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曲艺 > 资讯 >

让曲艺传承返本开新

2019-08-09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孙丛丛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进行专项部署。

近年来,得益于全国范围内的非遗保护工作,一些曲种返本开新,以独有的大众性、通俗性、民间性重焕生机和活力。相关实践也提示我们,在曲艺传承发展中,诸如技艺失传、人才匮乏、观众流失等“旧瓶颈”以及传统如何融入时代等新命题,都需予以充分关注。

突破“旧瓶颈”,需要摸清家底。当前诸多曲种急需盘点家当,梳理人才、队伍、演出等方面现状。即便一些曲种或作品无法完整流传,其中某些文学技巧、表演招数、音乐曲牌等,也应悉数记录,成为其存续的佐证或衍化生成新样式的参考。《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也明确提出“开展调查评估,完善档案信息”“做好项目记录,加强成果利用”等具体实施意见,从信息建档、史料整理等方面分类规划。

突破“旧瓶颈”,还需返璞归真。目前,在对曲艺本体认知层面,“形式大于内容”“技术代替艺术”等误区仍然存在,比如,曲艺外延混杂,个别演出沉渣泛起,“伦理哏”“荤话儿”等在节目中时有出现。因此,返璞归真,回归到每一曲种最为核心的表演范式和规律上来,才能避免传承的偏颇和观众的流失。

在老生常谈的问题之外,作为源于草根、从“撂地”形式发展而来的曲艺,如何在城市及剧场占据一席之地、如何反映展现崭新生活等,同样关系着其传承、发展的前景和出路。

曾经,相声界前辈马季创作《五官争功》,历时许久雕琢打磨,从最初的“一捧一逗”改为群口,终久演不衰,传为佳话。立足本体且不拘泥于形式,兼收并蓄又顾及普通人的情感关切,是产生好曲艺作品的必要准备,也是推动曲种不断发展、精进的动力。

“新语境”下,曲艺传承发展还应活用新理念、新手段。“探索设立曲艺电视书场、广播书场和网络书场”“扶持曲艺开展驻场演出”等均被纳入《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当中。与此同步,借力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新战略,一些曲艺形式与展会交易、旅游演艺融合互动,拓展了发展空间,培育了观众和市场,相关成功经验亦值得推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