征。还有《万荣72 zeng笑话》作者之一马力,他以为“争”字在辞海里有两种解释,一是褒意:有力争获得和到达的意思。如竞争、争先、争夺、争胜、力争上游、为国争光,符合万荣人争强好胜的精神。二是贬意,即差、不足、不满。三是用“挣”。坚持这种观点的有山西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吴建生、山西社科院艾斐,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万荣新笑语编撰者管喻、中华国学研究会研究员陈振民、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解放等。他们都以为“挣”字从音韵地位上代表了万荣的特点;“挣”故事里的主人公有一股子“挣气”,这股“挣气”带着不顾客观可能而强以为之意思,因而免不了主观与客观相脱离,往往造成笑柄。特别是“挣”字的释意符合万荣笑话构成模式,符合你不叫这样,大家都不这样,从一般常规上不能这样,而我偏要这样,执拗、不听劝、硬上坡的意思。符合万荣人“硬叫挣死牛,不叫搭住车”的精神。
目前,大多数人都用这个“挣”字,而且亦为大多数媒体公认,使用。“从此,‘zeng’字有了自己的合法体身,一场争论终于有了定音。”
“72zeng”的由来
万荣笑话最早叫“72 zeng”。它不是一个实数,只是一个概数,只言其多也。山西古籍出版社编辑常士功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时说:“至于何以用72表示万荣笑话的数量,这与汉民族对数字独特解释有关。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既是衍生万物之源,那么三就是吉祥数字,进而,凡是三的倍数,也是如此,的确,在晋南农村,把三和它的倍数视为吉祥、平安、顺利。人们常说:“六六大顺。”为孩子完婚和老人出殡,一般也选在三六九。而72恰恰是3的24倍,自然被人们视为吉祥的好日子。另外,它还象征着神圣和众多的意思。例如古来天上有72地煞星,孔子有72徒,济南有72泉,曹操有72冢,天津有72沽。谢村人把“zeng”冠以72,不也是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对“zeng”文化的一种热爱吗?
化茧成蝶
万荣笑话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
民国年间,能手王拯元讲 “万荣zeng”在当地颇具影响。
1954年,由于时代原因,再加之“zeng”本身所隐喻的负面意义,一度被万荣人所排斥。有实例为证:当时荣河镇的孙斌安曾根据《立碑为证》《挂神子》等段子,编排了一出蒲剧《阎家滩》在县城演出,结果遭到谢村部分群众的抗议,最后不得不停演。
“万荣zeng”第一次由口头传播变成铅字是在1958年。当时,万荣、河津、稷山三县合并成立稷山县后,县文联创办《太阳》杂志,发表了董应南同志根据《七十二愚记》整理的《骑驴寻驴》《盒肉狗食》《下次抬轿》和《扛石磙》四则“万荣憎”,第一次把“万荣憎”由口头传播变成了铅字。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万荣人又结合时代特征,创作出了《正宗万荣凉粉摊》《印名片》《李校长卖羊》《还是临猗东西便宜》《造假药》等等段子。尤其是《印名片》,讲的是万荣县有个王二蛋,经营一个地方小型水泥厂,该厂厂长在闯荡市场中见企业之间争挂大牌,而且牌子越大越好办事,就在自己的名片上挂了一长串头衔:中共中央国务院、山西省委万荣县、地方国营水泥厂、支部书记兼厂长。王二蛋俨然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从另个侧面显示了万荣人在市场经济中的机敏才干和魄力。“万荣zeng”登上大雅之堂是在1990年代前期。1993年,《山西日报》原驻运城记者站管喻同志收集整理的22则“万荣憎”,在文艺界引起反响。接着《运城日报》总编王雪樵又发表了《黄土地上的幽默之花——万荣“憎”初探》一文。1995年,时任《万荣县志》总纂的解放,将王雪樵发表的文章,连同他自己收集整理的17则“万荣zeng”,一并收入县志《文化卷·口头文学——万荣憎》栏目,使这一口同传承的文化现象第一次进入史志,登上了大雅之堂。
1999年 7月 15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晚,“万捷杯”万荣笑话大赛大幕拉启,“万荣zeng”成了“万荣笑话”,至此,万荣笑话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脱胎换骨、化茧成蝶的新的发展阶段。
从此,万荣笑话驰名全国:媒体报道、编著出书、拍电视连续剧、制作延伸产品……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随即提出了“中华笑城·欢乐万荣”的战略构想。
2006年,万荣笑话被命名为运城市十大名片之一。
2007年,万荣笑话博览园开工建设。翌年,对外开放。
2008年,以万荣笑话为主题元素的 《吹吹打打牛三牛》 电影在万荣开拍。
同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万荣笑话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以万荣笑话为主题元素的36集电视连续剧 《快乐的万家村》又再次拍摄,郭达、蔡明等知名演员加盟演出。
2009年5月4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经过数次考察,命名万荣县为“中国笑话之乡”。
2011年6月,《河东文化丛书·万荣卷》之《万荣笑话揭秘》刊出发行,当年8月8日,万荣笑话协会成立。同年9月8日,万荣笑话研究会也正式成立。
如今,万荣笑话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万荣县蒲剧团、万荣县总工会职工笑话艺术团、万荣八龙文化传媒公司演艺中心在以前 《我听我爸话》《画像》等笑话剧的基础上,又先后改编排练了《麦田风波》《刘老大看瓜》《闷娃村长》《十三能与死牛筋》《等车》《闷娃看病》等30余个万荣笑话剧。
万荣银河笑话传媒有限公司以及八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先后开发了更多的万荣笑话产品,使产业链不断延伸,产能不断增强,让万荣笑话的文化附加值逐年提升,使万荣笑话产业成为了具有强大地域实力的特色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