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扶贫的“正能量”乐起来——喜剧《枣花》观后
2019-10-30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笑林久闻山西省曲艺团演出了一部以“天镇保姆”和“吕梁护工”为素材的扶贫喜剧《枣花(原名《爱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欣赏。不过从内心里想,这样的反映“主旋律”和所谓“正能量”的扶贫剧目,思想性和社会意义估计没有问题,要说艺术性嘛,就那么回事,因为类似题材的剧目演出“海”了去了,这部小剧场戏剧估计也脱不了固有的“窠臼”。
就在该剧已经演出有相当一段时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受朋友邀请,我在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的剧场观看了该剧的演出。这一看,可就让我这个看了一辈子戏的“老戏骨”大开眼界,也让我对反映扶贫的“主旋律”戏剧刮目相看了。原因何在?就一条,看到“戏”了。难道现在舞台上已经演出的多如牛毛的舞台剧就不是戏?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全国、全省甚至一些市、县剧团演出的戏同样是引人入胜、魅力无穷的。特别是优秀的地方戏曲,给观众的印象也都是相当深刻的。但是号称“主旋律”反映“正能量”的好戏还就真是不多。不是说人家演出此类题材的戏剧不好,更不是不对,而是没有很好的把这类题材的戏剧在“戏”上面狠下功夫,为“戏”而多作文章。《爱呦》的成功可不是这样的,是在“戏”上面下足了功夫的!
之所以说《枣花》有“戏”首先就是剧中的人物有戏,其实也就是剧中人物有个性、有特点。观众看戏,严格说起来就是看人,看剧中的人是否能吸引人,是否塑造了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性格。我们创作戏剧作品同样也是在塑造人物,只有在描写活灵活现的戏剧人物上付出心血,才能吸引观众,使观众欣赏到“戏”的魅力。要想让观众被剧中人物吸引,剧中人物就必须是和观众很接近的“凡人”,是和我们生活中的人物接地气、能理解的人物。如果是“站在高台上,伸手指方向”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正面高大形象,一般是吸引不了观众的。这也是目前“正能量”戏剧,观众不愿意“买账”的原因所在。在《枣花》中,除了序幕依靠枣花和天亮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之外,从第一幕王宝中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张凤兰一上场就把观众吸引住了。在生活中,象张凤兰这样的人太多了。她们对保姆的挑剔不完全是错误的,但的确又是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事情。这是因为当了一辈子家庭主妇的女主人,贸然有个外人来代替自己操持家里的里里外外事情,从心理上就会有抵触情绪。而且这种抵触还很难用是非、对错来评判,只能是让外来者和女主人相互适应。王家前几个保姆没有长久的坚持下来,其实就是因为没有互相适应的缘故。当我们看到刚上场的张凤兰对请保姆的抵触时,也是为主要人物枣花的上场做了非常典型的铺垫,观众一定非常关心,枣花将如何适应这个十分挑剔的老太太的考验,戏剧情境也就在舞台上很顺当的展开了。这也是《枣花 》先声夺人的地方。老伴王宝中的塑造也很有意思,包括让广场上跳舞的音乐放低一些、给情绪低落的凤兰讲马克思的教导等等。表面看,他是“怕”老婆的,凤兰说什么,他就听什么、做什么,但是我们从他的“怕”中看到了他对老伴的深深的“爱”。表面上他附和老伴不雇保姆的意思,实际上是千方百计缓和凤兰的抵触情绪,把这个请来的保姆安顿下来。枣花的出现也是很有意思的,正如观众担心的那样,凤兰的确不愿意接受她。可是枣花用一系列的行为举动,打动了凤兰的内心,后来她反倒为枣花说话,把枣花当做了自己的知心人。剧中这些人物的性格特色都是依靠情节和语言表现出来的,这样,王宝中、枣花和其他几个人物的形象也很快被观众熟悉了。甄佳丽这个人物也很有意思,编导用很简单的几句台词就把她那种爱管闲事、爱虚荣、小心眼、处处为自己女儿着想的心理特征,展露的活灵活现。比如枣花刚刚出现,她就自称是“姐”,左一个姐又一个姐,活脱脱一个爱虚荣、怕人家说她老的妇女形象。这种女人,我们不能说她坏,可她确实是生活中“摆不上台面”的女人。看到她,观众也一定会联想到自己周围类似的人物,这样剧情和观众的切合点也就出现了。包括那几个身穿制服的保安,从他们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中,我们又看到了轻松与活泼。
该剧是由曲艺团演出的,当然少不了曲艺的艺术特色,尤其是语言方面。比如天亮的口头禅:“狗才骗你呢!”开头听起来还觉得无所谓,年轻人特别是我们当地的小青年,说这样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诚实是很普遍的。但是,我们在后面连续几次听到他的这种别具一格的“赌咒发誓”就忍俊不住的发笑了。相声里面的“三翻四抖”在剧里运用的也恰如其分。从第一幕王宝中让张凤兰下轮椅走、为凤兰放音乐却放出情歌等等,都是相声里面的包袱,在这里都引起观众的笑声。几个误会巧合在戏中运用的也很有情趣,比如,魏盈盈对枣花和文明的怀疑,以为他们要盖新房、办喜事,其实是为了建设旅游一条龙的精准扶贫项目,这就在误会中引起观众的笑声。尤其是全剧最后保安误会天亮是小偷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笑话,都很不错。既塑造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又引起观众的哄堂大笑。
反映“主旋律”和展现“正能量”特别是配合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宣传“精准扶贫”的文艺作品,当然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我们毕竟是搞艺术的,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中除了主题思想要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外,更主要的是用艺术的手法,把党要求我们的社会责任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否则就失掉了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艺术作品同宣传作品的区别也在于要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只有具有高水平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观众才愿意走进剧场,才能感受到我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性。如果观众不喜欢看,不愿意走进剧场,我们的宣传目的就达不到,也就无从谈起社会责任了。《枣花》的成功就在于把观众吸引了,使他们观摩之后又向其亲朋好友做了宣传,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前来观摩,我们的目的不是就达到了吗?有些剧目,特别是带有宣传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政策观点的作品观众之所以不喜欢看,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没有摆正艺术品和宣传品之间的关系,图解政策,照搬生活真实事件,忘记了如何用艺术感染观众,其作品失败也就是必然的。《爱呦》带给我们的启迪应该是这样的,哪怕宣传“正能量”的扶贫舞台剧,也能让观众“乐”起来、“笑”出来。扶贫题材的作品当然也可以使观众在看戏的时候流下感动的泪水,但是我们更希望观众在观摩此类戏剧的时候是充满了笑声的,因为扶贫本身就是一件鼓舞百姓、摆脱贫困的喜事,而不是哭哭啼啼的“悲剧”。
当然,该剧也有些可以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比如最后的抓小偷情节,虽说经过误会和巧合的安排,使天亮的形象有所提高,但是同前面充满喜剧色彩的情节相比较,这个情节毕竟弱了一些,人为因素多了一些,对天亮的塑造所起的作用也不是很大。如果是在围绕天亮的性格特征上安排一些情节,效果应该更好。当然,瑕不掩瑜,就目前的戏剧效果已经是很不错了,也能够使观众在笑声中体会到扶贫带给我们的欢乐和愉悦了。
希望今后省曲艺团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为我省戏剧事业、为全国的曲艺事业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作者系原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